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强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城区校区 221116)
高中物理课堂应遵循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应循序渐进的设置台阶让学生渐入佳境,变式训练和变式思维是深化学习能力和效果的法宝,仅以运动学为例谈谈变式思维的应用.
例题1 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则自驾驶员急踩刹车开始,2 s与3 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____.
变式1 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则自驾驶员急踩刹车开始,2 s与4 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____.
变式2 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则自驾驶员急踩刹车开始,2 s与6 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____.
变式3 某一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式为v=20-5t,v与t的单位分别是m/s与s,则2s与6s时质点的位移之比为____.
对比分析例题1考查汽车的刹车运动模型,由题意可得汽车4 s后停下来,刹车的4 s内每1 s的位移之比依次为7:5:3:1,故2s与3 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12:15即4:5.变式1中的习题解答可沿用例题1的思路,故2s与4 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12:16即3:4,也可以将4 s分为两部分,故2s与4 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3:4.变式2中的习题解答时要关注刹车的有效时间,2 s与6 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与2 s与4 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是相同的.变式3中的习题解答时要关注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理解,v=20-5t表明质点4 s末速度刚好为零,但此后质点将反向加速运动,2 s与6 s时质点的位移之比与2 s与4 s时汽车的位移之比是不同的,此时可结合v-t求解,2 s与6 s时质点的位移之比1:1.综上所述,对于减速运动应考虑减速运动时间的有效性以及运动的往返性.
图1
例题2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 m和64 m,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 s,求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如图1.
解法一基本公式法(一)
变式1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两个不同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 m和64 m,时间间隔分别为4 s和8s,求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变式2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两个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要的时间间隔分别为4 s和6s,已知连续相等的位移为24m,求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图2
对比分析关于例题的解答提供了四种方法,解法一和解法二均属于基本公式法,解法三主要是平均速度法,解法四主要是逐差法,四种方法各具特色,解法四更快速灵活一些.变式1提供的情景,时间间隔不同,位移也不同,故不满足逐差法,此题解法四不适用,只能选用前三种解法求解,解法三更好一些.变式2提供的情景,时间间隔不同,但位移相同,也不满足逐差法,故此题解法四也不适用,只能选用前三种解法求解,解法三更好一些.例题是常规习题,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变式1和变式2通过不同情景的对比,强化学生对时间间隔和位移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尤其是强化理解Δx=aT2的使用条件,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邃性的培养.
例题3 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关系图像如图2所示,则该质点的x-t关系图像可大致表示为图3中的( ).
图3
图4
变式1 如图4所示,图线A和图线B分别为A、B两物体的v2与x的变化规律.
(1)尝试分析A、B两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2)假设A、B两物体在t=0时刻处在同一位置,求B物体经过多长时间追上A物体?
图5
变式2 如图5所示,图线为某物体的v与x的变化规律,图线为顶点在坐标原点,开口向右的一条抛物线,尝试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
图6
变式3 汽车减速过程中的位移s与速度v的关系曲线如图6所示,减速过程过程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计算汽车的加速度.
一题多变的目的是通过对习题的情景或问题的呈现方式的变化,强化对物理原始问题的分析,以不变应万变.一题多解的目的则是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类习题,强化思维的发散性和解题方法的技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