科层制组织向平台化组织转型比较研究

2018-11-10 02:07樊晓军李从质
商业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科层制组织管理

樊晓军 李从质

[摘 要] 科层制管理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培育资源优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竞争环境的复杂化,其适应性正面临挑战。平台化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对其能否替代科层制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企业的发展变革过程就是建立科层制和砸碎科层制的过程,企业打破科层制势在必行,但是不会消灭科层制,在后工业化时代,企业将会始于科層,成于平台。

[关键词] 科层制;平台化;企业变革;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9-0103-0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市场需求多元化日益突出,人们对商品或服务的品种、品质以及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客户逆向信息将成为主导企业管理变革和产品创新的引致力量。复杂多变环境下,企业如何应对市场与技术等外力带来的挑战,成为学者与企业管理者热议的话题。组织变革的任务之一便是通过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破解科层制企业组织僵化、创新不足、内耗严重等诸多问题。相对于商业模式创新而言,组织模式的变革创新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海尔、华为和韩都衣舍等企业,纷纷进行了平台化组织变革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面对企业的发展变革,平台化组织能否替代科层制,化解大企业病,推进企业组织变革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科层制组织

20世纪初,马克思·韦伯提出了科层制组织管理的基本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等级权威和集权控制等正式制度,实现生产要素的有序化,以更好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由此,科层制组织历经了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等发展演化。企业则按照其创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行业特点及战略定位,采取最具适应性的组织结构,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生产效率做出巨大贡献。

近年来,由于科层制自身缺陷带来的负面效应日趋显现。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通过对100多家欧美上市公司的持续跟踪研究发现,在过去15年间,这些公司的工作流程、管理层级、协调机构和决策审批程序等增加了50%-350%,导致企业管理难度加大、协调成本增加、内耗严重及市场响应速度慢等问题层出不穷。

(一)科层制组织的缺陷

1.部门墙。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不确定性会产生交易成本,科层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科层制下,企业被划分为不同的部门,以承担不同的职责。实现企业整体目标,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交叉地带,易发生相互推诿、抢功现象,造成部门间协调成本上升,企业内耗和效率低下。因此,只要有专业分工,便会产生职责交叉,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等问题。企业内部就会形成各式各样的部门墙、团队墙和岗位墙,出现利益部门化与个人化的现象,阻碍了各类知识、技术和经验等资源的共享与创新,影响企业内部合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沟通不畅。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交流路径长度将呈几何级数上升,沟通效率将会大大降低。按照科层制组织的设计思路,企业通过专业分工,将权力集中于企业中高层,通过各级管理层的决策与任务分配,操作层的执行,上级对下属的监督与控制,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实中,管理者常常陷入“集权与分权”矛盾之中,出现不愿放权和不敢放权的情况。一些员工会因为上司的管理风格选择离职,另外一些员工则通过与上司的频繁沟通,减少因工作失误带来的不利后果,一旦工作出现疏漏,便会将责任推给管理者。如果取得了成绩,则可以从中获益,两全其美。这时员工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如何应付上司方面,而不仅仅是个人能力与绩效的提升。在日常沟通过程中,彼此会为了特定的目的,对信息进行过滤,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出现报喜不报忧,部门间信息孤岛等现象。当企业层级继续增加,信息过滤、失真和沟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严重,造成决策失误或错失良机。

3.结构刚性。当企业组织结构与外界多变的环境不相适应时,而企业组织结构却很难改变,组织结构刚性出现,其背后隐藏着一个悖论:企业越强调经营效率,就会越强调制度、规则和一些流程的作用,其结果是企业组织结构日益僵化,对外应变能力降低[1]。组织权力的一元特征与不可逆性,会在企业形成既得利益者群体,科层制的保守性和对变革的抵制随处可见。信息沟通的不畅,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形成一种权谋文化。为了克服这一障碍,企业往往会通过完善与强化流程与管理制度,反过来又强化了组织结构的刚性。

(二)应对措施

1.组织扁平化。减少企业层级,构建顺畅的沟通平台,实现组织扁平化,是许多企业应对科层制缺陷的常见方法之一,但是加大了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和管理难度,同时需要支付较高的薪酬水平。从事业部制、网络化企业,到当前小组与项目单元,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这种自上而下的单一话语体系并未改变,企业角色并未从传统管控职能转变为职能支持平台和投资驱动平台。各小组或项目单位并未真正拥有独立的财权、人权和事权,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部门,科层制仍在起作用,究其原因是企业放权不足。

2.加强考核。通过对部门、团队和个人实施目标管理,分别对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继目标管理后,又出现了KPI、360考核法和平衡计分卡等多种考核方法,考核日趋精准化,甚至许多企业以“无法衡量就无法管理”为信条,不断加强对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

