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野中的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

2018-11-09 10:22李晓磊
卷宗 2018年22期
关键词:媒体

摘 要:1933年10月举办的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吸引了社会舆论的目光,讨论民国体育的各个方面的文章大量出炉,形成了评论体育运动的热潮。本文以《东方杂志》体育专号为例,试析媒体视野中的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不仅包含对运动会本身的评论,还包括社会上体育诸方面的问题,希望对民国体育运动的一个侧面作有意义的揭示。

关键词:媒体;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东方杂志》

1 绪论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当今国家重要的教育發展方针,其中把体育放到与德育和智育教育并重的地位上,足见体育教育在整个国家整体教育方针里的重要性。

但在民国时期,不论是学校体育教育还是社会上的体育活动,均处于极为弱势的地位,根本受不到整个社会的重视。中国采用西方运动方法,起源于教会学校。因为当时教会学校

曾将所谓的游艺列入课程,后来发展为在大城市教会学校普遍开设的体育课程。但在中国的教会学校毕竟为数甚少,仅仅在所谓的通商口岸的大城市。

这个原因要从历史中去寻找。从宋代以来的重文轻武的政治政策一直延续到了近千年,使得整个封建社会尚文而弃武。这种政治上的政策也延续到了教育方面,使青年“柔弱若病夫”,致使近代中国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

面对此种情形,有识之士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唤醒中国对体育的重视。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肤脆骨柔”的现状。新文化运动发起者陈独秀注意到了这个状况,他指出,“余每见吾国曾受教育之青年。手无搏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陈独秀把青年体育之不良与国家之前途联系在了一起,认为身体薄弱之国民不足以承担国家的未来。

民国一共举办过七届全国运动会。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于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在南京举办。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于1914年5月22日至24日举办于北京天坛。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于1924年5月22至24日举办于武昌,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举办的全国运动会。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于1930年4月1日至10日举办于杭州。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于1933年10月10日至20日举办于南京中央体育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分别于1935年10月10日至20日、1948年5月5日至16日举办于上海。

就民国七届全国运动会来说,在设置比赛项目之多、参加运动会人员范围之广、社会舆论讨论之热烈、成绩之优秀等多方面来比较,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无疑收获了很大的成功。《东方杂志》专为这一届全国运动会发行了体育专号。专号讨论范围不仅包括运动会本身,还包括了当时中国体育的种种问题。本文拟以《东方杂志》体育专号为中心考察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希望对当今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种种有益的思考。

2 媒体视野中的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

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于1933年10月10日至20日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举行。这次全国运动会由戴季陶任会长的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筹备委员会主办。

竞赛单位包括全国各省(含西藏、蒙古)、市(南京、上海、青岛、北平)、区(威海卫、哈尔滨、香港),也包括各海外华侨团体,参与范围之广可见一斑。

《东方杂志》为这届运动会专门做了一期体育专号,这也是《东方杂志》在44年的发刊过程中惟一如此热切地关注运动会、关注体育问题。媒体的观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于举办全国运动会的目的。戴季陶在1933年9月13日就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的举办发表过一篇祝词,其中阐述了举办运动会的原因:“运动大会之目的在于强种卫国。”此外,媒体也指出“故今日之国人应切实认识体育之重要,锻炼身体,为国家社会准备有效之服务。”这就指出了举办运动会的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个人的身心健康,二是为了保卫国家。通过举办全国运动会促使全体国民,尤其是青年人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全社会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培养国人健康的体魄,准备随时为国家而献身。在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军事政治危机的情况下。这样就把举办全国运动会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连接了起来。

第二,关于全国运动会与国民体育的关系问题。一般民众看运动会如看马戏班的,恐不在少数,他们根本没有了解主持运动会的当局是在提倡国民体育,振兴民族精神。因此,全国运动会要开大门、走大路,多让民众参加,让民众了解体育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全国运动会的举办带动国民体育的进步。

第三,通过回顾世界运动会、远东运动会、以前历次全国运动会的历史为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的举办提供良好的借鉴。温故而知新,回顾运动会过去的历史会对现在以及将来的体育运动有莫大的帮助。其中最重要者即为重视女子参加全国运动会的权利。以前全国运动会忽略女子竞赛,蔑视女子平权……今则运动会分男子部与女子部,以示男女体育并重之意。

3 媒体关于全国运动会的其他关注点

《东方杂志》体育专号除了关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还把视角投向了运动会之外,论述中国体育问题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很多颇具意义的论述。

第一,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问题。当时学校体育教育成绩不彰,主要存在四大问题:学校空间小、体育设施种类少且管理不善;体育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除少数国立及省立的学校,混乱不堪;师资缺乏;大部分学校的治学思想偏重智育,忽视体育。论者并提出了解决方法:纠正奖惩欲;推行国民体育实施方案。

从中可以看出,时人对于学校体育的错误分析的细致。对于这四大问题,前三个即是物质问题,不论是硬件上的学校空间小、体育设施种类少、还是课程标准不统一、师资缺乏等等均属此类。但更重要的是学校指导思想上的错误

第二,关于民国体育的歧途。体育的歧途在哪里?我敢坦白地说:在把运动职业化,而把运动员工具化了。体育的目的在于增进全体国民的健康,意思是每个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并不是都要成为体育赛场上的运动员。因此,为了发挥体育运动真正的价值,必须扩大体育运动的参与人数,不能够仅仅局限在体育就是运动员的体育这样的思维。只有真正的开放的体育,才能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严重局势,国家的危机日甚一日。面对着这种状况,强国御侮成为当时的中国社会的主题。强国之途为何?最重要的是增强国力。增强国力的关键一途是培养人才。如果国家培育的人才没有强健的体魄,那么必定心志薄弱,这对个人与国家助益不大,所以体育是人才培育的基础。体育对国民性的养成、对个人人格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大多数国人来说体育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1915年10月15日。

[2]《东方杂志》第30卷第20号,1933年10月16日。

注释

1.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1915年10月15日,第6页。

2.戴季陶:《祝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东方杂志》第30卷第20号,1933年10月16日,第1页。

3.《东方论坛:双十节》,《东方杂志》第30卷第20号,1933年10月16日,第4页。

作者简介

李晓磊(1995-),男,汉族,山西省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媒体
媒体报道社会敏感事件的分寸“拿捏”
编辑如何融合线上线下活动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