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蔚
英国品牌巴宝莉拒绝打折销售,焚烧价值数千万英镑存货。奢侈品行业暴利的背后,除了“傲娇”的作风,还有睡大街的门店保安和每天工作12小时的难民儿童。
据英美媒体报道,英国奢侈品制造商巴宝莉(Burberry)2017财年销毁了价值286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5亿元)的未售出产品,以确保自己的商品不流入黑市或造假者手中。“这家总部位于伦敦的奢侈品牌宁愿将剩下的风衣和手袋烧成灰,也不愿打折出售。”美国《赫芬顿邮报》称。
奢侈品行业真的就这么“傲娇”?其实美国资深时尚记者达娜·托马斯早就指出,谋求暴利已经使奢侈品行业失去了它的魅力。在光鲜背后,甚至隐藏着弱势群体的血泪。
巴宝莉是由英国人托马斯·博柏利在1856年创立的品牌,其最具标识性的产品有两样,一个是风衣,一个是标志性的四色格子。作为一个奢侈品牌,巴宝莉的一件经典款风衣售价可达1450英镑(约合人民币1.29万元),鞋子和衬衫也基本都要三四千元人民币。
据福布斯杂志估算,巴宝莉品牌的市场价值高达96亿英镑。然而在过去两年里,由于销售量持续下滑,巴宝莉的未售出产品价值增加了50%。据内部人士透露,过去5年里,巴宝莉总共销毁了价值约90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8亿元)的未售出产品。巴宝莉公司烧这些衣物用的是专业焚烧炉,能有效回收能量。
巴宝莉方面说,之所以销毁这些未售出产品,是为了避免产品被打折售卖,或者被“新兴的灰色市场”的“错误顾客”买去。“灰色市场”指的是商品被以非官方渠道售卖的市场,产品并非由生产商直接提供,也没有获得厂家的同意。
巴宝莉方面称,这是奢侈品行业的通行做法。旗下拥有“卡地亚”和“万宝龙”两个手表品牌的历峰集团,最近两年回购了价值超过4亿英镑,重近9吨的手表,然后拆解表上的钻石和配件,或是直接将其销毁。而法国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这些年来,也因为不愿把皮革产品库存下放至折扣店而将其烧毁的行为被媒体多次曝光。
其实不久前,另一家时尚品牌也被曝出大量烧毁未售出的衣服,而且数量惊人。2018年5月,丹麦电视节目“X计划”报道称,自2013年开始,瑞典著名快销时尚品牌H&M焚烧了近60吨的滞销衣物,平均每年焚烧12吨。然而,据H&M方面称,他们焚烧存货产生的能量为瑞典小城韦斯特拉提供了电力。
巴宝莉宁可把价值几千万英镑的产品烧掉,也不打折贱卖,无疑刺痛了不少宁愿刷爆信用卡也要拥有一两件奢侈品的普通消费者的心。也有明眼人指出,巴宝莉对外号称烧掉的产品价值几千万英镑,其实那只是品牌自己的定价,其真实成本可能要低得多。
不久前,一部名为《国际大牌——成本揭秘》的纪录片,引起了消费者关注。十多分钟的纪录片里,数家国际大牌代工厂商出面揭露成本,一组组触目惊心的对比价,令人震惊。市场上售价近1万元人民币的化妆品,成本只有一两百元,售价超过千元的某国际知名运动鞋成本也不过在236元……这些成本,原本都是行业内部不能说的秘密。
据《中国经营报》2014年5月报道,动辄售价上万元的国际品牌服饰,面料和生产工艺并非出自其原产国,而很可能是出自中国某地的代工企业,成本不过几百元。报道中提到,巴宝莉2007年关闭了英国威尔士的工厂,把生产线迁往中国广东深圳。据介绍,巴宝莉在中国生产一件售价60英镑的翻领运动衫(Polo衫),成本可以由11英镑减至4英镑。
一位在江苏既做自己的内销品牌,也为国际奢侈品做代工的业内人士透露,国际奢侈品代工一事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蔻驰”(Coach)已经很干脆地印上了“Made in China”,“普拉达”(Prada)虽然死也不愿意承认,但是代工确实已经让它的成本下降很多,一个价格两三万人民币的普拉达包包,成本不超过1000元,利润率甚至达到10倍、20倍。
当然从消费文化的角度讲,奢侈品的价值并不等于它的生产成本。但奢侈品真的物有所值吗?在2013年美国时尚博客Fashion Spot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了“主要成分是聚酯纤维的圣罗兰夹克,一件上万美元”的现象。聚酯纤维本不是贵重的面料,但是由于款式是在向圣罗兰的羊毛烟管夹克经典款致敬,所以价格不菲。
2016年,美国《新闻周刊》的资深时尚记者达娜·托马斯出版的一本剖析奢侈品产业发展史的著作《奢侈的!》中也谈到了这种现象。达娜·托马斯在书中写道:“设计师可以尽情挥洒创意,但是经销商会想尽办法缩减成本。比如说,某种面料一米是2美元,用这种面料做一条裙子的成本是60美元,但是经销商会把价格提到3000美元……有一名设计师甚至抗议过这种行为,但是经销商不在意,因为总有人愿意买单。”
“奢侈品只是一个由亿万企业集团所包装和售卖的产品,焦点在于增长、见报率、品牌意识、广告以及最重要的——利润”,达娜·托马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奢侈品行业已经失去了它的魅力,这个行业不再只是创造用金钱才能买到的精美到极致的物品,它成了一个赚钱的行业,谋求暴利的行业。现代化的工厂流水线生产以及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毁了这个行业,过度曝光让那些百年品牌失去了“神秘感”。