当企业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时,每个部门与员工身上都背负着各种指标与数据,时刻催促着他们完成各项指标任务,以期在提高员工、部门绩效的同时,拆除企业内的各类墙,促进部门间的合作与创新,打通沟通障碍,提高企业的动态适应能力。但是,又会产生两大问题:其一,指标的选取和标准的确定可能并不合理,影响绩效的关键因素可能被遗漏,或者一些指标的重要性被错误估计,所赋权重不科学,导致考核结果不准确;其二,大量的考核指标和数据,驱动着整个企业的运转,使得企业上下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应付考核,被考核指标与数据所绑架,导致上下级关系紧张,企业内耗和目标偏移等问题出现。

3.流程再造。为了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需要各部门、各层级的通力协作,需要打通企业内部的各类部门墙、团队墙、岗位墙,砍掉一切效率低下、无用和低价值的环节,即流程再造。通过对各流程、各节点进行过程控制、绩效管理,提高流程运转效率。但是,由于流程中各环节的特点各异,可比性差,很难用處理效率和处理结果来衡量,看上去各个部门都严格按照流程规范积极工作,实际却延误了许多工作,导致效率普遍低下,流程刚性出现。由于流程上各节点的按部就班,阻碍了新思想、新知识和创意的产生与进入,企业动态能力下降,潜在危险步步紧逼。

4.创建学习型组织。破解企业现状唯有创新,创新的源泉在于学习。因此,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持续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更好的了解市场、技术最新动态,使企业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以提高企业应对外界变化的能力。通过在企业内部营造信任与合作的企业文化,以化解企业沟通不畅、部门墙难题。但是,不变革组织结构,不打破科层制模式,员工创新的管理环境未臻同步,创新团队、创新思维均会受到组织模式的局限,难以达到理想化效果。

由此可见,不管是组织的扁平化、加强绩效考核还是流程再造,都不能较好的规避科层制的缺陷,这些均源于科层制的设计理念:建立从上而下的控制关系。企业通过科层制将部门、员工有机的串联起来,通过较强的领导力,引领整个企业不断前行。但是,当组织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层级越来越多,管理流程越发复杂时,领导的两大法宝也必将陷入困境,逐渐触及“科斯边界”。总而言之,企业一旦继续扩张,导致“大企业病”,部门墙、沟通不畅和流程刚性等难题。

传统的科层制将标准化、规模经济、成本领先战略发挥到了极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不能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受行业地位和市场前景的影响,企业可能还会以一定的速度继续发展壮大,发展的假象掩盖了内耗严重、管理混乱、人浮于事和思想保守等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一旦市场需求、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突破性新技术的应用等外力的作用,可能会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企业。因此,科层制已经不能较好的满足网络时代的需要,需要企业适时对组织进行变革,平台化组织可谓应运而生。

二、平台化组织

为了应对客户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确保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引导科层制企业向平台化企业转型。具体而言,可将以往由企业高层行使的资源配置权,下移到最接近客户的一线部门及人员,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例如,华为的“让能听见炮声的一线呼唤炮火”和海尔砸碎传统金字塔式的“正三角”结构,构建“倒三角”结构的实践探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让我们看看世界创业沃土—硅谷,便会对其有一个较为粗略的了解。其基本思路是由硅谷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沃土,通过吸引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入,发挥其聚集效应,风投公司通过对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创业型公司的培育扶持,获取创新红利,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利益主体共赢的目的。如果企业能够适时砸碎科层制,引入合作共赢的平台架构,企业的监管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企业资源配置会日趋优化,进而达到减少企业内耗、提高效率、增进劳资关系等目的。海尔十余年来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三化”转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平台的演变发展

平台一词,最早始于产品设计与开发领域,Robertson和UIrich认为,平台是一系列可共享资产的集合[2]。Gawer&Cusumanno;认为,平台是一个由许多独立模块组成的系统,每一模块都可以单独创新[3]。Baldwin和woodard提出平台应该由核心部分、外围部分和接口三部分构成[4]。徐晋、张祥建就平台的内涵、分类、应用和运营模式等进行了详细阐述[5]。从实践的视角可以将平台分为:产品/产品开发平台、技术/产业平台以及跨产业交易平台/多边市场平台三大类,其中微软与英特尔是技术平台的典型代表,淘宝、支付宝、共享单车等成为跨产业交易平台的典范,为企业赢得了竞争优势。

1996年,自Ciborra提出平台型组织以来,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被普遍认可的定义。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平台型组织被视作是服务、产品交易的中介;从工程学视角来看,又被视为创新中介。陈威如,徐玮伶认为,平台型组织可以有效连接供需双方或多方,实现对人才、资源和市场机会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价值创造[6]。

