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创业失败: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

2018-11-09 12:43于晓宇蒲馨莲
管理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归因创业者决策

于晓宇,蒲馨莲

1 上海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2 上海大学 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上海 200444

引言

尽管对创业失败界定存在不同的理解,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部分创业都以失败告终。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统计数据(1994年至2015年),平均59.147%的创业企业会在8年以内死亡。根据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计数据(2013年),56.100%的企业在5年内死亡,死亡企业平均寿命为6.09年。创业过程的主要特征是外部环境不确定、目标模糊、资源稀缺,失败是多数创业活动的必然结果[1]。因此,对创业失败进行相关研究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对创业失败的规律,尤其是对创业者在失败后行为反应的研究非常少。

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行为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影响[2],中西方之间的文化背景有较大的差异[3],中国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行为反应可能有别于西方创业者。但是已有关于创业失败研究的证据主要来源于欧美等国家,缺乏对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之后的行为反应的质化的研究证据,例如,如何解释创业失败的原因、从创业失败中学习什么、创业失败之后如何决策等问题。

为弥补以上研究空白,本研究采用扎根于中国本土的创业失败质化研究,通过与欧美相关研究结论的对比,探索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归因、从创业失败中学习和创业失败后续决策3个方面的独特行为规律,并针对中西方差异从文化角度提供解释。

1相关研究评述

1.1创业失败研究脉络

本研究将创业失败界定为创业者因未能实现其预期目标或期望,不得不退出创业企业或者终止新企业的情形。创业失败通常会在财务、情绪、生理等多个方面给创业者造成损失[4],因此早期创业失败研究聚焦于探讨创业者如何减少失败带来的各类成本[5]。然而,将研究焦点放在各类成本上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者忽视了创业者在失败过程中的成长,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创业失败研究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为什么有的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反应更积极,而有的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反应更消极[6]”。针对这一核心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经济、制度和学习3个理论视角提供解释。

(1)经济的视角,该视角主要从成本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失败成本包括财务成本和情绪成本两个方面,两类成本决定了创业者在失败后的反应[5]。经济视角的研究存在不同观点。根据效用理论[7],当创业失败的财务成本足够高时,创业者负担过重,会倾向于规避风险,在创业失败后更为消极[4];而根据前景理论[8],一旦创业失败给创业者造成的损失足够高,创业者会像赌徒一样更加偏好风险,对再次创业更有意愿[6]。在情绪成本方面,失败本身及失败造成的财务成本会给创业者带来负面情绪[9]。从悲痛恢复理论的视角,已有研究认为能够更快从负面情绪中恢复的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会更加积极[5]。

(2)制度的视角,该视角的研究主要探索法律等正式制度的影响。以破产法为例,对创业者不友好的破产法会过度惩罚遭遇失败的创业者,给创业者带来巨大的财务和声誉等方面的负担[10],创业者在失败后往往更为消极[1];而对创业者友好的破产法能够较大限度地保护创业者的权益,减少破产程序所需的时间和费用,增加创业者进行破产重组的可能性,创业者在创业失败之后往往更为积极[11]。

(3)学习的视角,该视角下的研究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模式两个方面。在学习态度方面,已有研究认为创业者越能认识到创业失败有重要的学习价值,越倾向于将创业失败看作是降低不确定性、识别机会的“试金石”,越有可能在创业失败之后更加积极[12]。创业者从创业失败中学习的模式包括双环学习、变革式学习和成长式学习3类[13],不同学习模式对创业者在失败之后的行为有重要影响。例如,双环学习是指创业者对组织过程和战略的重新理解和定义[13],是对创业者自身所持价值观和假设的根本性改变[14],通常会带来强烈的负面情绪,导致创业者在创业失败之后更加消极。

中国关于创业失败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倪宁等[15]通过对创业学习研究领域的反思,提醒学界和创业者关注失败的学习价值。随后,多篇关于创业失败的研究综述呼吁创业研究应给创业失败、经历创业失败的创业者更多关注[16-18]。据此,中国学者对失败的成本、学习和决策等问题展开探究。

从成本的角度,主要因循SHEPHERD et al.[9]提出的两分法的观点,从财务成本和情绪成本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李雪灵等[19]从创业者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识别创业失败影响失败成本过程中的情景因素,杨隽萍等[20]探究失败成本对创业者再次创业风险感知的影响。从学习的角度,相关研究探索了创业失败的学习过程和价值,张玉利等[21]分析创业者从高成本事件失败中学习的过程和风格,于晓宇等[22]揭示了影响创业新手从失败中优先学习内容的前因变量并探讨不同学习类型对再创业意向的影响。从决策的角度,于晓宇[23]利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成本、学习到随后创业意向的影响模型,丁桂凤等[17]则利用社会比较理论和情绪调节理论提出社会比较和自我怜悯有利于激发再次创业意向。

综上,创业失败实证研究局限于欧美国家,包括美国、英国、荷兰等,中国的相关研究则以综述和概念研究为主[24]。文化是影响创业者在创业失败过程中行为表现的重要解释变量[2],中西方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使用来自欧美的经验结论解释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行为存在技术风险。因此,本研究探索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在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方面的行为规律,并从文化角度提出中国与其他国家研究结论差异的主要来源。

