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超
摘 要: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每一位同学成才,而“马太效应”的本质是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两极分化。面对高校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需要用反“马太效应”的思想去促使“问题”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文中,将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中的运动规律转化为学生的发展规律,建立了反“马太效应”数学模型,分析了通过外力措施促使“问题”学生向积极方向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反“马太效应”;“问题”学生;数学模型
1 引言
《新约·马太福音》中讲到: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泛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在教育学、心理学中也是广泛的应用。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意思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这也解释了“马太效应”在社会现象中的普遍性。老子希望反“马太效应”在社会中起到作用。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圣地,其目标是培养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做到以每一位学生为本,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拒绝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两极分化,应该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优者更优、差者变优的景象。否则,少数学生在“马太效应”中将成为精神上的“贵族”,而使得多数的学生成了受冷落的“遗忘者”,这些被“遗忘者”中的部分学生慢慢成了有学业困难、心理困难的“问题”学生。我们应该去做老子笔下的“道者”,用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健康学习、成长的良好环境。
2 大学中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
学生从紧张、逼迫、压力的高中生活进入充满自由、诱惑、惊喜的大学环境,必然在内心中会出现多个方向的选择,社团活动、电子竞技、体育运动、浪漫剧场等等,面对琳琅满目的具有诱惑性的选择,一部分学生忘记了学习的重要性,自制力的欠缺使得部分学生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窘境。然而,“大凡一个很淘气的学生,都是经历了内心无数次良知与邪恶的斗争,才具有了今日之现状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这如同力学中所讲,要想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要克服来自他本身的惯性力,而外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快与慢,方向的对与错。我们不妨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运动规律将反“马太效应”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讲述反“马太效应”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性。
3 反“马太效应”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曾听一个长者讲,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不在于他的初速度,关键在于其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一切从零开始,一切都从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在运动学中,牛顿第二定律讲到,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即:F=m*a(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F为物体所受的作用力)。外力作用物体产生运动的距离为S=vt+?at?。其中v为初始速度,t为时间。可以由此建立反“马太效应”数学模型,将运动学中的运动规律转化为学生的发展规律。即:外界给学生施加的外力=刚进入大学时的学生个体优差程度*学生积极性(消极性)的变化程度;学生个体的综合表现=学生内在因素促使自身发展速度*时间+学生积极性(消极性)的变化程度*时间?=学生内在因素促使自身发展速度*时间+对于刚进入大学时的学生个体,他此时的优差程度我们已经无法改变,均可认为是优秀群体的一个定量,学生内在因素促使自身发展速度是由学生不受外力作用下自身调控(积极或消极)发展的能力导致的,它也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向。因此,唯一能够通过外力改变的是其在学习生活中对待事物积极性或消极性的变化程度,这个变化程度就相当于带有大小和方向的加速度。方向正确,无论加速度多大,都会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反之,则进入“差者更差”的恶性循环中。据上所述,我们的模型则可以总结为:学生个体的综合表现=学生内在因素促使自身发展速度*时间+K*外界给学生施加的外力*时间?(K为某一定量)。
可以看出模型中,學生个体的综合表现与外界给学生施加的外力以及时间的平方成正相关。根据这个公式模型,我们可以绘制出不同类型学生随时间推移的表现曲线。如图所示。
图中,特优学生曲线和“问题”学生曲线是指由于“马太效应”使得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同学表现,很明显,特优学生与“问题”学生的综合表现趋向积极性和消极性两极分化的局势,且差距加速增大;普通学生曲线是指没有受到“马太效应”的外力影响,由于自我调节作用,方向选择正确,匀速发展的同学。而,对于“问题”学生,需要在发现其问题时,如G点,采取反“马太效应”的措施,第一时间实现外力干预,模型公式中外力的干预要有持续性,否则很难改变学生发展的方向。如果对学生持续施加外力干预得当,“问题”学生有可能在某一时间点C点实现对普通学生的赶超,甚至实现以后对特优学生的赶超。这也就达到了外力干预的目标。
4 对“问题学生”施加外力的主要措施
对“问题学生”施加持续的外力干预后,随着时间推移,可以实现“问题”学生到普通学生,甚至是特优学生的转变。那施加外力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呢?一是要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宣传正能量,激发学生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人前进的动力。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二是加强“问题”学生的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给予“问题”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机会,并对其所做的付出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能够在管理和被管理中体现到自我价值,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重视;三是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服务。建立健全“问题”学生动态档案,经常性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问题”学生的需求,并且有针对性的给予帮助,比如对于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予心理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并做好保密工作,积极采取“一帮一”助学活动,帮助学生联系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等等;四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模型中显示,要想使“问题”学生的发展状况实现方向上的转变,需要持续的施加外力作用。这要求我们在给予学生足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后,经常回头看看,跟踪了解“问题”学生的发展动态,对于倾向性的不良苗头及时采取新的补救性措施,有的放矢。经济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与“马太效应”类似的定律,叫“二八”定律。其重视的是百分之二十的优秀人才创造百分之八十的利润;在学生中也类似,20%的优秀学生占了80%的荣誉资源,这使得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然而,在教育中,高校绝不能仅仅重视20%的优秀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健康的成长成才。在高校教育中我们需要反“马太效应”的出现,如果对所有学生所付出的精力为1,20%的“问题”学生,可能需要占用80%的精力才能改变他消极发展的方向,促使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才能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健康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江波, 姚斌. 反“马太效应”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教育后进生一例[J]. 育人经纬, 2003, (3): 29-30
[2]张敏. 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 科学导读, 2015, (5):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