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直隶厅乡土志》与其价值

2018-11-09 10:22袁月
卷宗 2018年22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经济

摘 要:《淅川直隶厅乡土志》是成书于清末民初的一种特殊地方志书,在体例和内容上对同朝的两部志书既有传承又有创新,适当增加了宗教、实业、商务等门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直观的展现了清末民初的淅川社会。同时,它的相关内容真实的反映了这一时期淅川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变迁,是研究这一时期淅川社会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由于例、内容皆佳,也是这一时期河南乡土志的优秀代表之一。

关键词:《淅川直隶厅乡土志》;经济;社会变迁

清朝末年,受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和和日本初等教育中乡土教育理念的影响,清政府开始重视乡土教育,在随后出台的“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中,把乡土课程纳入教育内容。随后,以“癸卯学制”要求编订的《乡土志例目》下发到各省,作为全国编纂乡土教材的指导用书,各地的乡土志迅速涌现。《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该书成书于清末,由于年代久远,其作者与成书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但其本身仍然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清末乡土志书。

1 清代淅川志书

淅川县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是豫西南边陲重地。淅川一名最早出现是在北魏时,《淅川直隶厅乡土志》载:“元魏改丹水县为丹川郡,改顺阳县为南乡郡,割其西偏为淅川县,按淅川之名始也”[1]4。淅川历史文化悠久,历史上名称众多,曾有中乡、丹水、析、顺阳、博山、南乡、淅川、丹川西、淅阳、内乡等名,但其治所一直就在淅川境内。明朝开始设置淅川县,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经巡抚杨国桢奏请改为淅川厅,归属南阳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河南巡抚陈夔龙“因厅治界连楚陕,山径分歧,加以近年教堂林立,保护巡防尤关重要,而距府治太远,鞭长莫及,奏请将原设之淅川厅改为淅川直隶厅。”[1]2

清代淅川共有志书三部,分别为康熙《淅川县志》、咸丰《淅川厅志》、光绪《淅川直隶厅乡土志》,正是淅川由县至厅再至直隶厅时期的代表志书。康熙《淅川县志》由郭治纂修,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成书。全书共八卷,“分目为:总图、沿革、天文、四至、建置(城池、学校、河防、乡村、镇集、公署、桥梁、仓库、社学、街巷、坊第、祀典)、山川、古迹、风俗、土产、陵墓、寺观、赋税、职官、人物(附文学)、流寓(附孝义、贞烈、隐逸)、艺文、灾祥杂志。”[2]:298该志体例完备,内容详实,各目记载详略不一。对赋税一目的记述内容丰富,极具价值,山川一目中对于每一处山水的特点、古迹、风景的记述详细,但对于物产、灾祥等记述甚少。咸丰《淅川厅志》是续修志书,由清代徐光第纂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书,“其体例悉依前志,有所增者则增之,无所增者则从缺”[2]:299。全书共四卷,分别为卷一舆地志、建置志、赋役志,分天文、沿革、疆域、山川、陵墓、寺观、城池、集镇、沟渠、堤堰、津梁、街坊、户口、田赋等目,卷二礼乐志,记述了各类祠祀典礼,卷三职官志、人物志、选举志,卷四艺文志,摘录历代本地诗、赋、序、碑记、传、考等。全书四卷八门,以礼乐志和艺文志各占一卷,其余六门合在所余二卷中。该志中赋役志为精华,对丁赋额数、分解各款、赋役政策等均有记载,极具价值。

2 《淅川直隶厅乡土志》的内容

《淅川直隶厅乡土志》是淅川改为直隶厅后的一部志书,也是清代淅川最后一部志书。该书全篇无序,也不见作者与成书年代,但书内记事最后时间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此该书应成书于清末光绪年间。

清末黄绍萁编订的《乡土志例目》中,从体例和内容上认为乡土志“应包含如下十五个部分:历史、政绩、兵事、耆旧、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每门的内容都作详细要求。”[3]44与传统志书相比,增加了“人类”(记载民族内容)、“实业”(记载士农工商所占人口比例)、“商务”(记载本地对内对外的贸易状况)三个部分,“这些新增内容,是全社会对实业救国、商业救国等理念的外在反应。”[4]39《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全书共八卷,分别为卷一历史,卷二兵事,卷三耆旧上、事业,卷四耆旧下、学问(附祠祀),卷五人口、户口、氏族、宗教、事业,卷六地理,卷七道路,卷八物产、商务。相对两部前志来说,该志字数较少,类目较少,各目的记载虽然簡明,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了物产、商务、实业等内容,补充了许多前志的不足之处。