1.2创业失败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

本研究探索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3个方面的行为规律,主要出于以下两个原因。

(1)意义建构(sense-making)[25]是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6],从意义建构的视角,创业失败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之间有递进的内在逻辑。

意义建构包含扫描、解释和学习3个相互关联的动态过程[27]。扫描、解释创业失败的核心环节就是对失败进行归因,归因是创业者对创业失败意义建构的第一步[27]。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学习是在其对自身失败归因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业者能否从失败中学习以及其具体的学习模式和内容并不取决于失败的真相,而取决于创业者自身对失败的归因。JENKINS[28]认为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归因会对创业者后续学习造成影响,如对失败进行外部归因的创业者会减少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进一步的,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后续决策是在创业者的失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情景学习理论[29]认为,学习就是将概念上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环境中,将知识从特定的情景中解放出来的过程[30]。创业者的后续创业决策是对其在创业失败后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是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意义建构的重要环节。因此,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是创业者意义建构创业失败的3个关键环节,对这3个方面进行研究有利于完整地理解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行为规律。

(2)当前研究对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存在不同的解释,因此有必要探索中国式创业失败的独特规律。

在创业失败归因方面,根据自我服务偏见,个体为了保护和增强自我概念,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31]。一些质化研究也佐证了这样的观点,认为创业者更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32-33]。然而,部分研究提出了不同见解,KASHIMA et al.[34]和HEINE et al.[35]认为自我服务偏见并不具有普适性,需要考虑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一些质化研究也发现创业者更倾向于将创业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36-37]。

在创业失败学习方面,在对学习内容的具体探究上,目前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两分法的观点,SCHUTJENS et al.[38]将创业失败学习分为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内部学习是指创业者对创建、管理和关闭企业的知识的学习,外部学习是指创业者对机会识别和创业警觉性的知识的学习。另一个是四分法的观点,COPE[4]将创业失败学习的内容归纳为自我学习、企业管理学习、网络关系学习和商业学习,并提出自我学习是英美创业者从创业失败中进行学习的核心要素。中国创业者在学习侧重方面有哪些规律,目前少有研究探索。

在后续决策方面,COPE[4]认为创业失败造成的巨大成本迫使创业者返回就业市场,阻碍创业者的后续创业意向;MCGRATH[39]则认为创业者在经历一次失败后,会产生对抗行为,更有动机去克服挫折,提高再次创业的意向。一些研究分别佐证了这两种观点,SCHUTJENS et al.[38]和KONING[40]发现在创业失败后,创业者会倾向于选择继续创业;HULSHOFF et al.[41]则发现多数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不再倾向于继续创业。可见,当前有关创业者后续决策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理论和经验分歧。

通过对国内外创业失败研究脉络的梳理,本研究识别出已有研究的两个研究空白,即创业失败研究情景主要以欧美国家为主,缺乏中国本土研究;中国的相关研究多以综述、概念研究为主,缺乏质化的研究证据。为了弥补这两个研究空白,本研究通过质化研究进行创业失败的本土化探索,与国外相关研究结论进行对比,探索中国式创业失败的主要特征。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设计[37]探索中国式创业失败在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方面的规律。原因在于:首先,当前的创业失败研究局限于欧美国家,中国情景下的研究极少,进行扎根于中国本土的创业失败研究有其必要性;其次,创业失败的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难以获取,扎根于现实资料的质化研究更具可操作性;最后,中国情景下的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行为规律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问题,适合采用探索性的扎根研究[42]。本研究通过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两个步骤抽象提炼样本信息,并进行结构的计算,识别出中国式创业失败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的具体内涵和倾向,最终通过与欧美已有研究结论的对比分析,识别中国式创业失败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的主要特征。

本研究将质化研究的发现分别与MANTERE et al.[37]、COPE[4]和FLORES-ROMERO et al.[43]的研究结论比较,这3个研究囊括了北欧、美国和英国3个欧美情景,选择这3个情景作为参照系的原因在于:①从典型性的角度,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行为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影响[2],中西方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且已有的创业失败研究更多集中于欧美国家,选择更具典型性的欧美情景更有利于对比。②从有效性的角度,已有中国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作为一个奠基性的探索性研究,不关注细化某一个创业失败环节或者与某一个欧美国家的对比,更多关注构建中国式创业失败的特点的总体轮廓,且提供一个可能适合的研究创业失败的方法,为未来更为细化、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多方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且囊括创业失败多个环节的情景进行对比更符合本研究的目的。③从代表性的角度,当前研究认为欧美文化常以英美两国的文化为代表[44],所以本研究首先关注对英美两国相关研究的选择。此外,已有研究认为,受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特定的宗教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影响,北欧有不同于西欧、东欧、南欧等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特征[45],选择北欧的相关研究是对英美两国研究的重要补充,三者能更好地代表欧美情景。④从可行性的角度,在进行对比研究时,需要所对比的研究代表欧美情景,囊括创业失败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3个环节,且相关研究需要提供明确的规律总结和较为详细的数据和语句,从数据可获得性的层面上,选择多个国家进行探究更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2.2案例选择

