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琼 郑东鹏
摘 要 血脂异常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随着年龄增加其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国内外有大量关于血脂异常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报道。本文对各种危险因素按照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增加、性别、遗传因素等,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心理健康状况等做简要的综述。为血脂异常的预防和治疗以及人群的宣传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 血脂异常;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8)20-0043-04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dyslipidemia
SHI Qiong1, ZHENG Dongpeng2(1.Ward of General Medicine Department of Huaj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231, China; 2. Medical Service Department of Huaj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231, China)
ABSTRACT Dyslipidemia is not only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ut also increases the risk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ports on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dyslipidemia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isk factors that could not be intervened, such as age, gender, genetic factors, etc. and risk factors that could be intervened, such as smoking, drinking, unhealthy lifestyles, high blood pressure, diabetes, mental health, etc.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 and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for the crowd.
KEY WORDS dyslipidemia; risk factor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是指血浆中一种或者几种脂蛋白的含量出现异常。根据我国2016年修订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有总胆固醇(TC)≥6.2 mmol/L,和(或)三酰甘油(TG)≥2.3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 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 mmol/L即可被认为是血脂异常。研究证明,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系统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三酰甘油血症与冠心病和(或)脑卒中密切相关,三酰甘油每升高1mmol/L,女性和男性冠心病事件风险分别升高37%和12%[2]。最新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已高达40.4%[1]。有资料表明,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将使我国2010-2030年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3]。而我国儿童青少年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率也有明显升高[4],这将导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其相关疾病负担继续加重。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将从血脂异常的不可干预的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
1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1 年龄和性别
有研究表明,血脂异常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且TC、TG和LDL-c的升高均呈上升趋势[5-6]。血脂水平随年龄变化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体内胆固醇的排泄逐渐受损,脂蛋白脂酶(水解三酰甘油的主要酶)活性下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活性下调有关[7]。男性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在50岁以前明显高于女性,而50~55岁之后,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8]。这可能与绝经后一些内源性的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和胰岛素)水平改变有关[9]。有研究表明,雌激素不仅可促进血脂的降解和排泄,还可降低TC和LDL-c的水平,使体内TC重新分布[10]。
1.2 遗传因素
国外有研究证实,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 E)、胆固醇酯转运蛋白、肝脂肪酶、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等的基因对血脂水平有较大的影响[11]。于霞等[12]研究结果显示,Apo E基因多态性与脂质代谢异常有关,Apo E基因由于碱基序列上的差异有了E2、E3和E4三种亚型,其中Apo E的E4亚型被认为是导致血脂增加的危险因素,Apo E的E2亚型被认为是保护因子。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的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相关。何美霞等[13]研究结果认为,IL-6启动子634C/G基因多態性与血脂水平具有密切相关性,G等位基因携带者较易患高脂血症,并且G等位基因是IL-6导致TC水平明显升高和HDL-c水平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基因突变类型有多种,目前已知的有LDL-R突变、Apo B基因突变和分解LDL-R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基因的功能获得型突变,其中LDL-R基因的突变最为常见[14]。
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2.1 吸烟
烟草烟雾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可导致TG升高。尼古丁使体内游离脂肪酸增加,后者涌入肝脏,刺激肝脏大量合成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同时还抑制肝脏微粒体的合成。吸烟可致HDL-c水平降低和促进血小板聚集,导致血管内皮祖细胞减少,不利于微血管新生和损伤的大血管修复[15]。付奕等[16]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者的血脂平均水平及血脂异常检出率均高于不吸烟者,且血脂水平随每日吸烟量的增多和吸烟年限的增长而升高。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吸烟组的TG、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均高于非吸烟组,HDL-c、载脂蛋白A1(Apo A1)低于非吸烟组,且吸烟量越多,年限越长,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越高[17]。
2.2 饮酒
目前关于饮酒对血脂的影响研究尚无明确定论。由于长期饮酒或酗酒,乙醇刺激人体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使体内脂蛋白脂酶的活力降低,从而使TG的分解代谢速度减慢,肝脏合成的内源性三酸甘油脂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浓度增高,最终导致血脂异常的发生[18]。一项内蒙古地区饮酒与男性初次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研究显示适量饮酒(15~30 g/d)能使血浆中HDL-c的含量增加,LDL-c的含量降低,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但过量饮酒可使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增加[19]。范国辉等[20]研究结果显示,男性饮酒者HDL-c、TC和TG的异常风险升高,TC异常与大量饮酒(>80 g/d)有关,而TG异常对饮酒量的变化更加敏感。