卷一历史,按朝代顺序详细记述了淅川的兴废和所辖区域,随后的政绩录,分兴利、去害、听讼三目,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收录了对淅川作有贡献的三十六人的基本情况。卷二兵事,“今志兵事上究列代,下讫近今,考其成败利锐,亦古今得失之林也,全在本境之兵事”[1]14。记述历代在淅川境内发生的兵事情况,每一事件均有出处,分别出自《左传》、《汉书》、《晋书》等史籍,并详细记述了明末张献忠、李自成兵走淅川时发生的军事活动,资料取自《明史》、《豫军纪略》、《平定粤匪纪略》等,并对有出入的地方摘录,以备后人参考。卷三卷四耆旧录中所记历代人物及事迹均有出处,出自二十四史各人物传。卷五人类录分记境内汉、回两民族的历史及人口分布和习俗概况;户口录记述了本境内户口的当时数额和历代数量的变化,反应该境内人口盛衰聚散情况。在户口录中,还记述了境内历代见于史书记载的灾害27起,包括水灾、旱灾、火灾、冰雹、大风、瘟疫、地震、饥荒等,作为影响人口盛衰的原因之一。氏族录记述了本境内历代名望氏族姓氏及现存状况。宗教录为新创,是前两部志书所没有的,记述了境内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数,认为以此“可以观世事变矣”[1]101。实业录记述境内从事农业、商业的人口数量,并解释近年来商业兴盛的原因:“近年来学堂偏设鼓舞振兴,士也尚有向学之心,颇具开通之气”[1]102,“现任同知钱绳袒设工艺局,学徒学堂以教育之”[1]102。卷六地理,分古迹、市镇、学堂、坊表、桥梁、祠庙、山川等目,系统而全面的展示淅川一地的面貌,相对于前志地理卷的叙述也更为简明和直观。卷七道路,以淅川城为中心,出东西南北四门大交通在前,各支路在后,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最后附记邮政和电线概况,“光绪二十八年始于城内创立邮政总局,嗣因荆关商务较盛,于是将总局移往,而以治所初设者为分局,交通颇便,成效显著”[1]129。卷八分物产录和商务录。物产是前两部方志所忽略记述之处,在本部志书中有了重点介绍。分物产为天然物产和制造物产两部分,天然产又分为动物、植物、矿物,制造产是用天然产制造所得。还将物产按照产量能否外销分为大宗、常产、特产几种,每种物产的年产量和销售目的地、运输方式、运输路线都有详细记述。商业录记述淅川的商业情况,包括外销商品和输入商品,以及各类商品的数量、价值、运输目的地和路线等。

3 《淅川直隶厅乡土志》的价值

3.1 反映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

清末民初的中國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这种变迁从沿海向内陆不断扩展渗透,富国强兵成为时代的呼声。淅川地处中原,与外界接触较开放口岸较少,但这样一个内陆的直隶厅,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卷五的实业录中,作者指出,“中国以农立国,中州又为农业最盛之地,又近年来学堂偏设鼓舞振兴,士也尚有向学之心,颇具开通之气”[1]102,表明当地民众逐渐重视实业,希望以此来改变家乡面貌,实现“实业救国”。宗教最是能直接反映出中外交流,卷五的宗教录中,“我国宗教向以儒、释、道并称,唐宋以降,天方教来自西域,流被渐广,天主耶稣晚来,方兴未艾,嗟乎。天演物竞兴衰,递嬗令将外教输入,查明实数登之于册,亦可观世变矣”[1]101,“回教信徒约八百余人,天主教徒约三百余人,耶稣信徒约二百余人,天主耶稣教民时出时入,无从科其定数”[1]101。从不同宗教信徒的数量,就能反映出这一地区受外来宗教思想影响的程度。这些记载,对于研究清末民初,外来宗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实业还是宗教,都直接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于淅川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甚至可以扩大至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3.2 反映清末民初淅川的经济状况

《淅川直隶厅乡土志》一书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卷的物产和商务中。物产一目在前两部志书中一直被忽略,记述甚少,但在本部志书中用较大的篇幅来介绍淅川地区物产的基本情况,动物、植物、矿物,以及各类动物制造、植物制造、矿物制造一应俱全,直观的展现了淅川地区的丰富的生态状况。丰富的物产带来商品的流动,商品的输入和输出,又必将带动集市、市镇的发展。在淅川,“全境商务以荆紫关为贸易总汇,城中次之”[1]140。各类物产的产量、销售、运输、价值等情况,商务集中的集市,外销和输入商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志书中有所介绍,直观的反映了清末民初淅川地区的基本经济状况。总体来说,在清末民初的淅川,外销商品中,动物类以猪肉为主,粮食以麦、米、芝麻、包谷、豌豆为主,此外麻饼、白酒、石灰、木炭等销量也较好,外销商品可通过陆路或水路销至汉口、直隶、山东等地;输入本境的商品主要有盐、棉布、茶叶、土药、纸张、塘、铁货、瓷器等,主要从湖广、陕西、四川、山西、樊城等地输入。

3.3 资料价值

《淅川直隶厅乡土志》虽不如前两部志书内容丰富,但详略得当,引用材料丰富,时代特色鲜明,具有极大的资料价值。乡土志的特殊要求,使得乡土志的编写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反映在这一志书中的,包括民族数量和分布、宗教信仰、实业兴盛、商业发展等,是研究这一时期的淅川社会重要资料。此外,作为这一时期河南省为数不多的乡土志之一,它记载详实,资料丰富,语言简洁通俗,是清末民初河南乡土志的优秀代表之一,对研究河南地区的乡土志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淅川直隶厅乡土志》是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产生的一种特殊地方志书,基本遵从《乡土志例目》的要求,体例完备,内容详略得当,语言简洁通俗,具有时代特色,是清末民初河南乡土志的优秀代表之一。它对于清末民初淅川的社会景象的真实反映,是研究的淅川社会,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淅川直隶厅乡土志[M].清抄本.

[2]刘永之,耿瑞玲.河南地方志提要(下册)[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3]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和乡土教育[J].中国地方志,2004(2):43-48.

[4]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袁月(1992-),女,汉族,河南信阳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文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社会史。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论农村家族的现代转型
拥抱新经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