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野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2018年7月20日报道,由于近期航油价格不断上涨,美国第五大航空公司捷蓝航空将大举裁员以降低运营成本,裁员主要针对纽约总部人员。“我们打算通过提供离职补偿金的方式减少被迫离职的数量,”公司发言人道格·麦格劳告诉CNBC,“我们不得不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
实施“自愿离职”的并非只有捷蓝一家。2018年6月19日,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计划裁员,同样以离职补偿金为“诱饵”,换取员工主动离职。该公司发言人对CNBC表示:“减员增效将主要通过消除空缺职位和自然减员来实现。”
“自然减员”是“买断工龄”的美式委婉说法。美国职业网站“平衡事业”指出,提供离职补偿金是企业通过减少员工数量降低成本的惯常做法,雇主会为部分甚至全部雇员提供一笔遣散费,请他们走人。而补偿金数额因公司而异,例如底特律一家被工会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汽车公司付给每名工人1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2万元),而“抠门”的公司可能只发四五周的工资。另外,大多数补偿措施还包括延长医疗保险、提供教育和求职援助等。公司“买断”对象通常为非关键岗位的员工,此外接近退休或者工资比新人高得多的资深员工也多是“买断工龄”的目标。当经济不景气或企业业绩下滑时,所有人都有机会用自己的饭碗换取一笔遣散费。
今年42岁的周先生就接受了原单位的离职补偿。他曾供职于某部委研究院,工龄14年。从2012年开始,他和同事们就陆续听说该部委出版社、审计事务所、服务局等非核心职能部门会进行机构转制和人员分流。因此,当2017年减员任务落到自己头上时,他并不意外。
根据新的方案,一类部门的人员将全数保留,二类部门的人员和部门双向选择,三类部门的人员如果符合内退工龄可以选择内退。不够工龄的有两种选择:要么领取相应补偿后自主择业,要么接受岗位聘用制。按照劳动法,属于三类部门人员的周先生选择自主择业,可以获得14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
相较之下,38岁的李先生更幸运一些。“我们公司所处的行业日新月异,竞争特别激烈。为了给员工制造危机感,避免工龄过长的部分老员工产生倦怠思想,公司出台了强制规定,所有工龄在8年以上的老员工必须离职,”李先生表示,“公司会出一笔钱买断工龄,然后员工与公司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并按照新入职的顺序办理新工号。”而离职补偿金在30万元人民币左右。
“买断的报价听起来很诱人,但风险很大,”美国《纽约时报》写道,“裁员是个可怕的消息,有机会考虑是否接受买断是一种幸运,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机会。”
有人可能会毫不犹豫甚至欢天喜地地选择拿钱走人。《纽约时报》指出,对那些早就想追求个人目标的人来说,补偿金相当于好几个月的工资,这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此外,即使不是胸有大志,能摆脱讨厌的上司也足够让不少人痛快地自愿离职。
经过深思熟虑后,周先生选择了自愿离职。“在2016年单位公布处置方案时,我就已经想得很清楚了,”他说,“内部退休,工龄不够,留下成为聘用制员工,就个人提升而言没有发展空间。所以,在消息公布之前,我就已经在物色新的工作机会了。”
离开原单位后,周先生进入了行业咨询和研究领域。新单位的工资待遇提高了,但“有得必有失”:“商业机构的福利待遇都是可视化和可计量的,人情味相对淡一些。时间也成为了稀缺资源,照顾家庭的时间一下子少了很多,孩子有点儿不太习惯。我前段时间发生了一次意外,腿部骨折,在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从福利上来讲,商业机构远远不如体制内的保障好。”
更重要的是,市场行情就像海水,总是有涨有跌。当行业整体趋势向下时,从事行业咨询和管理顾问的工作就有点儿尴尬了。这也是选择离职补偿金的大部分人的心病,正如《纽约时报》所说:“我担心这笔钱耗尽后,找到的新工作还不如先前的那个好。”
“离开谈不上后悔,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但是在40岁左右重新回到市场环境的转换过程还是很残酷的。”周先生说。
而对有些人来说,有太多理由让人拒绝“买断”。对那些即将退休的人来说,离职补偿金简直就像一个笑话。有人相信不久后公司就会扭亏为盈,还有人只是单纯地喜欢他目前所做的工作或是所在的公司。对更多的普通人来说,稳定的饭碗远远胜过一笔看起来可观,其实支撑不了多久的钱。“家里老人都反对我离职,毕竟老人更能体会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周先生说。
但是,有时候事情由不得自己选择。“令人不愉快的事实是:如果你今天不接受离职补偿,选择留下,可要是公司财报每况愈下,那么下一步可能就是标准的裁员了。”《纽约时报》称,“到那时,你面临的问题一点也没有减少,机会却更少了。”
“生活常常不按常理出牌,但总有一些你可以控制的因素。”投资顾问爱德华·琼斯在个人网站上指出,无论是去是留,以下问题都必须考虑。
1.工作前景和个人竞争力。职场是残酷的,年纪越大,再就业就越困难。在找到新工作之前,离职补偿金是否足够支撑生活?
