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
(霞浦第一中学,福建霞浦 355100)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衍生了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其中以在线课程为核心的慕课,凭借现代化教育理念和多元化课程资源,赢得广大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在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转型期,许多传统课堂教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然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但所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无法充分满足高中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将慕课与传统教学进行整合以形成独特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无疑为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途径。因此,加强基于慕课平台的中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必要性、重要性和指导性。
1.慕课
慕课,英文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缩写为“MOOC”,意为“广泛的、开放的、在线课程”,而这也是慕课三个最基本的特点。慕课源于国外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2008年由加拿大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首次提出,随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积极响应和推广普及。
广义上来讲,慕课不单单是指在线课程,同时还包含了慕课平台,而这一平台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在线学习平台,而是一个集在线课程、师生互动、学生交流、线上考试等为一体的综合社区。狭义上讲,慕课就是某一学科的线上课程视频。慕课强调广泛、开放和在线三大核心理念,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根本立足点,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大规模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同时慕课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能够真正地实现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2.混合式教学
李克东(2004)指出,混合式教学看似是在线教学与面对面教学的混合,但实际上却是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混合,如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实体课堂与虚拟社区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等。混合式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混合”两字,既可以是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混合,也可以是相关学习理论的混合,同时可以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混合,或者是各种评价方式的混合。但无论是哪一种混合,其根本诉求都是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的深度融合,达到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3.基于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
基于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就是对慕课教学和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将传统面授式课堂与网络在线课堂进行优势互补,利用开放、互动的慕课平台,构建多元、动态的在线学习资源库,以便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自主学习,同时在课上就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集中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而在课下可利用慕课平台布置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传统课堂的拓展延伸。可见,基于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包括线上自主学习、课中面对面课堂和课后拓展延伸。
无论慕课平台还是混合式教学,两者都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达到“1+1>2”的效果,进而充分释放其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正面效能。
基于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要想取得预期良好的效果,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设计与实施,具体包括:
1.整体性
基于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导向,从整体上进行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以确保慕课资源与相关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确保两者的步调统一。同时,还要以具体课程为研究对象,对所涉及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全面介绍,以确保混合式教学的系统性。
2.综合性
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课程资源的层次性建设,由浅入深地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重点强化学生思辨能力。另一方面,不管是利用当前的慕课资源,还是进行自主开发建构,资源库中都应该有一定比例的真实任务,能够反映实际岗位内容,让学生能够围绕具体任务进行实践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开放性
基于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必须要凸显时代特色,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巧妙融入影音图文等媒介元素,借助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维感官刺激,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知识感知与理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4.互补性
在基于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资源,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尤其是线上自主学习资源和线下自主复习资源,包括案例素材、学习网站、拓展资料等,充分发挥线上线下资源的优势,实现慕课与传统教学的深度互补,为实现高效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混合学习为核心,以翻转课堂为前提,灵活开展慕课在线学习和面对面线下讲解两种方式。面对面课堂讲解前后,学生都要开展自主学习,内容以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为主。在面对面课堂上,教师集中讲解重难点知识,并开展更多的师生互动活动,以打造开放的、动态的、高效的课堂。基于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
本文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探讨基于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施要点,具体如下:
1.课前导学,翻转优化
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设计慕课自主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是实现高效混合式教学的前提基础,主要包括慕课自主学习资料、学习网站、导学案、自测题等。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完成相关慕课视频的观看、学习资料的阅读、线上测验的完成、作业互评、交流讨论等活动,以实现课前知识(理解、记忆类)的高效获取。
例如:在教授《文本信息加工》一课时,教师可在慕课平台上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幻灯片作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要求学生按照学习指南和系统提示,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在线自测。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将学习任务分成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基础层要求学生能够将图片素材插入相应幻灯片中,并进行简单的动画设置;提高层要求学生为每一张幻灯片搭配文字,并进行属性设置和效果设置,同时添加超链接按钮;拓展层要求学生参考事先提供的优秀幻灯片作品进行整体板报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在线为学生提供引导帮助,让学生明确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当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后,要进行简单的在线自测,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以便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2.课中实践,多维互动
在面对面课堂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针对课前导学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并在师生多维互动中进行全面掌握。在此环节,学生的课堂活动主要包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加强知识内化迁移(应用、分析、评价)。通过平台或者小组面对面,展开深度交流,将课前线上预习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其次是开展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是成果展示汇报。
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PPT制作技巧与方法,教师可将其与Word进行对比讲解,以便让学生进一步明确PPT的优点。如图表插入、横纵坐标设置、幻灯片背景颜色设置、填充颜色变换等问题,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选择性讲解,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随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实践,如要求他们制定一组旅游计划PPT,首先引导各小组确定旅游目的地,然后根据PPT制作流程展开讨论交流,然后根据具体的任务分工展开协作学习,最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汇报。当完成这些课堂活动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线填写作品自我评价表和组内互评表,最后,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效果等因素的基础上,给出终结性评价。
3.课后拓展,巩固提升
课后阶段是学生知识内化迁移的关键阶段,学生要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下作业,并展开系统的、自主的复习,并及时利用慕课平台进行师生交流互动,分享学习经验,最终达到巩固提升的效果。此外,学生还要加强自我反思和总结,将自主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以便后续的改正、完善和升华。
例如:在讲授完《文本信息加工》一课后,教师可在慕课平台上为学生提供优秀的PPT微教程、知识导图、素材下载网站,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自主复习,并完成最后的自主测试。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慕课平台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同时设置答疑区,及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以确保课后复习效果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面对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改变,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拥抱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慕课与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深化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在明确基于慕课平台的中学混合式教学基本内涵与设计模型的基础上,坚持整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和互补性原则,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为抓手,做到翻转优化、多维互动和巩固提升,实现中学教育教学的高效性,促进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