根据理论抽样[46]的原则,本研究选择8个能够有效促进总结中国式创业失败规律的典型案例,样本描述见表1,选择的标准如下。

表1样本描述Table 1Sample Description

(1)确认创业失败的定义。创业研究认为创业者的主观认定才是判断创业成败的唯一标准[47],因此本研究只选择承认已经创业失败的创业者作为扎根对象,排除那些没有明确承认创业失败的案例,避免对创业失败概念的理解误差。

(2)案例的典型性。在创业者个体层面,本研究选择成长于中国大陆的中国籍的创业者。成长于中国本土环境的创业者的认知结构会受到中国文化特征的影响,具有典型性。在环境层面,本研究选择定址于中国大陆且创业活动主要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企业。本研究在创业者和企业经营环境两个层面对“中国式”进行定义,有利于区分欧美的研究情景并与之对比,寻找差异的文化来源。

(3)时间截取。通常认为新创企业是指成立时间小于或等于8年的企业[48],已有研究认为,环境的变化会对组织的活动和策略的模式造成影响,所以对创业企业的研究应当按照其进入时间划分,减少外部环境变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49]。因此,本研究选择在2008年至2016年成立的创业企业进行研究。

(4)数据的可得性和案例的多样性。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本研究主要选择互联网行业企业,在此基础上,兼顾案例在个体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多样性。据腾讯发布的《2016互联网创新创业白皮书》,“互联网+”相关行业是当前中国创业活动的热点,相关数据也更容易获得。在此基础上,为了有效提升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本研究关注案例的多样性,在企业家个体层面,关注教育程度和创业经验的多样性,创业经验主要指创业新手与创业老手之间的差别;在企业层面,关注企业目标市场、注册地和经营时间的多样性。

2.3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收集8位创业者针对本次创业失败的公开发言,为了提高案例资料的建构效度,本研究从不同渠道进行案例资料的收集,在收集过程中对资料进行交互验证[50]。数据来源见表2。

表2数据来源Table 2Data Sources

2.4编码分析

本研究借鉴扎根理论设计[37],对样本资料进行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的逐级编码,通过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2个步骤,提炼出中国创业者的创业失败归因和学习的具体内容。创业意向是决策的最佳预测指标[51],因此在后续决策方面,本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者是否有再次创业的意向。

在编码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编码信度,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案例资料进行编码,之后进行对照,对不一致的部分,由2名研究人员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同时邀请了解该案例研究内容和背景的第三方专家进行评阅和判定,形成最终的编码体系。

2.4.1开放式编码

研究人员首先详细阅读所收集的所有创业者公开发言,然后识别和定位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语句,之后通过开放式编码将获得的经验资料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42]。在编码过程中,关注对信息和概念的不断比较,不断补充现有概念范畴和抽象提炼新的概念范畴,同时注意减少个人偏见的影响。

为了节省篇幅,只截取出部分的编码过程作为示例,创业失败归因的开放式编码举例见表3,创业失败学习的开放式编码举例见表4。通过对案例资料的开放式编码,针对中国情景下的创业失败归因提炼出19个范畴,针对中国情景下的创业失败学习提炼出16个范畴。

2.4.2主轴编码

在开放式编码完成后,本研究进行主轴编码,探究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形成的各个范畴之间的有机关联,进行资料的进一步整合[42]。中国式创业失败归因的主轴编码见表5。本研究发现,在创业失败归因方面,开放式编码形成的各个范畴可以被整合为内因和外因两个部分,内因是指与创业者相关的归因,包括创业者自身的责任和包括创业者在内的集体责任,外因是指与创业者无关的归因[37]。提炼出内因和外因两个主范畴后,为了进行更为具体的研究,本研究分别从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两个角度对各范畴进行进一步的推敲,明确各主范畴的内涵,最后得到中国式创业失败的内因包括创业者自身、集体错误、集体从众3个方面,外因包括员工错误、组织机制、外部网络、时机4个方面,各概念的内涵见表5。

中国式创业失败学习的主轴编码见表6。同样的,在创业失败学习方面,针对开放式编码形成的各个范畴,可以将中国式创业失败学习整合为自我学习、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3个主范畴。自我学习是指对自我优势、劣势、技能、态度、信念和发展领域的学习,内部学习是指对新创企业的创建、管理和关闭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外部学习是指对于机会识别和创业警觉性方面知识的学习。提炼出自我学习、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3个主范畴后,本研究通过对各范畴的进一步推敲,明晰了中国式创业失败学习各主范畴的内涵。

表3中国式创业失败归因的开放式编码举例Table 3Sample of Open Coding of Attribution of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表4中国式创业失败学习的开放式编码举例Table 4Sample of Open Coding of Learning from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表5中国式创业失败归因的主轴编码Table 5Axial Coding of Attribution of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表6中国式创业失败学习的主轴编码Table 6Axial Coding of Learning from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表7中国创业者与北欧创业者创业失败归因的比较Table 7Comparison of Attribution of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of Chinese and Nordic Entrepreneurs

2.4.3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了保证研究的可靠性,本研究收集并整理了包括神盾快运、喜汽猫、饭是钢外卖网在内的3个创业失败典型案例的相关资料,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检验过程中没有发现新的范畴,也没有产生新的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已达到理论饱和。

