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研究

2018-11-08 03:01玲,周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宿州市先行创新型

吴 玲,周 冲

宿州学院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宿州,234000

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农业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农村改革发展支撑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目标定位是“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产业的现代化、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是一个创新型构想,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升级版,目前还在实践中。关于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如何建设发展,可以从学者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的研究中得到启示。江苏苏州市的吴江区按照“一镇一园”集群发展理念,结合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建设农业园区[1]。山西省长治市通过产业规划推动园区产业定位、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园区发展、质量安全监测保障园区农产品品质等工作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缪斌认为,机制创新、项目集聚、产学研协作是推动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3]。樊玉婉等认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要按照农业生产、健康生活、自然生态的“三位一体”规划进行设计[4]。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工作在于政府推动、创新科技、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体系[5]。黄祖辉认为“现代农业+”和“多体协同”的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是未来发展的导向[6]。

2010年,宿州市埇桥区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宿州市首批入选全国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两区建设”分别承担了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生产关系改革的探索。宿州也从此进入了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2012年,宿州市创新性地提出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得到农业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宿州市经过创新发展,有效解决了土地碎片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三化”突出问题。面临农村空心化、城乡两元化、产业分割化等“新三化”问题,2016年,宿州市创新性提出“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2017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近年来,宿州市通过实施“百千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程建设,推进了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也出现一些问题。为此,笔者拟对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工作。

1 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概况

宿州市下辖一区四县,即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自2016年以来,宿州市着手实施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百千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程,推动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截止到2017年,已经形成一批县区万亩核心示范区、乡镇千亩示范园、村级百亩示范点、沿路产业示范带,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埇桥区共建成2个万亩核心示范区、28个千亩示范园、135个百亩示范点、4条产业示范带。埇桥区“百千万”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共占地11.5万亩,打造了8个乡村休闲旅游景点,栽种了5万亩生态林果及苗木花卉,建设30多个水肥一体化、物联网配备齐全的示范点。砀山县建成2个万亩核心区、8条沿路产业示范带、20个镇级千亩以上示范园、72个村级百亩示范点,其中二产、三产示范点12个。萧县建设2个万亩核心区,建设乡镇千亩示范园30个、村级示范点200个,总面积达7万多亩,全县形成了黄河故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带、权酒路果蔬产业带、东南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带、环县城休闲观光产业带、S239省道红色旅游+果蔬产业带、S101省道光伏+果蔬产业带、G311国道特种种植产业带等7个产业带,涉及种植、养殖、林产、观光旅游等产业。灵璧县发展合作社2 537家,家庭农场764家,其中县级示范农场109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1家。泗县制定了“22165”产业发展规划,即建设南北2条产业示范带、2个万亩核心示范区、16个乡镇千亩产业示范园、50个村级百亩示范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宿州市“百千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程建设对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对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对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现代生态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打造扶贫开发的就业园,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现状调查

为了对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获取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2017年6月组织调研人员对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中的沈圩苗木花卉产业示范园、安徽唯农集团绿飨园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宿州市埇桥区永盛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专项调研,调查对象涉及3家单位公司经营管理人员与一线生产作业人员共40人。

对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调研包含年培训次数与培训内容、作物种子与技术信息来源、机械使用、农业现代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产品销售渠道与农户增收等方面,具体调研情况见表1。

表1 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生产经营管理情况一览表

2.1 先行区人员培训

在年培训次数方面,有44.4%调查对象没有进行过培训,26.7%的调查对象培训次数为1~3次,13.3%的调查对象培训次数为4~6次,4.4%的调查对象培训次数为7~10次,11.1%的调查对象培训次数在11次以上。

在培训内容方面,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内容集中在经营管理、融资技能、营销技能方面,占比分别为28.9%、15.6%、15.6%;一线生产作业人员培训内容集中在技术操作方面,占比为73.3%。总体来看,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范围不是很广。

2.2 先行区信息来源渠道

作物种子来源方面呈现多元化态势。不同单位对于不同作物种子有不同的获取渠道,82.2%的受访者选择从农资经营部门获取作物种子;44.4%的受访者选择自留种子;有24.4%的受访者选择从政府部门获取作物种子;选择从村里其他农户获取种子的比例只有8.9%。说明各生产经营单位对于获取作物种子来源渠道的选择更为理性,多为自行育种或通过专业农资经营部门获取种子。