2.距离退休还有多久。“买断工龄”后,社会保障会不会受到影响?
3.离职补偿金的支付方式。是一次性全额支付还是分批支付?如果是分批支付,那么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必须考虑在内。他们是否会信守承诺坚持支付,或能否支撑到你拿到最后一笔钱?
4.你是否愿意改变职业。有人利用离职补偿金攻读学位,有人自己开公司,但更多的人对将来没有规划。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比如,未休的年假如何补偿?额外的奖金和津贴如何折算?“最好和专业金融人士一起评估下买断报价。”琼斯说。
大多数人肯定还要继续工作,他们在离职前后需要做的事更多。“别忘了向你的原雇主索要推荐信,或是让他给你推荐新工作,”“平衡事业”网站指出,“更新你在‘领英’上的资料,如果没有账号就赶快去注册一个。既然现在有空了,就可以去读书或者上培训课,给自己充电。当然,自己创业也是个选择。”
作为领取离职补偿金的条件,公司往往要求员工签署免责协议,以免将来被陷入困窘的员工起诉。这时候尤其要当心,千万不要在不经意间放弃自己应有的权利,哑巴吃黄连。
在拿钱走人前,还要确认这笔钱是否需要自己纳税,并向人事部门索要你应得的东西,比如自愿离职协议的副本、养老金和股票期权等。
“开始上级找我谈话时,我还很担心,公司会不会以此为借口要我走人。后来事实证明是我多虑了,其实就是走个过场,”李先生回忆说,“领到补偿金后,我很快办理了入职手续,可以说几乎一天也没有耽误,连年假都没来得及休。”重新入职后,李先生回到了原来的岗位,最大的区别就是工号由以前的5位数变成了现在的6位数。“只是,看到新工号时,心态会发生变化,的确会有一种‘后浪推前浪’的危机感。”李先生补充道。
相比之下,周先生离职后的经历更复杂。“不过,如果留在原来的单位,尽管待遇可能没有太多变化,但身份发生了转变,心理上还是会有落差。毕竟在同一个单位里,编制内和编制外多少还是有些差别的。更重要的是,上升空间已经完全堵死了,一眼就可以看到后面几十年的人生,岂不悲哀?”因此,和李先生一样,周先生也表示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纽约时报》指出,如果到了不得不用饭碗换取离职补偿金的那一天,你就应该把这当做认真反思职业生涯的警示。对那些选择“买断”的人来说,除非你已经有了如何让这笔钱发挥最大作用的目标和计划,否则就应该抵制诱惑。拿走一大笔钱然后去休假的确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让人可以好好考虑未来,探索新的可能,但是请记住,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技能和热情,就草率地登上另一个舞台进行表演,那么很可能会狼狈不堪。如果你想接受离职补偿金,请务必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