2.5结构计算

为了进一步探索各概念的结构并为之后的比较研究提供准备,本研究根据MANTERE et al.[37]的建议,计算中国创业者的创业失败归因和学习的具体内容在归因和学习的全部内容中所占的比重,具体数值见表5和表6。为了使每位创业者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程度相同,本研究计算每位创业者对其创业失败归因内容或学习内容的相关描述的相对频数,然后分别计算出每项内容中各创业者的相对频数的加总平均数,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现出来,该百分比体现了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归因和学习方面的侧重。

3中国式创业失败归因特征

MANTERE et al.[37]对经历创业失败的北欧企业创始人进行深入调研,探索创始人对创业失败归因的内容和侧重,也采用扎根理论设计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将归因的各范畴整合为内因和外因2个部分,内因包括个体错误、集体错误和随大流,外因包括员工背叛、组织机制、外部坑害和命运,根据归纳和提炼的归因内容计算出各创业者具体归因的分布比重。本研究与MANTERE et al.[37]的研究设计相同,因此本研究将中国创业者的创业失败归因比重与MANTERE et al.[37]的结论进行对比,两者的创业失败归因侧重对比见表7。

3.1总体归因特征:中庸之道

通过中国与北欧创业者对创业失败归因侧重的对比可以发现,北欧创业者的总体归因倾向更加极端,内因的比重为68.900%,外因的比重为31.100%;中国创业者更倾向于平衡内、外归因,内因的比重为51.885%,外因的比重为48.115%。本研究从长期取向-短期取向文化维度和中庸文化两个方面提出解释。

根据HOFSTEDE[52]的研究,北欧各国长期取向指数平均为37.800,中国的长期取向指数为87,北欧各国是短期取向文化,其长期取向指数远低于中国。短期取向文化是一种关注眼前利益的规范文化,人们的想法是规范的,主张追求一致的、绝对的真相,对事物的评判遵循非黑即白的准则,不认可模糊化的处理问题方式[53]。在此文化的影响下,北欧创业者的总体归因特征呈现出较为明显且一致的倾向性,促使其对创业失败的内因和外因有较为绝对的七三分归因。

长期取向的文化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实用文化,人们不主张建立绝对的判断准则,相对的,人们认为事实的真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势、环境和时机,在判断的过程中会进行更为综合、全面的考虑,偏好模糊化的处理问题方式[52]。在此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创业者的总体归因呈现出全面而模糊的特征,不倾向于对失败进行绝对判断,因此中国创业者在归因中展现出对内因和外因五五分的较为均衡的归因倾向。这与中国文化强调中庸的价值取向一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强调全面、均衡、顺时而变[54],注重对人、对事不偏不倚。这种中庸的传统价值取向也促使中国创业者对创业失败不偏不倚的均衡归因。本研究将中国创业者在归因过程中对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寻求平衡的这种倾向喻为中庸之道,并提出命题。

命题1在总体归因过程中,与短期取向文化的创业者较为绝对的归因倾向相比,长期取向文化的中国创业者更倾向于平衡内外归因。

3.2内部归因特征:责无旁贷

通过中国与北欧创业者的创业失败归因侧重对比可以发现,在内部归因方面,北欧创业者最注重将失败归因于集体责任(比重为43.100%),中国创业者最注重将失败归因于创业者个体责任(比重为29.340%)。本研究从权力距离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两个文化维度给出解释。

从权力距离文化维度,根据HOFSTEDE[52]的研究,北欧各国的权利距离指数平均为28.600,中国的权利距离指数为80,北欧各国是低权力距离文化,其权力距离指数远低于中国。低权力距离的组织注重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更多地采用分权决策的方式,在决策过程中注重组织成员的充分参与[53],客观来看,管理者的决策依赖于组织成员的支持,所以北欧创业者更多地将失败归因于集体责任。

中国文化是较为典型的高权力距离文化,高权力距离的组织会根据权利层级约束信息的共享程度,更多地采用集权决策的方式,在决策过程中不太关注组织成员的参与,管理者的决策更多地取决于其自身[53],一旦失败,创业者更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创业者的个体责任。

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根据HOFSTEDE[52]的研究,北欧各国的个人主义指数平均为67.400,中国的个人主义指数为20,北欧各国是个人主义文化,其个人主义指数远高于中国。个人主义者将自我定义为与组织相区别的独立实体,对于集体的关注和情感依赖都很少[55],创业者倾向于认为与员工间的雇佣关系是劳动市场的一场商业交易[53],不认为自身对集体负有超出商业交易的责任,所以北欧创业者在失败后较少对集体产生负疚感,缺乏主动承担责任的动机。

此外,比起集体的利益和成就,个人主义者更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56],所以北欧的创业者在进行内部归因时更多地将失败归咎于集体责任,在集体责任中弱化自身的责任,以实现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中国崇尚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53],集体主义者将自我定义为集体的一部分,对于集体有强烈的关注和情感依赖[56],创业者倾向于认为与员工间的雇佣关系是一种道德联系,类似于家人之间的联系[53],认为自身在集体中负有重大的义务和责任[57],所以中国创业者在失败后会深感自身没能尽到应尽的责任,对集体产生强烈的负疚感。例如,开心网创始人在创业失败后表示“愧对‘开心人’同事们,愧对投资人”,骑遇创始人表示“当然最后对于团队,我也觉得对不起”,微洗衣创始人也认为“我负有最重大的领导责任,辜负了大家的信任”,这种对集体的责任感促使中国创业者在失败后主动承担责任,更多的归因于自身责任。