2.3 缺乏体力活动
长期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可导致机体的代谢增加,脂蛋白酶的活性升高,促进脂质的运转、分解和排泄,降低血清TC、TG及LDL-c含量,增加HDL-c的含量,使血脂异常患者的脂质代谢得到有效改善[21]。国内有研究证明,有效的有氧运动可使血脂异常患者的血清TC、TG、LDL-c、Apo B水平降低,血清HDL-c、Apo A1 水平升高[22-24]。完全静坐行为与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风险是独立相关,并能增加患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风险[25]。
2.4 不合理的饮食与营养
由于受年龄、性别、生理特点、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饮食与营养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能维持机体的正常脂质代谢平衡,使得血浆中HDL-c水平升高,TC、TG等水平下降[26]。体内的脂质的两个来源途径是膳食中的脂类物质摄入和体内脂质的合成,这两种途径对体内血脂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资料显示,血脂异常的发生与严重程度与食物含脂量呈正相关。食物中的脂类物质越多,血脂就会越高,反之,低脂及降脂食物能使高血脂逆转康复[27]。TC的水平与绿色蔬菜和鱼类的摄入频率及摄入量以及静息时的平均能量消耗成负相关关系,与肉类摄入成正相关关系[28]。薛海峰等[29]研究结果显示,膳食中的维生素E、维生素C、烟酸和硒与血脂异常呈负相关。上述结果提示在日常饮食中保证这些营养素的充足供应对血脂异常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2.5 超重和肥胖
目前认为肥胖是一种疾病,需要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有研究证实,超重和肥胖均是血脂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有中心性肥胖的患者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高于外周性肥胖者,表明腹部脂肪的堆积与血脂代谢异常存在密切的关系[30]。上海市某社区老年人超重/肥胖与慢性病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31],超重/肥胖组的高TG血症、高LDL-c血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一项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TC、TG、LDL-c水平随BMI水平的上升而升高,HDL-c水平随BMI水平的上升而下降[32]。高脂血症患病率随着BMI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33]。
2.6 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
Framingham研究表明,约80%的高血压患者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最常见的因素[34]。高血压患者服用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物可能引起继发性血脂升高,而体内的高血脂可影响细胞膜的脂质结构,从而影响钙离子的转运,是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一部分。国内外有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与血糖水平有关[35-36]。杨茂敏[37]研究分析表明,糖尿病患者脂质代谢异常较健康者明显,在糖代谢紊乱的同时伴有脂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明显升高时,通过体内一系列代谢反应,使得血液中TC、TG、LDL-c含量增加。劉正淑等[6]研究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血脂异常与血糖水平和BMI均呈正相关。有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密切相关,其互为因果,相互促进[38]。有研究证实中国人血尿酸(U A)升高与MS的发生有密切关系[39]。
2.7 睡眠呼吸障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表现有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由于呼吸暂停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夜间低氧和高碳酸血症,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有研究显示OSAHS与年龄、BMI呈正相关,与高血压病、冠心病、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等疾病有相关性[40]。老年人OSAHS发病率可达40%左右,而OSAHS患者发生血脂异常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可能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41]。
2.8 牙周疾病
牙周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常指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上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常以口腔中的革兰氏阴性致病微生物为始动因子。人类与动物实验证实,G-厌氧菌胞壁的脂多糖(LPS)可引发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l(IL-1β)的产生,并通过其他细胞因子的介导,对脂肪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游离脂肪酸(FFA)、TG与LDL的升高[42]。有大量研究均已证明体内血脂水平与牙周炎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9 心理健康状况
有研究表明,精神紧张和负性情绪与血液中TC、TG的含量均呈正相关[43-44]。另外,中医也认为情志因素是引起血脂异常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情志与体内多脏腑有关,尤其与肝脾关系密切,忧思过度伤脾,郁怒伤肝,均可使体内代谢失调而形成血脂异常[47]。
综上所述,血脂异常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且不同的危险因素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提示在防治血脂异常的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加大倡导良好生活方式的力度,严格将血压、血糖、血尿酸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积极治疗睡眠呼吸障碍和牙周疾病,降低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延缓血脂异常的发展,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 44(10): 833-853.
[2] Abdel-Maksoud MF, Hokanson JE. The complex role of triglycerid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Semin Vasc Med, 2002, 2(3): 325-333.
[3] Moran A, Gu D, Zhao D, et a1. Fut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markov model and risk factor scenario proiections from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olicy model-China[J]. 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2010, 3(3): 243-252.
[4] 丁文清, 董虹孛, 米杰. 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流行现状Meta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5, 36(1): 7l-77.
[5] 韦爱青. 年龄与血脂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22): 2688-2689.
[6] 赖亚新, 李晨嫣, 滕晓春, 等. 辽宁省城乡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1(2): 151-154.
[7] 叶平. 老年人降脂治疗的现状与思考[C]. 张家界. 第六届南方长城心脏病学会议. 2007: 37-40.
