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洁妮 葛中全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成都 61173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需要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推进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把社会管理创新、矛盾化解以及公正廉洁执法作为自身三项重点工作,在推进基层治理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理论以及实践研究,最终确保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大环境下,很多城市都在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最核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提供智能化便民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让办事群众少跑路,将“智慧"概念渗透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社区等,使公共服务完备健全,公共治理系统化,人民生活更加便利,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作为智慧城市的基本构成模块,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和学术界都在积极推进“智慧社区”的建设。加快智慧社区的建设,就能更好地服务于民众,使社区自身所具有的服务于民、基础管理作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解决社区缺少常规服务方式、缺乏现代科技支撑力度、信息收集渠道过于落后等问题。通过探索开展智慧社区等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数字化、智能化模式的有效探索,继而建立社会民众自治管理和政府管理和谐互动、共享共建,社区和城市管理密切结合,最终实现既有活力又多元化治理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1]。
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在社会管理当中所起到的作用越发重要。所谓“智慧社区",即依托于对大数据的高效利用,对所有社区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最终构建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一站受理、条块结合、协同办理、规范高效的基层社区服务数字平台[2]。在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将智能化应用嵌入其中,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优势和便利,同时将这些优势最大化发挥,依靠建设一系列的平台及示范工作,积极推进技术研发,营造智慧环境,最终形成依托于科技的管理、生活模式,面向未来,建设新的社区形态,将一个舒适、现代化、智慧化的生活环境提供给民众[3]。笔者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智慧社区"是基本构成单元,“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宏观层面下的微观层面,是切实解决社区基本民生问题与满足民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的平台。依靠一些通信终端、传感设备感知信息,并将信息进行传递,针对信息,运用智能化处理平台,进行加工和整合,并应用城市智慧应用系统,最终建立一个完善的综合系统,以为整个社区当中的民众提供最为优质的管理,营造最为舒适的生活空间。
早在1989年,智慧社区便开始在欧美发达地区建立和发展,最初是网络化、智慧化,之后向可视化、信息化、服务化阶段迈进,其服务范围也不断扩展,从起初只针对居民小区,随即扩展到周围商圈。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民众的生活也随着网络所带来的众多便利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众不再是仅仅关注居住环境、交通、住房、医疗、社保等内容,还关注通信服务、自身和外界的交流沟通、社区物业管理、生活安全防范等方面,因此,提升智慧社区的管理水平已然箭在弦上[4]。伴随着我国政府提出“互联网+”,智慧社区的建设得以快速发展。
但是,近年来我们通过对智慧社区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基于成本以及消费水平的限制所带来的影响,智慧社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并且大多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通常是通过构建智慧服务功能系统并记录社区数据等方式进行,主要基于社区管理、便民服务、社区养老、社区卫生等方面。智慧社区产品与技术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社区建设标准和规范相对也比较缺乏,“智能化”程度较低。以当下国内防盗安保系统为例,报警系统通常是采用电话线和无线前端服务的结合,此方法较依赖通信并会产生较多的其他费用,室内的报警系统则需要业主手动进行开关,且不同的防盗设备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同时,国内对智慧社区这一块没有系统的规范标准,仍处于一个凭感觉建设施工的阶段,造成了相关产品的质量及使用功能等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不仅使管理维护变得非常困难,也对未来的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造成影响。智慧社区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尤为重要,将这一技术和传统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提供解决办法以实现社区安全、社区日常管理、环境监测等多项智能服务,并进一步向社区养老智能化推进。此外,在当前国内大学教育专业设置中,智慧社区管理和服务专业基本还是空白,致使智慧社区的管理服务模式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建立高素质的人才保障等软硬件体系,对于未来智慧社区的发展极为重要。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当前中国的智慧社区发展现状和所面对的困难,理清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步一步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社区。构建路径及布局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社区布局体系图