此外,比起个人的利益和成就,集体主义者更关注集体利益的实现[56],所以中国创业者在进行内部归因时更倾向于自我奉献,更多地将失败原因归结于自身,以实现对集体利益的维护。本研究将中国创业者在内部归因过程中将创业失败归于创业者个体责任的这种倾向喻为责无旁贷,并提出命题。

命题2在内部归因过程中,与低权力距离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的创业者倾向将创业失败归因于集体责任相比,高权力距离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创业者更倾向将创业失败归因于创业者的个体责任。

3.3外部归因特征:祸起萧墙

通过中国与北欧创业者的创业失败归因侧重对比可以发现,在外部归因方面,与北欧创业者不将失败归因于员工(0%)不同,中国创业者会将失败归因于员工(12.723%)。本研究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两个文化维度给出解释。

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个人主义的价值导向注重个体目标和利益的实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56],注重将自身与集体相分离,个体仅与组织保持最低程度的联系。在此背景下,在个体与组织之间,创业者和员工都更加注重“精明的计算”,这是基于一种开明的利己主义[53]。创业者理解并认同员工以自身利益为导向而进行的理性行为[53],对个体利益的维护被认为是正常且正确的。所以在创业失败后,北欧的创业者会理解员工的一些利己行为,不会过多地将失败归结于员工。

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注重集体目标和利益的实现,重视集体间的友好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联系[53]。在此背景下,创业者认为员工应当始终将自己视为组织的一分子而不是单独的个体,员工被期望永远以集体的利益为导向,为了集体利益而进行自我牺牲是“理所当然”的[53]。所以在创业失败后,中国的创业者难以忍受“祸起萧墙”的状况,不能理解员工的利己行为,会将失败原因归结于员工维护个体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的“不道德”行为。会易佳创始人在创业失败后曾如此反思:

“2012年8月,公司完全转不动了。原来公司还有些业务,随着公司发展的前景变坏,人心也变了,团队也散了,整个公司面临崩盘。因为走一个,就会带走一些客户,人心惶惶的,大家都在想,公司明天是不是就关门了。假如人不走的话,我们业务还是能正常周转的,并且有可能熬过那个困难期,不会像现在压缩这么大的规模。”

从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文化维度,根据HOFSTEDE[52]的研究,北欧各国男性气质指数平均为13,中国的男性气质指数为66,北欧各国是女性气质文化,其男性气质指数远低于中国。女性气质文化强调生活的质量和对他人的关怀,成就和胜负不受推崇[52],受女性气质文化影响的北欧创业者易对团队成员产生同情和共鸣,在社会行为上表现出仁慈和宽恕的特征,所以北欧创业者在失败后不倾向于将责任归因于其他员工。

中国崇尚男性气质文化,较为注重金钱、成就和胜负。中国创业者普遍以成功为导向,对职业生涯充满野心和抱负,甚至为了工作牺牲家庭和娱乐[53]。在此背景下,中国创业者难以容忍事业的失败,对影响其成就的员工无法表现出仁慈和宽恕的特征,所以在失败后会对员工进行归责。本研究将中国创业者在外部归因过程中将创业失败归于员工所致的这种倾向喻为祸起萧墙,并提出命题。

命题3在外部归因过程中,与个人主义文化和女性气质文化的创业者极少将创业失败归因于员工所致相比,集体主义文化和男性气质文化的中国创业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将创业失败归因于员工所致。

4中国式创业失败学习特征

4.1学习侧重:置身事外

在创业失败学习的内容侧重上,本研究与COPE[4]的质化研究进行对比和提炼,总结出中国式创业失败在学习内容侧重方面的特征,见表6。本研究发现,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最注重内部学习(比重为58.562%),其次是外部学习(比重为26.587%),最后才是自我学习(比重为14.851%),而COPE[4]发现自我学习是英美创业者从创业失败中进行学习的中心要素。表8给出中国和英美创业者创业失败学习内容的典型证据描述,针对二者间的差异,本研究从权利距离文化维度提出解释。

根据HOFSTEDE[52]的研究,英美两国的权力距离指数分别为35和40,中国的权力距离指数为80,英美两国为低权力距离文化,其权力距离指数远低于中国。在低权力距离文化中,创业企业呈现扁平化的特征,组织内信息共享,组织崇尚分权决策的方式,制定决策依赖于各方的讨论和建议[53]。在低权力距离的英美创业企业中,信息共享和组织扁平化使创业者不需要过多关注组织的创建、管理和关闭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创业者不会被企业繁杂的大小决策点分散太多的注意力,创业者会更关注自己应该负责的事情。因此,在创业失败后,低权利距离文化背景下的英美创业者更注重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履行自身责任的能力。

表8中西方创业者创业失败学习侧重Table 8Learning Focu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表9中西方创业者学习导向对比Table 9Comparison of Learning Orien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ntrepreneurs