而在奢侈品行业的这条生产线上,其光鲜的形象也掩盖了不少其实并不光鲜的内幕。
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21日报道,在伦敦著名的购物大街邦德街上,聚集着不少奢侈品牌专卖店。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里一掷千金,争相购买品牌新出的限量版产品。然而英国第四频道的女记者纳瓦内雅甘通过暗访发现,普拉达专卖店的保安卡卢姆,其实是一名无家可归者。每当门店打烊,卡卢姆关掉店内外耀眼的灯光后,他就得在大街上为自己寻找栖身之所。卡卢姆的日薪是8.5英镑,稍稍高出英国的最低工资标准。他曾经申请过政府资助的简易住宅,但是没有成功。
更令人惊讶的真相其实隐藏在这条生产线的源头。欧洲不少品牌服饰在土耳其设有代工厂,而该国有不少黑心厂家肆意践踏劳工权益,甚至大肆剥削叙利亚难民或其他弱势群体。
服装产业是土耳其支柱性产业之一。服装出口额占土耳其各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3左右,产品主要销往欧洲。据了解,德国是土耳其服装出口的主要目的地,英国是土耳其服装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地,其次是西班牙、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一些国际奢侈品品牌,比如普拉达、芬迪(Fendi)都在土耳其设有工厂。2015年3月,德国奢侈品集团雨果博斯集团(Hugo Boss AG)被指控在土耳其设血汗工厂。当地劳工组织“全球劳工联盟”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声明,称雨果博斯集团在土耳其伊兹密尔的工厂工人长时间加班、没有福利,且工资低于贫困线水平。
2016年10月24日,英国广播公司披露了暗访记者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多家血汗工厂的所见所闻。“简直是狄更斯似的惨剧”,报道这样形容。在一家制衣厂的地下室车间,记者发现清一色的童工,目测年龄最小的也就七八岁。据了解,许多工人明显受到雇主剥削——他们的工资远低于土耳其的最低工资标准。一名15岁男孩告诉记者,他不得不每天工作超12个小时,虽然他很想上学,但是“不工作就没饭吃”。这个男孩负责服装的熨烫环节,经手的服装直接运往英国。
在一些制衣厂车间,记者亲眼看到MANGO和ZARA等知名品牌的牛仔裤产品。此外,英国时尚品牌“马莎”和时尚电商平台“阿索斯”(ASOS)旗下的产品生产也有叙利亚难民的参与。
事实上,土耳其非法雇佣难民、童工的恶劣现象,早已受到人权组织的密切关注。根据调查,该国的纺织行业管理一直十分混乱,业内高达60%的劳动力都是通过非正当渠道雇佣的,这一人群不仅工资低,而且不享受任何福利。
在靠近叙利亚边境的土耳其城市加济安泰普,一名自称萨利姆的土耳其人说,他之前是个纺织工人,周薪450里拉(约1000元人民币)。但叙利亚难民来了之后,他开了一间自己的小作坊。他雇了几个童工来运输面料、整理边角料,一周给他们50里拉(约110元人民币)。萨利姆说,过去曾有土耳其童工来干活,而现在只有叙利亚的孩子。“土耳其童工来这里是为了当学徒,但叙利亚儿童只是为了获得收入。”他补充道。
其实血汗工厂被指控最集中的,还是东南亚及南亚各国。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报道Topshop在斯里兰卡小镇的代工厂“血汗工厂”内幕:“四五十名工人住在一间很小的宿舍里,挤得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工厂里有985名工人,却只有10个厕所,其中3个还经常不能使用。”
2012年,瑞典TV-4的节目《冷酷的事实》播放纪录片,控诉H&M柬埔寨工厂工人挣扎在生存线上。荷兰一个NGO“清洁成衣运动”在节目中称,H&M支付给他们柬埔寨工人的工资只有当地最低生活工资的1/4,每月61美元。
美国服装零售商Gap在印度新德里的供货商曾被曝出雇佣童工缝制Gap Kids的服装,那些10岁左右的印度男孩每天长时间工作却拿不到任何报酬,还遭受殴打和虐待。
服装制造业是孟加拉国的支柱产业,成衣出口占孟加拉国商品出口总额的80%,就业人数超过500万人,其中70%为女性。2012年11月,孟加拉国塔兹琳服装公司发生火灾,造成112人死亡。仅仅5个月后,2013年4月,孟加拉国拉娜大厦服装厂楼层坍塌,1100多名服装厂工人因此丧生。这栋血汗工厂大楼所涉及的客户包括西班牙的Mango、意大利的Benetton、爱尔兰的Primark、Matalan、Bonmarche、荷兰的C&A、德国的KIK、加拿大的Joe Fresh和美国的Dress Barn、J.C.Penney、Gap等数十家服装集团和品牌。
不幸的是,2013年5月8日,孟加拉国达卡一家制衣厂又发生火灾,致8人丧生。被牵涉在内的品牌包括Primark、西班牙Inditex、Peacocks、澳大利亚品牌New Look、Point Zero、E.Leclerc等。
近年来,孟加拉国加强了对制衣业的安全整改,避免了类似惨剧的再次发生。但孟加拉制衣工人的收入仍然很低,根据计算,以一件衬衫为例,美国的人工成本约合人民币50元,在孟加拉国则只需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