波士顿咨询、阿里研究院认为平台型组织具有:大量自主小前端、大规模支撑平台、多元的生态体系和自下而上的创业精神等四大特点。BCG将其分为实验型平台化组织、混合型平台化组织和孵化型平台化组织等三大类。其中,韩都衣舍就是实验型平台化组织的典型代表。韩都衣舍通过构建7大支撑平台体系,服务于300个左右的前端产品小组,实现低成本快速试错,创下年上新品超过30000款的世界纪录,最大程度满足用户对服装快速多变的需求。海尔采取“人单合一”的商业模式,“倒三角”结构变革,将传统管理领导职能转变为用户付薪平台、职能支持平台和投资驱动平台,通过对依附于海尔大平台的众多小微平台的赋能,实现平台化转型。阿里研究院也提出了“大平台+小前端+富生态+共治理”的分析框架,以及“云端制”、“平台+个人”等变革思路。

(二)企业平台化的步骤

1.企业通过构建双边或多边用户群体共享的,资源和能力共享动态系统即平台[7]。当平台内的资源与能力共享的越多,资源利用越充分,将会产生裂变效应,激发平台的孵化功能。

2.企业通过成立众多创业团队,由员工自由组合,包括吸引外部创客,为其提供各类资源和政策支持,在企业与团队之间形成一种共赢激励机制和收割机制,为员工、团队和企业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

3.为了确保企业资源、能力共享的有效性,企业可以对诸多的创业团队业绩表现进行动态评价,采取不同的策略,优胜劣汰,形成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

如此变革,不仅可以激励员工为了自身利益,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解决科层制下考核工具与企业领导力不足的问题,降低企业监督管理成本,使企业与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创富当中。同时,创业团队还可以跳出科层制的束缚,在企业资源能力平台支持下,将以前很难实现的想法、创意变为现实,通过众多团队有针对性的试錯,更好的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从中筛选出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团队,较好的解决科层制的诸多难题。

(三)搭建平台的先决条件

一个成功、高效的平台,不论是交易平台还是媒体平台、软件平台或支付平台,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四大机制,即:孵化机制、激励机制、收割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四大机制的有机配合,明确企业与创业团队的利益分配,激发其积极性,形成较强的心理契约关系。通过风险控制机制,发现有潜力的团队、项目和商机,获取创新红利,淘汰前景黯淡的团队与项目,确保平台的高效运转。除此之外,还需具备以下几个先决条件:

1.资源优势。平台上的创业团队、双边、多边用户群体在获取各种资源、能力时,所支付的成本与费用必须较低。如果平台不能为他们提供价廉物美的资源,对其形成较强的吸引力,这一平台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台,也不会形成强有力的裂变效果。

2.平台利益相关者的共赢。通过平台的激励机制与收割机制,能够实现创新团队与平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助推创业团队的创业成功,实现个人价值,充分发挥平台的集聚功能并使其日趋完善。

3.价值认同。平台的顺畅运转,需要发扬契约精神,建立各类契约关系,但更需要趋同的价值观,较强的价值认同。因为通过契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在解决一些问题时,通过谈判、契约途径的效率和效果并不好。比如海尔所提倡和践行的“开放和平等”理念,吸引了更多的员工与外部创客的加入,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四)平台化的优势与挑战

1.平台化的优势。平台化使企业结构更为扁平化,信息化程度与管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以改科层制下通过内部指令对资源的协调与整合,凸显市场交易作用,形成平台与众多创业团队、小组的资源分配与利益共享机制,使得平台更为开放,组织边界更为模糊,以形成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平台可以将企业、创业创新团队、用户群体资源进行整合,将所有的平台参与者并联起来,共同服务于需求方,为客户创造价值。使企业由产品服务提供者转向价值创造服务者,从管控职能转向支撑职能[3]。比如,海尔在平台化组织变革过程中,逐步将传统的管理领导职能转变为用户付薪平台、职能支持平台和投资驱动平台,较好的解决了科层制固有的先天缺陷。

2.平台化的挑战。平台化转型最大的冲击对象是企业的中层管理岗位,海尔的转型以裁撤上万名中层管理岗为代价,如何以最低的代价取得最好的结果值得探索。由于平台化使企业边界更为模糊,企业应立足自有人员,着眼人才共享,建立强大、开放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任务为纽带,实现人员与任务的动态匹配。同时,需要企业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开展较为彻底的价值观治理[8]。平台化企业转型过程中,创业团队、项目小组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退出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他们的平台化转型路径与特点也会有所差异,如何通过探索挖掘其共性,更好的指导企业转型显得尤为重要。组织管理的科层制与平台化的比较具体见上表:

三、平台化能否替代科层制

目前,有关平台化组织是否会替代科层制,成为讨论的焦点,笔者认为,企业打破科层制势在必行,但是并不能消灭科层制。这是因为:

(一)科层制是平台化的基础

虽然平台化组织具有科层制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逐渐成为一些企业推崇和实践的组织模式,但是科层制可以确保管理上的统一指挥,降低不确定性,实现生产标准化与流程化;同时科层制还为组织实现规模经济,整合优势资源、培育核心能力奠定了基础。如果企业没能在科层制组织环境下,对于资金、人才、技术、经验和社会资本等资源的原始积累,仅靠平台化自组织的能力,将无法形成企业的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孵化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与团队,裂变的效果也将无法显现。比如,海尔如果没有多年的积累,也不会拥有15家创新创业基地,以及对3600家创业创新孵化资源的整合,形成120亿创投基金和孵化出100余个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小微[9]。对资源的整合,可以通过购买或交换来实现,其前提是企业必须拥有资源,而资源的获取又需要通过市场竞争和科层制的标准化、规模经济来实现。因此,科层制是平台化的基础。

(二)始于科层,成于平台

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往往是通过强势领导者的资源配置权、顶层权威和创业激情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高效的管理决策。上述做法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部门墙、集权与分权、效率与创新等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尚处于创业期的企业规模小,领导完全可以发挥个人影响力,使得科层制更为扁平化、更具灵活性。当企业进入成长期、成熟期时,组织结构趋于复杂化,管理趋于规范,薪酬福利水平较高,但是对员工的激励力有限。当企业发展成大型、特大型企业时,各部门各司其职,过分关注各类目标和指标,即使考核结果很准确,也会出现“卸责”现象。可以在充分放权的基础上,将原来的组织拆分为更多更小的创新团队,形成“平台+产品经营体”结构或“平台+项目组、团队”结构,不仅利于绩效评价与管理,更能提高团队成员工作的自主性,提高组织活力与抗风险能力,使组织逐步走向平台化。腾讯的“大三层金字塔”和“小三层金字塔”结构以及3M公司的“创新斗士”就是很好的实践探索。

科层制作为平台化的基础,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转型到平台化,以应对科层制的先天不足。但是平台化转型又会遇到诸如裁员、企业文化革命等许多挑战,同时必须警惕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去一切科层制,完全自组织化,比如取消考核与考勤,未加规划的鼓励员工自主创业,其结果可想而知。

平台的基础是科层制,但是当平台发展到一定程度,运行机制、制度更为完善时,科层制将让位于平台。因此,在企业的不同阶段,科层制与平台化将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其间往往需要强势、具有远见卓识的领袖级人物的掌舵。一定程度上,企业的发展变革过程,就是企业领导建立科层制和砸碎科层制的过程,也是权变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由于时代变化太快,企业建立和打破科层制的速度加快,使得科层制与平台化之间难以划清楚河汉界。

四、结论

在信息化时代与知识时代大背景下,相信纯粹的平台化组织与科层制组织很少,绝大多数的企业会根据其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可能会形成三大组织结构形式:平台型企业;大框架以平台型为主,一些子模块以科层制为主;大框架以科层制为主,一些子模块以平台型为主等三种形式,而且这三种形式还会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总体而言,企业平台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科层制将越来越没落,但是还会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其重要作用。

从科层制到平台化,是一场组织变革,将会产生一定的成本,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阻力、震荡。因此,组织变革必须认真准备、周密计划、做好应对。严格把握转型时机和变革进程,尽量消除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后工業化时代,企业将会始于科层,成于平台,更为有效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海建,企业组织结构刚性与战略变革: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7.

[2]Robertson,UIrich K.Planning for product platforms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8,39(4):19.

[3]季成,徐福缘.平台企业管理——打造最具魅力的企业[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14.

[4]Baldwin CY,woodard CJ.the Architecture of Platforms:A Unified View.Harvard Business School Finance Workding Paper,2008:9-34.

[5]韩沐野.传统科层制组织向平台型组织转型的演进路径研究——以海尔平台化变革为案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3):114-120.

[6]陈威如,徐玮伶.平台组织:迎接全员创新的时代[J].清华管理评论,2014:46-54.

[7][美]戴维S.埃文斯,理查德.施玛兰西著.陈英毅译.触媒密码——世界最具活力公司的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5-47.

[8]王明春.平台化组织模式时代[J].企业管理,2017(3):75-78.

[9]彭剑锋.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6):6-9.

[责任编辑:纪晨光]

猜你喜欢
科层制组织管理
浅谈跟踪审计协审人员的组织管理
周口市人工影响天气组织与管理机制建设现状与经验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分组合作教学在数控铣床实训中的应用
海尔企业科层制异化的特点及类型研究
浅析高校英语专业考试组织管理
现代国家何以现代?
协作性公共服务的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