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崧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生在解应用题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解应用题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缺乏发散思维、教师只注重单方面讲解、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以及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确等诸多问题。为了突破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障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与实践。
一、应用题解题障碍背景分析
新课标的出台,翻开了我国数学课程教育改革的新篇章,该标准第一次把“解决问题”归入数学应用题教学四大目标,要求小学生要具有“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详细要求是:“开始习惯从数学角度出发去发现、提出、思考问题并且能够利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解答复杂的应用题,以此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让他们渐渐地摸索到适合自己的解应用题的过程与方法,了解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有很多种,以此来发展学生思考的能力以及在数学解题中的创新精神;并且学会与同学交流合作,最后能在做题后习惯性的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因此,新课标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要求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不仅要取消应用题单独教学模块,取消对应用题的分类,而且要将问题教学应用到各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新课标的要求,使得教师需要对应用题教学进行创新,要转变教学方式。
首先根据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情况,从应用题的主要题型和学生的解题思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解题步骤,应用题可分为单一步骤结构、两步骤结构以及综合步骤结构的应用题三类。其次是教师探究应用题教学上的策略,要针对不同题型进行,不仅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而且要重视归纳教学规律与解题方法,这样才能为小学应用题教学开辟新道路。
教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目前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法,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创新。针对目前小学生应用题解题情,先从解题思路方面切入,从应用题特征分析小学生在解题时会遇到哪些障碍,以及如何提高小学生解题效率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二、应用题解题障碍分析及解决方法
(一)对题意理解不清
很多小学生在解应用题时,往往没有耐心去读题目,总是会漏读、错读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或者重点字词,从而造成解答错误。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审题的好习惯,要求他们审清题目的内容,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需要求解的問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生活经验不足
小学数学很多应用题是根据生活实际设计的,比如:求压路机的滚轮滚一圈所压的路面的面积的题目、求车轮滚一圈的长度的题目、求一个无盖水池的表面积的题目等,这些题目都是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从数学题目中联想到生活实际。
(三)缺乏科学知识
小学数学应用题经常有一些跟自然科学知识有关的内容,通常小学生对这种题目都有些抵触,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比如应用题中含有这样的内容:提炼含铁量60%的铁矿石的质量、水结冰后体积的增加情况、盐水的稀释问题等。这些知识往往会使学生思路变得混乱。这就要求教师在遇到这种题目时,要向学生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的科学知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能更顺利。
(四)忽略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多数应用题给出的条件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些包含了隐含条件。例如:“有32个同学坐车去郊游,每辆车可坐6个人,请问至少要几辆车?”有的学生虽然也列出了式子,但是他们给出的答案是:至少要5辆车。但是如果稍加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就会意识到,虽然剩下的两位同学不能坐满一辆车,但是也同样需要一辆车,所以正确答案是6辆。可见,如果忽略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不结合生活实际,解答应用题时就容易出错。
(五)思维定势的干扰
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还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不少学生往往在解题时墨守成规,缺乏发散式思维,不能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解题的途径。比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口枯井深10米,蜗牛从井底往上爬,白天向上爬3米、夜里又退回2米,几天能爬到井口?”很多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答:“10天。”其实正确答案是8天,因为第8天蜗牛就爬出井口了,就不会向下滑了。学生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尽可能地发散,以有效克服思维定势产生的消极影响。
总之,教师在教学在具体的应用题教学中,要在学生经常会出现的障碍误区处多加强调;在讲解题目时灵活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策略,努力提升讲解应用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