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性讲述策略是指对说明性讲述的内容组织方式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建构。对于幼儿来讲,说明性讲述策略是一种心智技能,它需要用一定的逻辑模型对讲述内容进行合理化组织,从而便于与听者交流。因此,它与幼儿的逻辑思维发展紧密相关。
从说明性讲述核心经验的发展阶段来看,幼儿的讲述策略经历了“直观特征讲述—一定顺序讲述—分清主次讲述”三个阶段。在“直观特征讲述”阶段,幼儿更多的是对讲述对象知觉信息的加工,即初步形成对事物外在的、整体的认知;在“一定顺序讲述”阶段,幼儿开始用一定的逻辑组织知觉信息,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讲述;在“分清主次讲述”阶段,幼儿已经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模型,能根据事物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主次地讲述。而游戏是幼儿说明性讲述策略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一次活动中,新接手班级的教师为了快点得到幼儿的认可,也为了快点认识并记住他们的名字,于是提议要玩游戏。一听说要玩游戏,幼儿激动地欢呼起来。于是,教师向幼儿介绍了“老猫找小猫”的游戏,游戏规则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小朋友做老猫,到前面来说出‘我是老猫’,下面的小朋友说‘我是小猫’,然后老猫说出要找的小猫的特征。被找到的小猫要到前面跟老猫打声招呼说‘喵!我是×××’,然后就可以做老猫,继续找其他小猫。”(图1)
听完游戏介绍,幼儿表示已经知道怎么玩了,都跃跃欲试想要第一个做老猫。老师也满怀期待地邀请坐在前排的男幼儿做老猫。他兴奋地坐在前面的凳子上,开口就说:“我今天要找的是×××。”顿时,我有些语塞。
很明显,由于是第一次玩游戏,幼儿并不懂规则。即便听了游戏规则,他们仍以自己的经验玩游戏,即“要找谁,就说出谁的名字”。从其他幼儿的反应来看,他们是认同老猫的做法的,也就是说,他们都没有理解游戏的玩法。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只好自己做老猫参与游戏,为他们示范游戏的玩法。(图2)在玩过几次之后,幼儿大概知道了怎么玩。于是,教师退出了游戏。幼儿学着教师的样子,在对规则半知半解中重复着游戏。然而,没有真正了解游戏规则,终究会出现问题。
图1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图2 教师参与游戏
在一次餐前游戏中,幼儿因为“老猫不会做老猫”争吵起来。原来,老猫在找小猫的时候,没有和小猫“打招呼”就直接开始找小猫,而且也没有说“我要找的小猫是……”。小猫们这下可不乐意了,他们对老猫提出抗议,要换老猫。我意识到这是帮助幼儿梳理游戏规则的好机会。于是,教师围绕这个问题,与幼儿展开谈话,一起商议游戏规则。经过讨论,幼儿明确了游戏规则,并萌生了想要制作规则牌的想法。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了规则牌。(图3)
图3 游戏规则牌
通过规则牌,可以清晰地看出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首先,要有“我是老猫、我是小猫”的呼应口号,这是在提醒所有人“我要开始游戏了,请安静下来”。其次,要用“我今天要找的小猫是……”这一固定句式进行讲述。再次,一次游戏中,每只小猫只能找一次。最后,不能提示被找的小猫,如果请到的小猫不想玩游戏,需要再请一只小猫。同时,在游戏时,教师经常出示规则牌,提醒幼儿注意规则。
在规则牌的帮助下,幼儿迅速理解了游戏规则,讲述更加流畅,而游戏过程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快乐。被找的小猫很高兴,因为他们将成为老猫,可以去找其他人。其他的小猫也很兴奋,因为他们在游戏中“我是小猫”的回应就足以带动自身的情绪,更何况,他们还可以体验一把做“侦探”的感觉,要根据老猫的讲述找到那只小猫。所以,幼儿都很喜欢这个游戏。然而,变故却悄然发生。