在高权力距离文化中,创业企业内部层级分明,个体被期待在其自身的职权范围内行使职责,不推崇擅自逾越,组织内信息的共享程度受到组织层级的约束,组织内崇尚集权决策的方式,创业者在决策中更多的扮演“父亲”或者独裁者的角色[53]。在高权力距离的中国创业企业中,由于各层级间信息不对称以及组织内部崇尚的集权决策方式,企业的创建、管理和关闭等方方面面工作的决策都集中在创业者身上,创业者的注意力被企业繁杂的决策点分散,无暇关注其自身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创业失败后,高权力距离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创业者更关注企业创建、管理和关闭等内部知识的学习。本研究将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学习过程中注重内部学习而忽视自我学习的这种倾向喻为置身事外,并提出命题。

命题4与低权力距离文化的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侧重自我学习相比,高权力距离文化的中国创业者最注重的是与企业创建、管理和关闭等相关的内部学习。

4.2学习导向:刻舟求剑

在创业失败学习导向上,本研究与COPE[4]的质化研究进行对比。中西方创业者学习导向的详细对比见表9,本研究发现中国创业者的创业失败学习导向多是消极的、面向过去的、发现劣势的,而英美创业者的创业失败学习导向多是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发现优势的。本研究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给出解释。

根据HOFSTEDE[52]的研究,英美两国的个人主义指数分别为89和91,中国的个人主义指数为20,英美两国为个人主义文化,其个人主义指数远高于中国。个人主义的核心主题是将自我定义为与集体相区别的独立实体[55],不关注集体中的相互关系[58]。个人主义者强调自我概念[57],注重对个体自尊和信念的维护[59]。为了保护和增强自我概念,个体会更多地挖掘自身的积极价值,可能展现出不切实际的积极自我定位[60],也就是所谓的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这是一种将个体与群体区分、认为自身优于他人的意识,与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61]。HEINE et al.[61]认为自我拉抬是一种积极的幻想,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KITAYAMA et al.[60]认为自我拉抬能够使个体注重自身的积极特征。此外,已有研究认为,创业者为了保护自我概念,会将创业失败前后的自身分割开,认为创业失败的自己是以前的自己,从失败中获取了知识和提升的自己才是当前的自己,二者是截然不同的[37],这种摒弃过去的失败、专注眼前的涅槃的学习方式赋予英美创业者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发现优势的学习导向。

集体主义的核心主题是将自我定义为团队的一部分,将个人目标置于团队目标之后,注重团队的和谐与完整[55],不注重自我概念的保护和增强,不关注挖掘和定位自身的积极价值。集体主义者在失败后更多地展现出自我批判的特征[60],这与集体主义价值观下注重群体的接纳和人际和谐的意识相一致。自我批判不利于个体自我概念的保护和增强,不能使个体关注到积极的特征。此外,不关注自我概念的中国创业者倾向于将创业失败视为自己一生的烙印,不将创业失败前后的自己进行分割,容易陷入创业失败的泥沼之中,更多地展现出消极的、面向过去的、发现劣势的学习导向。本研究将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学习过程中展现的消极的、面向过去的、发现劣势的这种学习导向喻为刻舟求剑,并提出命题。

命题5与个人主义文化的创业者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发现优势的创业失败学习导向相比,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创业者更多展现出消极的、面向过去的、发现劣势的创业失败学习导向。

5中国式创业失败后续决策:执而不化

本研究对中国情景下的首次创业者和连环创业者的创业失败后续决策进行分析整理,中国创业者的创业失败后续决策见表10。通过与FLORES-ROMERO et al.[43]的研究结论进行比较,本研究发现中国情景下的首次创业者中有75%倾向于在创业失败后继续留在创业市场,而英国的首次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没有明显的继续留在创业市场的倾向,52%的首次创业者选择继续创业,48%的首次创业者选择放弃。中国情景下的连环创业者较为注重对当前企业的坚守,希望能采取措施使企业“起死回生”,英国的连环创业者则倾向于开始全新的事业而非对一个企业的坚守。针对这两个发现,本研究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和面子文化维度两个方面给出解释。

表10中国式创业失败后续决策Table 10Subsequent Decision-making of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集体主义者将自己视为集体的一部分,关注集体中的相互联系[56];个人主义者将自身与集体相分离,强调自我概念的实现[57]。这与中国创业者注重的面子[62]和英国创业者注重的自尊[63]的概念具有一致性,面子和自尊是两个需要被区分的概念,面子是指个体极力主张的社会价值,是被他人认可的该个体拥有的社会价值,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整体感知[64]。二者的区别在于:面子是需要他人认可的,而自尊更注重的是个体对自身所持的态度。中国的创业者为了维护自身的面子,会比英国创业者更注重他人的评价。此外,MCGRATH[39]认为,比起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对创业失败的“专业宽容”,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认为创业失败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更不倾向于宽容创业失败。

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中国创业者注重面子,注重他人的认可,而集体主义文化对创业失败的不宽容的氛围使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感觉“丢面子”,为了挽回面子,中国创业者在失败后容易出现承诺升级的现象,维持他们并没有“做错”的幻觉[65]。这限制了决策者做出决策的空间,可能致使其做出不理性的决策。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英国对创业失败有更宽容的氛围[47],且个人主义者注重自尊,注重对自身价值的整体感知[64],不太在意他人的评价,这使英国创业者比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更有理性思考和选择的空间。

