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楷 沈祁萌
摘要:近年来,我国设计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不断尝试和推进,而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需要整合综合院校优势和设计专业特色,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强的卓越创新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文章调研了国家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讨论了符合东北大学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力争打造学校特色教学品牌。对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案进行了论证,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平台的持久影响力、成果发表以及培养模式的实施方面进行了研讨。最终,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在相关院校和协会中进行推广使研究成果惠及校内外。
关键词:卓越创新 设计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3-0070-02
一、卓越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研究的意义
(一)迎合国家教学改革发展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形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拔尖型人才培养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高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本文目以竞赛为载体,组建设计创新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竞赛驱动型、压力式、竞争式和危机感教育模式,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设计竞赛,在参与和组织流程上进行优化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形式,迎合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针政策,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效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与途径。
(二)培育卓越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
东北大学目前正处在“双一流”建设和跃升发展的关键时期,坚定地走“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发展道路,为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要求培养070设计教育具有国际视野、行业领先的卓越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卓有成效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该项目研究具有前期的实践教学基础,以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我校自2011年开始,参加本赛获全国一等奖至今,累计已获全国一等奖22项,二等奖23项,大赛组委会发来祝贺,我校获本项赛事一等奖数量已成为全国之首,获奖质量和数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和提升。在此基础上,竞赛工作室将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更新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凝练教学特色,推动卓越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迈向新的高度。
(三)打造东北大学设计创新教学品牌
竞赛工作室平均每年的获奖数量均超过了200项,五年来指导学生作品获国内外奖项超过1000项,学生作品入选美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韩国、德国、秘鲁、中国台湾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指导学生获东北大学史上首个一等奖;数百人入选韩国国际数码展、纽约国际设计展、秘鲁国际海报展、乌克兰国际生态海豹三年展、亚洲平面设计三年展、意大利A设计奖、中韩国际大学生设计作品交流展、亚洲国际海报展、中国台湾海报展等,获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中国设计年鉴、中国高校设计艺术大赛、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数百项。通过以竞赛为驱动的创新实践教学的开展,凝练了教学成果,树立了东北大学拔尖卓越创新型设计实践教学品牌。
(四)推进教学改革手段创新
成绩取得的背后,我们也注意到了制约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设计实践教学方式与学校高速发展的“双一流”建设要匹配,教学改革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迫在眉睫。目前,竞赛工作室的实践教学存在以下制约瓶颈:指导教师单一,缺乏指导教师的后备人选和强有力的导师队伍;教学设备、场地和展示空间的局限性;宣传方法与方式的局限性;学术交流的有限性等。在此基础上,本项目重点以竞赛驱动来抓设计教学改革的制度化、系统化、高端性和规模化,培养和建设强有力的竞赛导师组,重点凝练教学成果和教学特色,不断推进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二、探索卓越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途径与实施方案
(一)建设高质量的指导教师团队
在竞赛指导中,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决定着学生作品的质量和竞赛的成果。通过本项目立项,要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扩充和吸收有实力的优势教师资源,定期邀请专家讲学,定期参加业内讲座、颁奖会、论坛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增长阅历和视野,提升教师水平和能力,将指导能力提升至新高度,保障竞赛驱动的设计实践教学高标准和高水平。
(二)强化竞赛驱动的卓越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品牌持久影响力
