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摘 要:随着高职体育学科改革进度的持续推进,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程度,有效增强学生的体适能,逐渐成为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之间的普遍共识。基于此发展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体适能应用于高职体育教学的价值,接着当前结合培养高职学生体适能的基本要求,深度剖析高职院校立足于体适能概念,开展体育学科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具备理论参考价值,借以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改革进程的推进。
关键词:体适能;高职体育教学;运动干预
从专业角度而言,“体适能”这一名词属于外来名词,不过近些年来在我国的体育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被提到或者被应用,主要因其具有改善体育教学效果的意义。若是按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官方定义来看,体适能看重的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状态的成长,能够在正常供应人体心有余力应付生活或者工作各项事宜之余,还能保持足够的精神参与其它的休闲娱乐活动,因此常常被归类为健康指标的典型类型。
1 浅析体适能应用于高职体育教学的价值
1.1 帮助塑造科学的健康观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当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体适能,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参与习惯,逐步在适当参与各种形式体育项目的过程中,针对性的弥补身体素质方面的不足之处。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对于身体健康中“健康”一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只要平时很少生病或者未患上重病大病,就可以被视为身体健康,但其实体适能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对学生肌肉耐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对学生心肺耐力、柔软素质的提升有所要求,这些要素往往关乎着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一定会和健康、疾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强化体适能的教学力度,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体育价值观与健康观。
1.2 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体适能主要是用来衡量人体健康水平的科学概念,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为学生强调这一概念,能够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个人身体素质所处的实际水平,从而在体育课堂上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的改善个人的体育锻炼行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步入职业岗位的压力,承受的工作量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不尽相同,这督促着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体适能培养方式,从而为将来踏上职业化的道路奠定基础[1]。
1.3 优化高职体育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始终面临着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体适能概念的提出无异于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体育教师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体适能,有助于让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能够逐步满足将来走向职业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如此一来,能够帮助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不断更新体适能教学的观念,让体适能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更得更加趋于合理。
2 浅析体适能在高职体育教学方面的应用
2.1 根据职业类型培养体适能
目前,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与职业岗位对口的技能型人才,这就使得高职院校侧重所强调的体适能概念,主要集中于职业体适能的培养,即针对不同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有效培养学生适应职场生活、适应职业岗位工作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以强健的体魄迎接职业生活。例如,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创设性的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职业性特征。像是会计、文秘或者IT计算机等专业,走上职业岗位后可能面临着长期的伏案工作或者持久静坐,教师可以选择难度相对简单一些的运动项目,着重培养专业学生下肢的活动能力以及手指、肩部肌肉力量的灵活敏捷性;像是酒店管理或者空乘等专业,教师可以重点培养专业学生的腰部力量和下肢力量,以便提前适应长时间站立或频繁起身活动的岗位工作特征;至于工科以制造类专业为主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适当参与篮球、足球或者径赛等,运动强度相对较大的体育项目,显著增强学生的心肺耐力、身体协调程度、反应灵敏度等体适能,以便学生将来能够以健康的体格,适应在生产线的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学会缓解主要运动器官以及心肺系统承受的高强度压力,以此体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适能教学的专业性和职业性[2]。
2.2 通过运动干预改善体适能
根据我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的结果可知,大学生的体质能力明显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不仅身体机能出现了严重的下降,而且学生群体的肥胖率還在持续走高。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种情况,有效提升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指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当注意在体育课堂上加强对于学生的运动干预,降低学生身体内多余的脂肪含量。例如,心肺耐力属于体适能的表现形式,关系着学生的有氧运动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效率。基于此,高职的体育教师可以制定以有氧运动为主要干预项目的体适能培养计划,安排强度适中的有氧运动课程,促使学生在参与有氧运动的时候,不断强化个人心肺肌肉的厚度,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有效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可承受的耐力程度。在培养学生肌肉耐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单周引导学生参与仰卧起坐、拉伸或者上楼梯等力量训练运动,双周引导学生参与慢跑、拉伸、负重深蹲等有氧耐力运动,促使学生学会在参与耐力运动时注意保护自己的膝关节和韧带,显著提升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达到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健康体适能的效果,降低在运动中出现损伤现象的概率。
2.3 结合学生差异增强体适能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体适能的时候,应当将教学眼光放得长远,确保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技能相关体适能、代谢相关体适能,都能够得到创设性的激发与培养,从而挖掘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运动潜能。例如,体育教师在运用篮球、排球等运动道具开展体适能教学的时候,可以按照男同学和女同学身体素质的发展差异将教学用球进行分类,让学生能够根据体适能的实际发展水平,自由制定参与体育项目的难易程度,有效促进不同身体素质学生健康、技能体适能的均衡发展。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当对学习能力强、身体素质稍弱或者身体素质较强、学习能力稍弱的同学,进行个性化的体适能运动辅导,促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认真完成教师制定的体适能培养计划。最终,通过不断激励学生参与有氧力量训练、心肺耐力训练、柔软素质训练的方式,让学生的心血管、肺功能以及肌肉力量逐渐达到最佳效果,为将来走上职业化道路奠定身体素质层面的良好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体适能这项名词引用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环节当中,所能够起到的教学价值的确值得展开深入的挖掘,达到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体适能概念的提出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能够帮助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积极改进体育教学环节的突出问题,通过课程、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调整,达到增强高职学生身心综合素质的效果,最终养成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苟婷婷.体适能在高职体育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8(07):95.
[2]鲁纪红.从健康体适能的角度看高职高专公共体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