已有研究认为,相对于连环创业者,首次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缺乏继续创业的动力和能力,在创业市场中存活下来的可能性较小,但一旦其在创业市场中存活下来,就能克服这些缺陷,切实提高其在后续创业活动中的生存能力[43]。由于英国的首次创业者在创业失败的后续决策上更具有理性思考和选择的空间,在面对这种两难境遇时,很难做出更有倾向性的决策。而中国的首次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存在承诺升级的倾向,为了挽回面子,更可能忽视风险,一味选择继续创业。据此,本研究提出命题。

命题6a与个人主义文化的首次创业者相比,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首次创业者更倾向于在创业失败后创建新企业。

已有研究认为,连环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开始全新的事业优于坚守于当前失败的企业,原因在于,运作新企业的目标在于最大化该企业的生存价值,而试图将当前企业“起死回生”的目标则在于最小化该企业的死亡可能[43],二者目标的不同在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创造性和发展空间。为了实现更大的发展,拥有更多理性选择空间的英国连环创业者倾向于运作新企业,而存在着承诺升级倾向的中国连环创业者在已经有过数次失败经历的背景下,面临着更为巨大的压力,但为了挽回面子,维持自己并未“失误”的错觉,会专注于对当前企业的坚守,期望能将失败企业“起死回生”,如转型、破产重组等。据此,本研究提出命题。

命题6b与个人主义文化的连环创业者相比,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连环创业者更倾向于对当前企业的坚守。

可以看出,无论是首次创业者,还是连环创业者,中国创业者都更倾向于证明自己之前的选择是正确的,或者创建新企业,或者坚守僵尸企业,本研究将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续决策中的承诺升级倾向喻为执而不化。

6结论

为了探索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的规律,本研究使用质化研究方法对中国创业者的创业失败归因倾向、学习侧重、学习导向和后续创业意向进行探究,并与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发现进行对比,总结了中国式创业失败的7个命题。研究结果如下。

(1)在总体归因过程中,与短期取向文化的创业者较为绝对的归因倾向相比,长期取向文化的中国创业者更倾向于平衡内外归因。

(2)在内部归因过程中,与低权力距离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的创业者倾向于将创业失败归因于集体责任相比,高权力距离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创业者更倾向于将创业失败归因于创业者的个体责任。

(3)在外部归因过程中,与个人主义文化和女性气质文化的创业者极少将创业失败归因于员工所致相比,集体主义文化和男性气质文化的中国创业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将创业失败归因于员工所致。

(4)与低权力距离文化的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侧重于自我学习相比,高权力距离文化的中国创业者最注重的是与企业创建、管理和关闭等相关的内部学习。

(5)与个人主义文化的创业者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发现优势的创业失败学习导向相比,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创业者更多展现出消极的、面向过去的、发现劣势的创业失败学习导向。

(6)与个人主义文化的首次创业者相比,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首次创业者更倾向于在创业失败后创建新企业。

(7)与个人主义文化的连环创业者相比,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连环创业者更倾向于对当前企业的坚守。

6.1理论贡献

本研究主要的理论价值有以下3个方面。

(1)本研究探索并识别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行为规律,为中国本土化的创业失败研究提供经验证据。创业失败相关数据非常难得,目前关于创业失败的经验证据主要来自于欧美国家[2],中国的研究以概念性研究为主,理论预测缺乏证据。本研究通过扎根研究识别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归因、学习、后续决策3个环节的行为规律,提供了经验证据,增加了对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之后如何对创业失败归因、如何从创业失败中学习以及学到了什么、在创业失败之后倾向于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这3个问题的认识,也为后续探索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过程中的行为规律提供了启示。

(2)本研究通过与国外研究对比,为中国创业者与其他国家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行为差异提供了文化角度的解释。本研究识别出中国创业者与欧美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归因、学习和后续决策3个环节的行为差异,并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53]对这些行为差异给出解释。本研究不仅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更详细地指明了相应的文化维度对创业者失败行为反应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一般意义的命题,为未来进一步挖掘文化在创业失败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3)本研究识别出的行为规律与已有的创业理论形成对话。

①在创业归因方面,当前研究认为创业者倾向于将失败归于内因[37]或外因[33],但本研究发现,中国创业者更倾向于平衡内外归因。对此,本研究从长期取向-短期取向文化维度和中庸文化维度两个方面给出解释,不仅对已有的两类观点提出挑战,也加深了对创业者如何对创业失败归因这一问题的理解;此外,本研究在更为具体的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方面也发现了中国式创业失败的独特规律,且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内外部归因的细化分类,这与本研究所对比的研究形成了对话,一方面强调明确文化情景在研究创业失败归因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阐明进一步细化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研究的重要性。

②在创业学习方面,从学习导向的角度,已有研究通常认为创业者会认识到创业失败的重要价值,会以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发现优势的方式对创业失败进行学习[4],本研究则发现中国式的创业失败学习导向是消极的、面向过去的、发现劣势的。对此,本研究从集体主义文化维度[53]进行解释,补充了已有的创业失败学习导向研究;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已有研究认为创业学习的内容随具体的情景而异,但更多的是集中在行业差异等层面[66],本研究则从文化层面上探索中国与欧美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在具体学习内容上的差异,并从权力距离的文化维度给出解释[53],对创业失败学习内容的研究进行补充。总体来看,本研究从文化的角度为失败学习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③在创业决策方面,当前的创业决策研究更多聚焦于对新创企业创建早期的探究[67],较少关注企业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68],本研究探索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的后续创业决策规律,从时间维度上增加了创业决策理论的相关研究证据。

