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8-11-09 09:05田莉莉
关键词:上肢血栓导管

叶 琳, 田莉莉, 胡 皎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中心, 江苏 镇江, 212002)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因具有保护外周静脉、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已获得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认可,现已广泛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领域[1-2]。随着PICC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其并发症的发生也备受关注。作为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一旦形成,不仅使患者遭受身体上的痛苦,而且加重了心理压力,严重时可因栓子脱落而危及生命[3]。本研究主要分析了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旨在为及时预防上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2月在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次行PICC置管的1 80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B超确诊发生上肢静脉血栓17例,设为血栓组。按照年龄、性别相近的原则,以1:4配对法,选取同期置入但未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患者68例为对照组。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收集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诊断、病史(外伤史、放疗史等)及置管情况(穿刺次数、穿刺血管、导管尖端位置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行PICC置管患者共1 800例,发生上肢静脉血栓17例,发生率为0.94%,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36~83岁,平均(64.29±11.93)岁;血栓发生时间:置管后<30 d 5例,30~89 d 10例,≥90 d 2例。

2.2 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组在置管次数、有无放疗/化疗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诊断、置管静脉、穿刺次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单因素分析[n(%)]

3 讨论

既往研究[4-5]发现,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0%~38.50%。本研究中,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94%,且均为症状性血栓,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尽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并不高,但其危害很大,能显著增加肺栓塞的发生率,甚至引起死亡。Abdullah等[6]研究表明,23.30%~38.50%的PICC置管造成的上肢静脉血栓无症状,为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本研究中,约88.24%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在置管后89 d内,与Xing等[7]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置管次数是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原因可能在于置管过程中因置管技术、操作手法、导管型号及材质等因素可能会使血管内膜受损,从而增加了血栓的发生风险。该结果提示,在为此类患者置入导管时,建议选择≤45%静脉直径的导管[8]。

截至目前为止,放疗/化疗仍然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辅助治疗措施,而肿瘤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有无放疗/化疗史是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原因可能与长期的放射线照射会损伤血管,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11]。《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插管途径放疗史是PICC置管的禁忌症之一,因此,置管时应尽量避开放疗部位。同时,再次行化疗的患者往往伴有病情复发及转移的发生。研究[12]表明,进展期肿瘤和发生转移的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增高;实体瘤发生远处转移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8倍,是无转移者的4倍。故对于有放疗/化疗史的患者,应在置管前充分评估疾病及治疗情况,以防止静脉血栓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实施PICC置管时,操作者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对于有置管史、放疗/化疗史者应予以重视,以防止静脉血栓的发生。

猜你喜欢
上肢血栓导管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