智慧社区的顶层设计就是要明确中央或者至少省一级层面的构建目标,制定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统一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对智慧社区采取分步实施、协同配合、分级负责的方针。
第一,在构建智慧社区的过程中,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了解本地区的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建设规划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制定权责分明、统一实施的方案,规划建设符合本市本地区实际需求的智慧社区。最为关键的是,要明确建设智慧社区的目标及任务,对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以及需要担负的责任落到实处。前期规划过程中,打破部门壁垒,各个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彼此的协调和配合,继而建立彼此间横向、纵向合作机制,把当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管理、行政分治分割的局面打破[5];对社区信息服务平台结构以及功能进行清晰的目标定位,必须对平台及功能是否能够可复用、重构等特征进行全面考虑,以及能够将政府行政管理资源和社区服务资源进行智慧化整合和分享,打破信息孤岛,避免低效率的重复建设。
其次,社区标准化建设是确保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对不同城市智慧化程度、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对建设过程中所要面对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政府应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的投入力度,强化对智慧社区的标准化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政府要积极加强智慧社区这个平台建设,通过给编制、给场所、给经费,做到有地方、有设备、有钱办事,政府提供社会服务项目,大力引导培育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智慧社区"平台的管理作用,“社会组织"的枢纽作用,“社会工作者"的核心作用,不断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6]。
对“智慧社区"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予以科学布局。因为社区民众生活过程中有很多要求,所以应依据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社区整体建设规模。基于社区人口、社区民众需求、区域情况等,确定社区整体设施数量、布局、建设方式等,之后进行规划设计,并配套相应的娱乐、管理设施。与此同时,对社区当中已经存在的设施进行整合、利用,最终提升同邻近社区服务设施间的共享程度。
加快对智慧社区通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有效发挥社区基层协调优势。进行“智慧社区"建设时,要同城市智慧化建设项目进行有效衔接,并加强和电信、广电等的合作,为民众生活提供一个优良的网络空间。加快推进光纤入户工程,从而保证整个社区服务设施空间能够全面覆盖;紧跟时代发展,积极推进社区无线网络建设,特别是WIFI、4G(5G)等的建设。整合、改造和建设社区数字电视网络,确保社区通信网络适应新一代数字通讯电视的传输需求[7]。加快建设相关网络设施设备,继而使得有线、无线网络能够优势互补,积极建立全方位覆盖的信息网络。
对于不同地区,必须依据实际情况,通过对技术、资本、政策等的有效利用,建立多元化智慧社区模式,将传统的基于政府主导的智慧社区建设,转为其他的方式,比如企业主导型,或是政企合作型等。在建设过程中,不但要发挥良性竞争对服务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要有效兼顾政府的规划,继而加快推进智慧社区的发展。在智慧社区当中,加快推进信息技术等设施的建设,从而能够将最优质的服务提供给社区民众。依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的有效运用,和物业企业建立合作,积极构建智能化、综合性、政企一体服务平台,以期民众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社区服务。
就生活在社区当中的民众来说,他们的未来生活也必会有所改变。当前社区所采用的服务方式是“互联网+物业企业”,这一方式取代了传统的“物业+互联网企业”。智慧社区同小区物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为社区物业服务提供互联网平台。依托于互联网的有效主导,对诸多社区内容服务商进行统一集合,从而形成一个社区智慧生态圈。而尤为关键的是,当前,对于我国物业公司来说,其对于平台具有很强的需求,未来平台企业的发展必然非常迅速,资金量甚至能够达到千亿乃至万亿级别,而物业企业则显然无法达到这个量级。依靠和一些产品企业进行签约,在平台当中引入诸如电商、教育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使服务内容越发丰富,吸引更多的业务进入到平台,保证社区更为活跃。而就互联网来说,业务增长能力依然是其最为重要的内容,希望依靠平台的方式,将社区转变为一个良好的创业创新土壤,继而使一些好的服务以及产品能够在平台当中发展壮大。
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来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对社区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进行系统全面的建设,建立覆盖整个社区与服务平台空间的对接信息网络,以对智慧社区的高效运作给予支持。依托于无线定位系统、信息采集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对整个社区当中的诸如人、物、地理信息、服务信息等不同要素予以智能感知与自动获取和共享,确保社区医疗远程服务、养老服务实时监控、社区安全监控等一系列功能的有效实现。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利用,加快推进社区管理服务转向智能移动终端方向,使得诸如家电、家居等智能家庭终端产品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确保社区当中生活的民众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便利。