6.2实践启示

(1)中国的创业者应“轻车简行”,拒绝“负重前行”。

在创业失败归因方面,中国创业者的总体归因特征是内外归因平衡(中庸之道),已有研究认为,内部归因有利于创业者从失败中反省,但不利于创业者保持信心,外部归因不利于创业者从创业失败中反省,但有利于创业者保持信心[1],中国创业者的总体归因特征有利于创业者在反省和保持信心二者间建立平衡,应继续保持。但从更细化的角度看,中国创业者的归因方式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中国创业者在内部归因过程中,更倾向于归因于创业者的个体责任(责无旁贷)。已有研究则认为,风投对待有过失败经验的创业者会采取容忍、灵活和开放的态度,不倾向于将失败都归结于创业者自身,也不认同创业者包揽责任、归因于自身的行为,希望创业者积极全面地对待失败[69],中国创业者包揽责任的归因方式对后续的创业融资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中国创业者在外部归因过程中,有将创业失败归因于员工的倾向(祸起萧墙),根源在于中国创业者对传统的“道德”联系以及金钱、成就和胜负的强烈重视,难以对利己员工表现出仁慈和同情的特征[53],这种“不原谅”的心态使中国创业者难以从失败的泥沼中挣脱出来。

在创业失败学习方面,中国创业者最为注重内部学习(置身事外),本研究从权力距离的文化维度进行解释,较高的权力距离使中国创业者的注意力不得不被企业内部方方面面的大小决策点所分散。已有研究认为,创业者的注意力配置决定了创业企业的资源配置[70],中国创业者无暇关注其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使创业企业无法有效识别和开发新的创业机会、提升企业绩效。中国创业者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应当学会信任合作伙伴和员工,适当分权,无需事必躬亲,应当把自己从繁杂的内部经营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提升和外部机会的把控上,提升企业绩效。

在创业失败后续决策方面,中国创业者有较为明显的承诺升级倾向(执而不化),容易做出不理性的后续决策,如中国的首次创业者一味倾向于“东山再起”,连环创业者注重对当前企业的坚守,容易导致先前创业失败的学习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和实践[24]。

归根结底,中国创业者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的过分强调以及对成就和胜负的强烈执念使其在无意识间给自己增添了重负,导致创业者在内部归因上的一味包揽责任,在外部归因上的求全责备,在学习上对组织内部运作的过分强调,在后续决策上的承诺升级。中国创业者只有甩掉这些重负,轻装上阵,才能在创业失败后更加全面和理性地归因、学习和决策,实现创业失败的重要价值。

(2)对创业教育者来说,应加强对创业者个人成长方面的教育。创业失败,但创业者未必失败。本研究发现,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最注重的是对创建、管理和关闭新创企业等知识的学习[38],但忽视了自身的改变和成长。因此,创业教育在满足创业者对管理知识需求的同时,应引导创业者重视创业活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3)政策制定者应引导并创造适度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本研究发现,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会出现承诺升级的倾向,本研究给出的一个解释是中国创业者“好面子”,关注他人的评价和认可,而集体主义背景下的中国对创业失败存在不宽容的社会氛围[47],这可能迫使创业者无视实际情况,做出不理性的后续决策。创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会给创业者提供理性思索和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后续创业活动的成功开展,也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可以通过加大失败正常化教育、出台更加友好的破产法[71]等方式降低中国创业者的退出壁垒,营造适度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

6.3局限和展望

创业失败是一个“老”现象,但却是一个“新”问题。本研究是一项探索性研究,存在一些局限,这些局限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

首先,尽管创业者对创业失败的归因是其学习、做出后续决策的影响因素[1],但是限于数据,本研究没有探索中国创业者的创业失败归因与创业失败学习和决策之间的关系和机制,未来可收集更多案例和数据探索归因、学习和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本研究对中国式创业失败归因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创业者的印象管理策略的影响。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为了创造或者维持自身在他人眼中的理想形象而采取的行动[72],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是各创业者和企业公开发布的相关信息,创业者对创业失败原因的诊断和解释部分取决于创业者希望被他人知道和理解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创业者公开发布的创业失败归因就是一次印象管理过程,这可能使创业者的创业失败归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外界环境对创业失败的宽容程度、创业者对面子的重视程度、创业者未来的创业期望等多个方面。由于创业者印象管理策略的影响,创业者公开发布的对创业失败的归因可能会与其真实的想法有一定的偏离。一方面,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匿名访谈的方法降低社会期望,降低创业者进行印象管理的动机。另一方面,探索创业者在创业失败之后的印象管理策略也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最后,在创业失败后续决策方面,本研究只关注了中国创业者创业失败的后续创业意向,没有对创业者的实际后续行为进行进一步的追踪和比对。未来可以进一步跟踪创业者的实际后续行为,探究中国式创业者的后续创业意向的实际转化情况。

猜你喜欢
归因创业者决策
桑梓情深的创业者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中国合伙人2 12月18日 致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为何越来越爱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新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