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 平
辽宁省鞍山市肿瘤医院口腔科,辽宁鞍山 114036
牙周病为细菌诱发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有效控制牙周病的各类特异性细菌,是治疗牙周病的方法[1]。目前,本病主要采用甲硝唑棒进行治疗,其是一种牙周治疗的抗菌药物,主要成分为抗菌药物,杀灭厌氧菌效果佳,在各型牙周炎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其治疗效果欠理想。有研究显示,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能够有效治疗牙周病[2]。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是一种典型局部缓释剂,内含抗菌成分,可促进牙周组织中雄激素代谢,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且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耐药菌少、抗菌谱广,对胶原酶代谢具有抑制作用[3]。针对这一结果,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以分组对照方式对其开展试验探究,证实了两种药物在牙周炎治疗中均具有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口腔科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2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例。观察组中,男6 例,女 5例;年龄 29~58 岁,平均(43.17±5.03)岁。 对照组中,男 7例,女4例;年龄 31~60岁,平均(43.29±5.11)岁。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依照第六届牙周病学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4]为患者进行临床确诊。诊断标准:①探诊深度>5 mm;②附着丧失≥5 mm;③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2;④牙齿松动;⑤炎症明显,伴有牙周肿痛;⑥后牙存在2~3度根分叉病变;纳入标准:慢性牙周炎中、重度;6个月内无牙周病治疗经历;30 d内无非甾体类抗炎药服用经历患者。排除标准:药物过敏;知情不配合;存在系统性疾病;精神障碍患者。
就诊时,两组患牙均开展临床检查,并实施微生物学取样。观察组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商品名:派力奥,日本 Sunstar INC Japan,注册证号:H20100244,规格:0.5 g/支)治疗,将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置入观察组患牙的牙周袋内。对照组则将甲硝唑棒(牙康,四川锡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930217)治疗,将甲硝唑棒置入其患牙牙周袋内。用药后3 d时,对照组重复置入1次甲硝唑棒。所有患者以7 d为1个疗程,经2个疗程后完成治疗。
于用药前、用药7 d、用药14 d为所有患者再次开展牙周临床检查及微生物学取样,并对用药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临床检查包含探诊出血(BOP)、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及探诊深度(PD),另观察用药之后的不良反应情况。龈下附着菌斑检查:利用消毒探针,对龈下附着菌斑实施刮取操作,然后取浓度为2%的刚果红水溶液,实施负性染色,细菌计数100个,分入螺旋体、杆菌、球菌中,计算各类细菌数值[5]。龈下非附着菌斑检查:应用无菌纸尖,对龈下非附着菌斑予以采集,培养厌氧,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染色镜检、反应板微量快速生化反应试验、耐氧实验,基于上述操作,依据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5卷24~30分组[6],分离细菌并鉴定。螺旋体:细菌为螺旋满2~6环;球菌:细菌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杆菌:细菌呈像近似杆形。
两组用药前的PLI、PD、GI、BOP数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用药后 7、14 d 的 PLI、PD、GI、BOP数值低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 7、14 d 的 PLI、PD、GI、BOP 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用药前后牙周临床检查情况的比较(±s)
表1 两组用药前后牙周临床检查情况的比较(±s)
与同组用药前比较,*P<0.05
组别 PLI(μm/ml) GI(%) PD(mm) BOP(%)观察组(n=11)用药前用药后7 d用药后14 d对照组(n=11)用药前用药后7 d用药后14 d 1.62±0.53 0.78±0.47*0.90±0.47*1.72±0.29 1.18±0.19*1.12±0.30*5.32±0.94 4.09±0.87*3.91±0.96*84.61 7.59*9.08*1.58±0.60 1.01±0.60*1.13±0.65*1.72±0.43 1.14±0.26*1.15±0.42*5.63±1.11 4.45±1.17*4.23±1.23*72.72 15.37*18.17*
两组用药前的螺旋体、球菌、杆菌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7、14 d的螺旋体、杆菌数值均呈现下降趋势,球菌数值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用药后 7、14 d的螺旋体、球菌、杆菌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用药前后牙龈下微生物学检查情况的比较(μm/ml,±s)
表2 两组用药前后牙龈下微生物学检查情况的比较(μm/ml,±s)
与同组用药前比较,*P<0.05
组别 螺旋体 球菌 杆菌观察组(n=11)用药前用药后7 d用药后14 d对照组(n=11)用药前用药后7 d用药后14 d 18.30±6.95 7.68±2.91*6.45±3.52*35.45±15.32 66.84±12.12*58.07±16.56*45.07±14.95 22.76±11.03*33.53±16.33*20.22±8.33 10.37±6.91*11.30±3.92*32.22±14.31 62.61±8.04*54.30±6.60*42.14±15.83 26.01±7.58*33.53±6.50*
用药期间,观察组1例患者在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后出现局部胀痛,未进行处理,1 d后症状消失。甲硝唑棒组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牙周炎是由于部分因素引起的牙周组织慢性炎症,常发生于35岁群体。牙龈炎如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可由牙龈向深处扩展,进而形成牙周炎[8]。本病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待病情严重时已经不能保留牙齿。牙周炎可影响患者进食,为患者带来病痛[9]。
临床治疗牙周炎时常采用两种治疗方式,一种是局部治疗,一种是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可通过牙周袋处理、松牙固定和牙周脓肿处理。全身治疗可通过口服抗菌药物完成。本研究针对牙周炎患者开展了局部治疗的探究。洁刮治为牙周炎的基础治疗手段,在治疗牙周炎时,单纯局部给予抗菌药物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而没有治疗位点的微生物,可在口腔内不断传播。此外,对于细菌生物膜而言,其会对其内的微生物免受药物施加保护[10]。首先实施机械刮治,可以破坏生物膜,这对药物对微生物的作用更加有利,但在牙周炎活动期,或是牙周脓肿,因具有过强的细菌毒力,并且能够侵入至牙周组织,局部给予抗菌药物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有报道指出,将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置于牙周炎患牙的牙周袋内,其可以吸附于根面,并且还能以活性状态而不断释放,此作用持续时间达48 h~14 d[11]。有学者经研究指出,在牙周炎患牙的牙周袋内持续治疗4周后,虽然可以显著改善牙周组织的临床症状,但龈沟液内胶原酶活性水平的下降程度并不突出,在治疗第7周时,该酶活性水平才有显著下降[12],因此,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此情况,可能与牙周组织愈合过程相关。有研究显示,牙周炎患牙重复使用浓度为2%的米诺环素软膏治疗,可得到较好效果[13],但也有研究开展了长达18个月的研究观察,从中发现使用浓度为2%的米诺环素凝胶后,牙周炎患牙的微生物指标及各项临床指标相比安慰剂组,差异并不明显。目前,抗生素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用药后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变得更加明显[14]。本研究所选取的22例牙周炎患者中,出现1例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后,BOP、PLI等牙周临床指标改善不佳的情况,菌斑中的杆菌数值有一定增加。此患者于研究结束后,在继续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3周,微生物学指标及牙周临床指标仍未能得到显著改善,提示此患者对盐酸米诺环素并不太敏感。目前,临床使用抗生素比较普遍,甚至存在滥用的情况,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作为易产生耐药菌的抗生素,在用于治疗牙周炎时,应重点考量其耐药性问题。
综上所述,盐酸米诺环素与甲硝唑棒均为治疗牙周炎的有效药,安全可靠,且两种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均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