[8] 刘正淑, 王小林. 重庆地区中、老年人群血脂异常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6(2): 249-250.
[9] Cheung AP. Acute effects of estradiol and progesterone on insulin,lipids and lipoprotein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 pilot study[J]. Maturitas, 2000, 35(1): 45-50.
[10] Waters DD, Aldennan EL, HsiaJ, et al. Effects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antioxidant vitamin supplements on coronary atheroselerosi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a randomized eontrolled trial[J]. JAMA, 2002, 288(19): 2432-2440.
[11] Knoblauch H, Bauerfeind A, Toliat MR, et al. Haplotypes and SNPs in 13 lipid-relevant genes explain most of the genetic variance in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J].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2004, 13(10): 993-1004.
[12] 于霞, 谭晓华, 杨磊. 与高脂血症相关的易感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J]. 健康研究, 2011, 31(2): 141-144.
[13] 何美霞, 张明明, 刘琼, 等. 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1): 23-25.
[14] 陈祯玥, 陆国平.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究现状[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7, 1(44): 1-6.
[15] 赵燕平, 赵世刚. 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13, 35(4): 326-331.
[16] 付奕, 孙毅, 董霞, 等. 吸烟对高校高级职称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19): 5544-5546.
[17] 潘成学. 吸烟与中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23): 233-234.
[18] 王洪礼, 宁莉, 门昆, 等. 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诊断及其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 2010, 16(4): 582-585.
[19] 张智云, 冯玉宝, 苏平, 等. 内蒙古地区饮酒与男性初次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研究[J]. 中国综合临床, 2014, 30(12): 1266-1270.
[20] 范国辉, 王增武, 张林峰, 等. 吉林农村居民饮酒与血脂异常的关系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 2015, 44(1): 28-32.
[21] 叶有强, 彭虹, 郑芳. 运动疗法对高脂血症转归的效果评价[J]. 中国医疗前沿, 2013, (12): 120-120,119.
[22] 宋法明. 有氧运动对中老年高血脂患者的血脂水平影响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11): 2098-2099.
[23] 何绍芳, 李依潇, 何琳惠. 高脂血症非药物治疗研究概况[J]. 医学综述, 2015, 21(10): 1794-1796.
[24] 赵波. 高脂血症患者有氧运动前后血脂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27): 84.
[25] 叶真, 胡如英, 沈玉华, 等. 静坐行为和时间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3, 29(9): 756-760.
[26] 聂莎. 高脂血症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 29(3): 226-227.
[27] 朱晓玲. 饮食与高脂血症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 11(14): 76-77.
[28] 乔芳. 省医保体检人群血脂异常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中南大学, 2013.
[29] 薛海峰, 冯海英. 血脂异常的膳食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24): 149-150.
[30] 苏颖亚. 海宁市2013年农村成人肥胖与血脂异常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乡村医药, 2017, 24(5): 71-72.
[31] 陈建峰. 上海市某社区老年人超重/肥胖与慢性病关系的调查[J]. 中国乡村医生, 2011, 13(24): 72-73.
[32] 徐勤毅, 徐瑜, 徐佰慧, 等. 上海某社区中老年人群超重与肥胖的现况调查[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2, 7(4): 284-288.
[33] 赵露. 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分布与健康状况[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6, 27(6): 123-125.
[34] Kannel WB. Fifty years of Framingham Study contributions to understanding hypertension[J]. J hum hypertens, 2000, 14(2): 83-90.
[35] 易秀珍. 糖尿病患者進行血脂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23): 24-25.
[36] Wakabayashi I, Daimon T.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 and diabetes mellitus in japanese women and men[J]. Atheroscler Thromb, 2014, 21(3): 282-288.
[37] 杨茂敏. 66例糖尿病患者血脂检测结果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7): 893-894.
[38] 汪海燕. 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关系探讨[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1, 18(4): 36-37.
[39] Chiou W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level and metabolic syndrome: differences by sex and age in Taiwanese[J]. J Epidemiol, 2010, 20(3): 219-224.
[40] 陈艺慧, 闵丽.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监测分析[J]. 兵团医学, 2016, 47(1): 10-12.
[41] 胡明侠, 朱爱华, 王预建, 等. 老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高脂血症关系随访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4, 1(4): 201-204.
[42] 唐杭瑞, 魏翠芹, 方吉飞. 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关系综述[J]. 中国疗养医学, 2012, 21(1): 59-61.
[43] 卢梦婕, 李馨筱, 陈红, 等. 银行员工血脂异常患病率、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 2015, 17(7): 1099-1101.
[44] 赵艳君. 高脂血症患者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45] 梁音心. 浅谈高脂血症的中医发病因素[J]. 实用心脑肺心血管病杂志, 2012, 20(12): 201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