结合中国特殊的人口国情,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至2016年国内老年人口比例已达到16.7%,中国已步入老年化社会,呈现“未富先老"的社会格局。面对着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方式,智慧社区的建设显得尤其关键。进行智慧社区建设时,通过建立老年人照护管理智能化系统,对老年人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为他们提供及时、必要的服务,也保证老人、社区养老机构和子女间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互通。依靠搭建数据库子系统、应急救护子系统、生活服务子系统等,根据老年人基础信息条件,分析其生活状态、护理情况等相关内容,充分结合社区养老服务开展相关研究。通过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呼叫信息平台、构建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创建云服务网站三个方面对智慧养老社区进行建设。可以依靠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平台所搭建的“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构建社工义工服务站、管家接待服务站,前者依托于公益化社工义工,继而帮助社区当中的老年人以及弱势人群;而后者是通过“互联网+”理念,建立融合家庭、教育、生活等服务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依托于网上支付、线下体验的方式,继而将公寓化的管家服务提供给社区,依靠对大数据优势的有效利用,建立云社区服务中心等不同的信息服务平台,设立调解室、文体中心、服务大厅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在南京秦淮区智慧社区当中,其养老模式便是通过座席人员接电话模式,老年人通过一键通手机连接养老中心,而养老中心工作人员依靠电脑查阅老人信息,继而将信息传送给提供需求的单位。
对智能化养老产品及APP进行推广和应用。在现在的市场当中,关于智能化养老产品,主要有穿戴类、无意识接触式、移动类等多个类型。虽然样式繁多,但市场效果并不突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产品不但操作难,同时实用性不强,对于年轻人来说操作很方便,但老年人却难以操作,所以并不会选择使用;有些产品虽然对于老年人来说操作极为方便,但又因为价格昂贵而被老年人弃选[8]。为有效克服上述困难,政府可通过实施补贴的方式,鼓励社会相关组织积极参与到智能化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以及技术的研究。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只有始终坚持以老年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才能生产出真正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
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决定智慧社区创新与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社区需要通过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营造人文“智慧”环境氛围集聚和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利用政策和资金等资源,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到智慧社区人才培养中来。引进不单单指从外部引进人才,还包括从外部引进管理思想与专业技术。加强内部培养,指对社会工作人员开展相关业务和技能培训,抓实抓好基层服务人才的培养,提高基层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与外部引进高新人才的思想素质接轨,为接下来组织工作的实施创造好的思想条件。
在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丰厚的人才储备条件下,智慧社区建设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服务得到加强。同时,政府也要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合作,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加强对智慧社区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发展智慧产业所需的关键人才包括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继而加入到智慧社区建设当中去,对智慧社区服务领域进行持续拓展,为民众、政府以及企业提供产品以及服务,保证智慧社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对于智慧社区体系而言,其建设过程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基于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和谐社会建设的环境下,进行智慧社区建设时,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管理网络化技术体系,使得与社区规划动态化技术体系对接,促进智慧社区的规划建设,力求解决目前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循序渐进,最终建立一个完善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智慧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中更要加强对居民的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关心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塑造智慧的社区生活方式,提高社区生活质量,营造更宜居的社区环境。唯有明确智慧社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智慧社区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对基础设施进行持续完善,才能最终将智慧社区嵌入到智慧城市体系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