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英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滨中学 222042)
在高中物理课的各类规律和方法中,高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受力分析的相关方法.不管是在力学,还是电学以及热学等诸多问题的解答中,往往都需要先进行受力分析才能再进行下一步.在对高中物理受力分析的教学调查中,学生们普遍反应知识掌握不够、储备有限等状况.这就导致学生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会出现失误,比如多分析了力又或是遗漏了相关的力等等.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就受力分析的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着重强调,从而避免学生在受力分析时出现错误.
有这样一道真题是说:在一个水平面上放置了一个三角形的立方体,在这个立方体的两个斜面上放了两个小立方体,其质量分别是m1和m2,且m1>m2.如果这三个物体都是静止的,则水平面对于三角形的立方体有什么作用力?
图1
首先分析三个大小不一的立方体,根据题目来看这三个立方体都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这三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一致的,如图1.那么在受力分析时就可以用到整体法,因此这三个立方体可以看成是一个不规则的整体.这个整体完全静止在水平面上,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摩擦力作用,所以说这个整体只受重力的作用和支持力的作用.
一个质量为20公斤的三棱锥体ABC斜放在地面上,与地面形成的动摩擦因数为0.02.此三棱锥体与地面的一个倾斜角为30度,在这个30度的斜面上还有一个2公斤的正方体开始在这个斜面上滑行.滑行路程为160厘米时,其速度为每秒160厘米,在滑行的过程中三棱锥体一直保持不动,求地面对此三棱锥体的摩擦力?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先要根据物理学中的匀加速度公式,求出小正方体的加速度,最终根据牛顿定律从而分析得出物体是否受了摩擦力的作用.
如果碰到牛顿运动定律和连接体问题的综合大题时,要注意考虑书中的公式F=ma.在这个公式的F为合外力,连接体问题一般都可以化为是一个整体,因此连接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没有必要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考生只要把他当成一个整体来分析,分析外在环境对这个整体的作用力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大大节省了学生们时间,其受力过程也简化了,这就是“整体法”的活学活用.如果问题问的是连接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就依样画葫芦将物体隔离出来,去解答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隔离法”.由这个解题的过程可以发现“整体法”和“隔离法”,在解答连接体的问题时中经常互通,这正是相互作用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的重要体现.
图2
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小立方体A与B用一根绳子连起来,并用一个水平F匀加速拉动,如图2.求解两个立方体之间的拉力?在解答这道题时,同样可以发现小立方体A与B的运动状态是一致的,因此根据整体法,把A和B看成一个整体.这样一来只需要求出这个整体的作用力即可,如此思考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高中的物理学比较枯燥和难以理解,如果学生们没有丝毫兴趣地去学物理,课堂上一知半解,下了课也不会去做任何的复习工作.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去采取教学策略.物理教师应该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的为学生营造在生活中的与高中物理知识有关的常见场景.可以用幽默等非常轻松的教学风格刻意地改变物理课堂严肃、压抑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物理教师要利用起多媒体教学软件和新颖的物理教具.将抽象复杂的考点转换为图像、视频等形式,学生们就比较乐于接受,拓宽学生的视野,打破了教材本身对于学生的限制.
要想进行受力分析的作业,首先要选对受力对象.选择受力对象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物理学中并没相关的定义和准则,因此分析对象的选择是自由、多样化的.不同的分析对象,解答出来的题目是大相径庭的.而整体法和间隔法的运用,是目前高考中最为常见的受力分析方法,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要引起关注.
首先,以间隔法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应该先教会使用学生间隔法,仔细思索如何把题目中复杂的物体中,单独分离出解题想要的对象.这样的思考过程,无疑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其次,以整体法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想将几个物体看成是一个物体,就必须要求学生有综合性的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各个物体看成是一个整体,用宏观的角度去分析这个整体所受的力,这往往对于学生综合性思维有着一定的提高.
最后,要把整体法和隔离法综合起来交叉使用.整体法和间隔法都有其缺陷存在,而近年来的高考真题当中,已经越来越倾向于将二者综合运用的考察.隔离法简单但麻烦,整体法解答简单,但其思考过程却比较难.只有将两种方法综合地结合在一起,微观上可以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宏观上长期使用这种交叉思维的模式,更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更深层次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