对技术信息来源的调查数据显示,对科技产品或设施依赖程度较高,比例为84.4%,农业部门、网络、专业协会、企业是主要的农业技术来源渠道,占比分别为 75.6%、26.7%、20%、15.6%。

2.3 机械使用

在机械使用调查中,收获环节使用机械的比例最高,为71.1%,其次是灌溉,为55.6%;播种、喷洒农药环节使用机械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35.6%、33.3%。

对农业生产中不使用机械的调查显示,31.1%的一线生产作业人员不使用机械化进行操作。原因是农业机械价格过高(55.6%)、人力劳动可以应付(31.1%)、缺乏合适的机械(28.9%)。

2.4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知

对农业现代化的认知调查显示,88.9%的受访者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机械化”,57.8%的受访者认为是“管理理念现代化”,44.7%的受访者认为是“农业生态化”,60%的受访者认为是“农业科技化”。

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调查显示,调查对象认知不同,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农场模式规模化经营”“无土化绿色生产”“自动化种养”,比例分别为 48.9%、48.9%、37.8%。受访者往往都是从现代农业的某一个角度来看,缺乏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系统性认知。

2.5 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在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中,缺乏资金、产品销售困难、缺乏技术指导、劳动力素质低、机械化水平低、土地面积小等因素占比靠前,分别为48.9%、46.7%、33.3%、26.7%、26.7%、17.8%。由此可见,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还是资金、技术、销售、人员素质等。这也凸显出“三产融合”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的重要性。

2.6 产品销售渠道与农户增收

产品销售渠道的调查中,自销、超市或店铺销售、专人收购、网上销售、消费者采摘、其他销售形式的选择比例分别为 100%、44.4%、53.3%、17.8%、35.6%、6.7%。可见,产品销售渠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但传统的销售方式占据主流,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很大。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对农户增收影响调查显示,82.2%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利于农户增收,11.1%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影响,6.7%的调查对象认为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农户增收。

3 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总体建设情况评价

课题组针对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情况设置了18个指标,对于每一个指标都采用量化打分形式作答。分值设置范围为1~10分,1分为最低分,10分为最高分。1~3分表示认可度很低;3~5分表示认可度较低;5~7分表示认可度一般;7~8分表示认可度较高;8~10分表示认可度高。运用SPSS 17.0软件对18个指标得分均值进行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情况评价

由表2可知,18个指标得分都在6分以上,说明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对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未来发展前景”评价最高(8.38分),说明对于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发展持正面态度。“品牌建设、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制度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市场营销、农技推广”等9个指标得分在6~7分之间,“提高农户收入方面、现代农业规划方面、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管理模式、自身营利、产业结构布局、政府激励措施、建设规模”等8个指标得分在7~8分之间,说明在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各个方面与预期建设目标还存在一定距离。

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体现了十九大报告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展理念:借助园区和示范点的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试点创建工作,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推进人地挂钩试点。在有条件的园区或示范点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土地、固定资产等的股份合作,提高资源、资产、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农民收入。

虽然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也发挥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达到了农户增收效果。

4 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的问题

宿州市自2016年提出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以来,通过实施“百千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程,在现代农业的产业园建设、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三变”改革的示范园建设、脱贫攻坚的就业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没有直接可以借鉴的经验,加之牵涉面广,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资源保障方面难免出现问题。

4.1 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短缺

很多园区的基础设施较差,缺少沟、路、渠、水、电等配套设施,现有很多基础设施也需要改造升级。由于农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因此吸纳社会资本投资较为困难。目前,园区建设融资渠道单一,许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前期投资后,伴随着项目建设的持续推进,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问题。许多新建、续建的园区资金压力较大。市县没有出台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的资金扶持政策,也没有设立专项扶持资金。

4.2 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多着眼于扩大建设规模、引进企业等方面,对于园区建设后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市场经营风险等方面缺乏系统考虑。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内的农业项目多为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对产品市场缺乏科学研判,产业选择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很难预估。目前,园区建设中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存在保险品种少、保障程度低等问题。若生产经营等方面出现波动,在缺乏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情况下,会对园区建设造成不利的影响。

4.3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发展壮大,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目前,园区经营主体大部分为本土企业,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也没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经营管理职务也多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部人员担任,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缺少专业的技术、管理、营销人才。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县级及乡镇基层农技人员偏少,难以适应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需要。

