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芬
都说大赛难,备赛苦,而细细品味,苦中有甜,泪中有笑。我们从大赛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奖牌,更是一种蜕变,一种成长。因为大赛,我深深爱上了服装专业;因为大赛,我开启了另一种精彩的人生……
品味竞赛滋味
2010年,我校服装专业当年招生还不到20人,专业课教师工作量不足,面临转行或寻找兼职的困境。“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默默地对自己说,团队的老师也达成了共识。我们把学生的岗位群根据郑州市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重新进行定位,大力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同时意识到没有大赛奖牌的专业是没有生命力的,奖牌就是专业的品牌,要把大赛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抓手之一。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老师们走出去,开眼界,学专业,苦练技能。记得参加第一期立裁班的时候,每天跟着老师学习,练习作业到凌晨两点,除了基本的睡眠,其余的时间都被课程占得满满当当,可谓争分夺秒。带着学习资源回到教学工作岗位后,一有时间我们就反复看学习视频,共同探讨,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服装专业师资团队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在辅导教师们的眼里,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没有“五一”和“国庆”,服装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女性,常有老师身怀六甲还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培训。服装工艺赛项辅导老师朱昀在月子期间还通过网络视频指导学生训练;款式图设计分赛项辅导老师梁苑患上妊娠糖尿病,但依然坚持指导学生画设计图,在强化训练期间就睡在实训室,打板桌既是工作台又是硬板床……备赛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这一切努力讓我深切体会到,成绩的取得与教学团队每一位教师的付出密不可分。
从备战到比赛期间,我们得到了省教育厅、郑州市教育局、学校领导以及校内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校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积极出面邀请专家指导,共同商议集训计划,点拔训练方法,解决训练中所遇到的困难,为参赛选手们鼓劲加油。同时,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系部主任为领队的领导小组,在集训场地安排、比赛设备购置、选手心理素质训练和提供物质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收获个人成长
越努力,越幸运!2016年,我辅导的学生获全国服装设计赛项冠军,学生徐正锦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技术标兵”并被破格评为技师。至今,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已经有6名服装专业学生被保送到本科院校深造。
在大赛的带动下,学校先后成为中国纺织教育学会理事单位、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服装界“三八红旗手”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服装专业“双师型”师资人才培养基地、郑州市服装专业师资培养基地。2016年,我个人被评为“河南省技能名师”并被授予河南省服装设计与工艺技能工作室主持人,同时还被聘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服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荣誉背后,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2018年5月,参加国赛回来后,紧接着就是河南省服装协会主办的河南省大学生时装周,我校应邀参加服装专场演出,与大学生同台竞技,这无疑是社会各界对学校服装专业发展给予的最好褒奖。看着孩子们自信地走在舞台上,我觉得,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
提升育人质量
随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深入开展,社会上出现了关于大赛的不同声音。作为一名负责服装专业建设的大赛辅导教师,我深深觉得大赛对专业的建设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技能大赛的目的并不是仅仅选拔几个大赛选手,给学校争取荣誉,而是以此来推动专业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综合素质,并掌握生存及创业的本领。
技能大赛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国赛的竞赛项目来源于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其技能要求代表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具有导向作用。随着辅导教师熟悉大赛的工作任务,进而精通项目相关课程,课程改革就变得更加迫切。课程改革既打破了学科界限,创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又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服装专业而言,大多数学校还存在着服装设计课与结构工艺课互不关联的现象。这种分离式教学,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符合企业流程的专业技能,也不能达到技能大赛对选手的要求。大赛明确要求选手要能识图会变化设计、懂结构会制板、会精工艺制作。每年的大赛都在不断更新,学校要将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加以提炼并转化为教学项目,把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和规范融入到每门专业课程中,力争在每一门课程、每一个项目中都能体现大赛所倡导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
技能大赛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服装专业技能大赛的赛项规程体现了考查选手的能力范围和能力指标,并附上各项目各指标的评分标准,赛项结束后,专家进行赛项点评和总结,并把优秀作品排列出来供参赛师生观摩。大赛的试题就是工作任务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可操作、可考核、可评估的标准。许多大赛试题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教师有的时候遇到难题还必须向相关专家寻求帮助。这个过程中就是教师主动学习和被动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诊断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的过程。
技能大赛促进专业建设。每年一次的大赛既是师生比拼的平台,也是教师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比赛期间的讲座、研讨、观摩等交流活动,碰撞出许多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思想火花。笔者亲历6年大赛,能够切身感受到全国各地院校的专业建设每年都在不断更新,自身的眼界也得到了提高,对大赛这个平台的价值也产生了高度认同。
技能大赛促进实训基地建设。大赛赛项标准往往是企业生产过程标准。在大赛的推动下,我校建立了服装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选手每年都会被有计划地安排到企业中进行生产性实习,从而使选手加深对大赛标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企业也通过选手的实习训练,加强了与职业学校的沟通,加深对选手的了解,为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大赛引领下,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学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向企业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打下了基础,实现了校企资源互换、互利共赢。实训基地模拟了真实的生产环境,硬件设施符合生产实际需要,而且本着通用性和先进性原则开展建设。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将课上所学内容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真正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今后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回首参赛之路,我深深感受到,正是大赛的不断完善,赛项的不断升级,促使我们不断成长,技能不断精进。事实证明,大赛促进了教学,更激发了我们的潜能。我想,有了这层体悟与认知,我们会欣然面对未来更多挑战,在挑战中成长,在大赛中蜕变!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