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1日,海天味业在A股上市,市值当天逼近500亿元,造就了34个亿万富翁。
一家酱油企业居然成了造富工厂,这让很多人感到惊讶,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家企业的市值随后像坐了火箭一样蹭地往上涨,2017年一度超过1600亿元,涨了整整3倍。
这种上涨,也让34个亿万富翁的的身家水涨船高,在2017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海天老总庞康以近400亿元的身家排名第31位,离排名第25位的雷军只差50个小目标。海天味业也在他的带领下从岭南一角幅射全国、甚至全球,作为中国味道的最佳代言品牌,完成了一个老牌传统企业向世界级企业的完美蜕变。
海天是中华老字号,始自清代中叶,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300年前,广东佛山诞生了大量酱园,生产酱油等调味品,产品远销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一带,另包括港澳、东南亚和欧美地区。彼时在悉尼唐人街,佛山产酱油甚至会限购,每人限购3瓶,而且不送货。佛山酱油之所以如此热销,是因为佛山酱油与众不同。酱油的原料是黄豆,决定酱油品质的最重要一环是晾晒。位于北回归线之上的佛山气候温暖,阳光充沛,全年日照时间长达300多天,非常适合晾晒。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佛山成了酿造酱油的天堂,到民国时期,已有40多家新老酱园聚集于此。海天是40多家酱园中工艺最讲究,产品口感最醇厚,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一家。时谚有云:有人烟处,必有海天。海天的成就,庞康的事业,都从这里开始。
庞康与海天发生关联是在1982年。那一年,26岁的庞康被派到海天做副厂长。彼时的海天并不是最初的海天,而是1955年国家推行公私合营时,以海天为首的25家佛山古酱园合并而成的企业,新的企业更名为珠江酱油厂,是佛山古酱园的集大成者。庞康到珠江酱油厂后努力钻研业务,几年时间就成了行家并晋升为总经理,这之后,一系列政策红利向他滚滚扑来。1988年,国企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庞康获得了企业发展的主导权。6年之后,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70%的国有股份被转让给海天员工,这些股份后来经过演变逐渐集中,以庞康为首的管理层获得控股地位,这种变更在2007年通过一次新的改制得到确认及深化,海天彻底变成一家民营企业。
所有制改变的同时,品牌名也改变了。早在第二次改制的1994年,庞康就把公司名称从珠江酱油厂改为广东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公司,重新启用“海天”品牌。随后10年,这个古老品牌在其经营下重焕生机,于2006年入选商务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就这样,历史的风云际会让庞康等管理层,获得了一块谱写财富传奇的金字招牌。
自古以来,酱油就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海天之前,强大的刚需并没有造就出巨无霸级企业,清朝民国的佛山古酱园已经很有规模了,但其服务人群仅限于珠江水系及海外唐人街,其他地区仍是地方品牌的天下。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产能局限:传统的作坊式生产,满足不了全国的需求。庞康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他一直强调,传统产业要发展,规模化是关键。为了实现规模化,在20世纪90年代海天刚有一点家底时,庞康便豪掷3000多万元引进国外生产线,进入新世纪后,他的投资手笔越来越大,2005年投资10亿元建了一座100万吨的生产基地,2014年又投建了一座150万吨的生产基地。
目前,海天的总体生产规模已经超过200万吨,占地3000亩,把同行们甩出了几条街。
当然光能生产还不行,还得把上百万吨的产品卖出去,这就需要规模化的渠道网络。
到2016年底,海天的渠道已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超300个地级市,近1000个县市,33万个终端营销网点。从黑龙江的佳木斯到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再到海南的三亚,随处可见海天的产品。不仅如此,海天产品还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海外华人聚居区的标配。
海天的产品哲学与格力很像,就是把一种产品做到行业第一,然后拓展相关产品。海天最早的产品是酱油,酱油做到第一后又增加了蚝油,蚝油做到第一后又增加了调味酱,三大品类合计占总营收的93%。剩下的则是最近几年拓展的醋、料酒、鸡精、腐乳等产品。
庞康到海天36年了,36年才搞出这么几样产品,真是够“不思进取”的。要知道,1982年进入海天的庞康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那一代企业家大多着迷多元化发展,推崇以多元化闻名于世的前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像海天这种死磕一种产品的企业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再加上它的产能和渠道尚未完全铺开,以致它在当时并不起眼。
最近10年事情起了变化。2008年的金融危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淘汰产品羸弱的企业,活下来的企业则努力培植在主业上的竞争力。最近几年消费进入升级周期,粗放式竞争结束,海天这样的专业化企业获得巨大奖励。当其他制造业企业家叫苦连天时,庞康却在闷声发大财。
可以预计,未来几年,产业集中将成为酱油行业的重头戏,小作坊企业和地方弱势品牌将被整合,就像《圣经·马太福音》所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庞康的梦想是做全球最大的调味品生产王国,将所有品类都做到同业第一。
2012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考察海天,参观完工厂后感慨,“酱油里面也有科技,这是转型升级的竞争力。”
外界可能很难想象,一个酱油企业居然有一支超过700人的科研团队,其中包括博士后、外聘专家顾问、科技特派员、中高级工程师数十名,团队平均年龄30多岁。此外,公司还与中科院、牛津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承接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更于2014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如今,海天已取得超过200项有效专利,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自主研发的同时,海天还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线和技术,提升自身竞争优势。
海天从德国引进了10条自动化全封闭生产线,每条生产线只需要四五个作业工人,每小时却最高可灌装48000瓶酱油,领先同业。更重要的是,这种生产线避免了因人工接触带来的卫生问题,再加上生产线车间执行与药品行业相媲美的10万级洁净标准,海天在食品安全方面底气十足。
海天品牌总监张欣因此自豪地说:“目前,海天的生产智能化、精益化管理,树立了中国调味品行业的新标杆。”
通过36年的持续积累,庞康为海天在产能、渠道和科研方面建立了极高的竞争壁垒,正是凭着这样的壁垒,海天今天才坐到收割市场整合别人的位置上,成为马太效应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