4.4 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由于镇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有些乡镇热衷于发展新园区、新项目,有些乡镇只对原有的产业项目进行简单改造,多数乡镇对园区建设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划,园区发展缺乏规模化布局意识,镇域内相同产业项目多点落户的现象突出,很多项目不能集中进入园区,难以形成连片规模效应和区域特色优势,园区内产业之间协同效应难以显现,孤立发展态势明显。

4.5 地方现代农业特色不突出

建设项目的科技水平不高。大部分园区内机械化、自动化装备水平较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市场竞争力弱。许多园区仍然使用传统方法从事传统种植养殖产业,农业现代化特色不明显。园区没有形成带动农户发展的稳定机制。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多为松散的合作关系,不能够从技术、资金上支持农户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缺乏稳定的发展关系。种养、加工、旅游服务三产融合不深,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不能有效显现。

以上问题的出现,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问题。在主观上,对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工作的系统思考不足,顶层设计中对“产业发展、资金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系统考虑不够细致。各区县万亩核心区、沿路产业示范带、镇级千亩以上示范园、村级百亩示范点的特色化、品牌化建设项目虽数量多、分布面广,但不同产业园区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效应,这对于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建设有不利影响。客观上,宿州市财政收入总额较低,2016年财政收入在全省17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1位,在安徽省61个县(市)中,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排在第53、44、59、51位。在财政资金缺乏、人才保障不足的情况下,也制约了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宿州市通过实施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大大推进了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有了很好的抓手。但是,由于投资保障的瓶颈、涉农风险的加大、人才队伍的短缺、产业融合升级的局限、特色农业的推广提升不足等都成为制约现代先行区发展的障碍,将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和发展。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5.1 强化投资保障制度,破解金融痛点

政府应制定推进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的资金扶持政策,整合项目资金,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形成稳定的资金支持。如: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引导、鼓励金融部门加大支农力度,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制定民间融资机制,盘活农村闲散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与小农相比,其融资意愿更强、融资规模更大、融资期限更长。但当前,金融机构提供信贷多从供给角度考虑,缺乏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角度的金融产品设计。需要解决农村金融供需双方错配问题,设计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模式。

地方政府要尽快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要不断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示范区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另外,强化引导力度,在传统金融难覆盖的情况下,可实施互联网金融来有效解决示范区发展中的金融痛点。

5.2 创新涉农保险机制,构架风控屏障

农业生产本身具有高风险和周期性长的特征,差异化的农村地区人文格局和各地域不同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因素,都给涉农企业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业务、控制风险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难。目前缺乏有效的、标准化的落地模式和风控模式,也缺少灵活创新、普遍使用的金融产品,这些都是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就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来说,要拓宽园区保险筹资渠道,积极建立政府、保险公司、经营主体三方共担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农业保险;提高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比例;探索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积极探索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双保险”,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切实增强抗风险能力。

5.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筑牢发展主体

政府应制定支持先行区建设的人才支持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参与先行区建设。将人才指标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审批、考核条件。鼓励具有一定职称的技术人员、事业编制人员、“三支一扶”人员到先行区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锻炼或培训交流。实施技术人员对接指导“百千万”示范园区工程。鼓励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人力资源培训与人才供需对接。面对皖北这样的地区,要有针对性的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要让返乡的农民工成为人才的有力支撑。要切实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强化“新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要强化队伍,要让农民转化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熟练的产业工人和高素质的市民,夯实创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

5.4 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园区品质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把农业园区规划与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有机衔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在延伸产业链条中增加收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资源特点,合理布局功能区,有序引导相关产业布局,以区域集聚打造优势产业特色。研究制定园区错位发展扶持政策,有效整合、合理配置要素资源,真正使产业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形成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实施“现代农业+”系统工程,打造创新农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5.5 注重科技研发推广,打造品牌特色

鼓励农技人员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构建科技推广新机制。鼓励、引导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组建相应专家团队,实施农技创新和推广工程,实现农业研发创新与园区科技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园区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把优势园区、特色产业、品牌产品宣传出去,扩大农业品牌市场知名度。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抓住创新型农业发展先行区的突破口,打造品牌。

猜你喜欢
宿州市先行创新型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健康养生“手”先行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拼 搏
揽 月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