目前,该团队每年指导学生获国内外各类设计奖项超过200项,年均指导本科生撰写和发表论文10余篇,在国内外各类设计展赛中的拿奖数量和获奖质量在东北领先,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尤其是近几年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多次受邀在教指委会上做经验交流,持续传播正能量和东北大学美誉度。成绩属于过去,未来还需努力。未来,将通过本项目扩大工作室建设和拓宽实践教学水平,使东北大学学子在国内外各类获奖数量和等级再上新台阶,持续不断增加东北大学在业内获奖的品牌实力和影响力。
(三)出台竞赛教学的鼓励机制、发表论文、出版教材
在竞赛驱动的实践教学之余,更需要凝練特色、总结经验、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竞赛育人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不断地沉淀和吸收竞赛优秀经验,再形成实践教学的理论支撑。首先,将不断完善鼓励型的实践教学制度、措施和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学子参与到竞赛育人的团队中来,让更多学生受益,让竞赛成果更加饱满和充实。其次,赛后立即开展研讨会和论坛会,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更多优秀的竞赛指导经验、创作体会和心得、参赛流程经验形成理论总结,撰写更多的论文并发表。第三,在指导竞赛实践教学和专门开设“设计创新与竞赛”课程的基础上,梳理竞赛经验、整理获奖作品、分析竞赛特征,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性和实际价值的高标准质量教材出版,一方面保障竞赛教学的规范化,另一方面让经验和成果得到延续和推广使竞赛经验推广和传播最大化,使受益人群最大化。
(四)卓越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第一步,加强和扩大指导教师队伍,组建导师组,做好导师之间的传帮带工作;扩大学生参赛规模,加强各类设计竞赛的宣传、推广、组织、指导和投递工作,在学生和指导教师精力允许的前提下,逢赛必参,最大限度地不放过业内的每一项比赛。
第二步,加强竞赛软硬件的保障工作,通过项目立项,寻找资金、设备等资源购置竞赛创作所需的材料、制作作品集进行宣传和推广、邀请专家讲学、外派教师和学生参观考察和学术交流等。
第三步,组织各类竞赛,具体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竞赛驱动下,培养学生能拿大奖、勇拿大奖。
第四步,及时总结经验,召开研讨会,撰写和发表论文,申报教材立项,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材,为竞赛课程保驾护航。
(五)卓越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计划
卓越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和具体竞赛计划。
中长期计划:是指在3-5年的一个周期内,有计划有目的制订、实施和完成高标准的竞赛驱动卓越创新型实践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和参加国际、国内知名大赛,建立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业内领先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团队。包括业内和国内一流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计划、高素质的学生团队培养计划和高质量的获奖成果计划。
年度计划:是制订每一年度的成果目标,在一年内大约能拿多少奖项,参加多少竞赛,撰写和发表多少篇论文等。2017年,指导学生获国内外奖项超过200项,本科生发表竞赛方面的论文16篇,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项,远远超过计划目标。2018年,在此成果基础上,实现获奖、论文数量与质量的跨越和腾飞,在教材立项进程中,不断推荐教材的撰写和出版。
具体竞赛计划:是指针对的具体竞赛进行科学分组、具体指导、修改、研讨、完善、答辩、投递等的相关工作。重点指导政府主办的竞赛如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赛事;重点指导业内权威设计协会主办的设计赛事如中国包装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等;重点与韩国现代设计协会、韩国概念协会、国际设计理事会等国际设计协会合作,组织、指导和参与国际赛事,让国际、国内各项竞赛获奖成果锦上添花。
三、卓越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经验推广
(一)人才培养经验在其他高校与机构推广
本成果在校内推广之外,同时在其他院校和设计协会、团体等进行推广。近年来,项目负责人被兄弟院校邀请开展各类设计竞赛讲座和学术交流,受到校外兄弟院校的认可。被辽宁石油大学等多个省内高校邀请开展《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经验推广讲座》,被大连国际设计节暨大连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邀请开展《设计创新思维》讲座,受邀大连艾森广告公司等相关院校和機构开展设计讲座十余场。
(二)竞赛指导经验在组委会及行业协会中推广
2017年7月,团队指导教师主持的教育部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基于创新平台竞赛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结题受邀进行成果汇报与经验交流,讲解以竞赛为载体的设计创新平台如何开展育人活动、讲解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特色、竞赛成果、成果推广和应用等。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委会邀请,面向教育部教指委和指导教师,以《如何指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竞赛》为题开展专题讲座,讲解指导设计竞赛的育人方法、经验、创作过程、质量把握、作品质量标准及指导竞赛的体会。
除推广与交流之外,为了固化育人成果,凝练特色,将竞赛经验汇总撰写论文、出版竞赛指导教材、指导学生赛后继续创作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指导本科生撰写与发表论文,将经验持续广泛地进行推广。竞赛育人模式不断强化竞赛育人的创新性、多元性和特殊性,旨在跨步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在国内外各设计协会、设计院校和团体之间搭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竞赛,乐于竞赛,享受竞赛成果,竞赛经验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