在一次游戏中,当老猫讲述完小猫的特征后,有两只小猫同时跑了上来。原来,老猫讲述了小猫的三个特征:“鞋子上有蓝色和白色,穿了黑色的衣服、黄色的裤子”。而第一只“小猫”穿了一双蓝色的毛毛虫鞋子,第二只“小猫”穿了黑色的衣服,他们都觉得自己符合老猫讲的特征。而实际上,老猫要找的小猫还在座位上,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老猫要找的是自己。
于是,教师组织幼儿一起讨论“为什么一下子会来两只小猫”。幼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幼儿说:“老猫没有讲述清楚,说的特征太少了。”有的幼儿说:“小猫没有听清楚,其实老猫要找的不是他们。”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最后,被找的那只小猫给了大家启发:“老猫又是说鞋子,又是说衣服、裤子,我根本就没有听明白特征是什么。”
原来,不是老猫说的特征太少,也不是小猫没有听清楚,而是老猫讲述特征的方式太乱,没有一定的顺序可循,导致小猫只“听”到了自己符合的特征,而不能兼顾到其他特征,影响游戏的开展。
教师继续抛出问题:“那我们都可以讲述小猫的哪些特征?”幼儿经过讨论,认为可以从发型、上衣、裤子、鞋子等外部特征进行讲述,也可以从性别、特长(吃饭、讲故事、跳绳跳的最多)等方面进行讲述。而对于“可以按照怎么样的顺序讲这些特征?”幼儿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有的幼儿说先讲发型,有的幼儿说先讲鞋子。于是,教师提议可以像上次一样制作一些提示牌来帮助我们玩游戏,幼儿欣然接受。
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了三种提示牌。(图4)第一种是“发型→上衣→裤子→鞋子”顺序提示牌,第二种是“鞋子→裤子→上衣→发型”顺序提示牌,第三种是独特特征提示牌,包括性别、本领。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提示牌,按照上面的顺序讲述。
图4.1 提示牌1
图4.2 提示牌2
图4.3 提示牌3
在提示牌的帮助下,幼儿的讲述越来越有序。慢慢地,他们不再依靠提示牌,并建立了自己的讲述模型,有的幼儿不再满足于从头到脚或者从脚到头这种表面化地、顺序性的讲述,而是尝试在某一特征上进行精细化、有主次的讲述(详细讲述衣服上的花纹、样式、图案、装饰以及独一无二的明显特征等),而这又为后续游戏的深入开展埋下伏笔。
每逢周一,幼儿园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幼儿需要穿园服来园。恰巧在周一的餐前游戏时间,幼儿想玩“老猫找小猫”。当老猫坐到前面与小猫打过招呼以后,看着下面穿着同样衣服的小猫,有些傻眼了。不过老猫的反应很快:“我今天要找的一个女孩,她扎着辫子,然后……然后……”小猫一阵骚乱,有的大声说:“扎辫子的女孩有很多啊!”有的还应和道:“对呀,我就扎辫子!×××也扎辫子!”游戏顿时陷入了困境。(图5)
图5 穿园服游戏的幼儿
是呀!当小猫穿的衣服都一样时,以前使用的讲述模型就不那么管用了。聪明的老猫从差别较大的性别和发型入手讲述特征,但是也出现了问题。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问题来源于幼儿,自然也要由幼儿来解决。于是,教师组织幼儿讨论“还可以讲述哪些特征”。但他们的思维受到了之前经验的影响,所以一直被局限在发型、上衣、裤子、鞋子等外在特征方面,只有少数幼儿能够把握住更深入、更精确的特征。因此,如何让幼儿更加深入地、有主次地讲述,成了游戏继续下去的关键。
首先,教师对幼儿的游戏水平进行了分析。游戏玩到这个阶段,幼儿对游戏规则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大都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特征,极个别幼儿能够有主次地进行深入讲述。其次,经过之前的游戏,幼儿对规则牌和提示牌已经较为熟悉,能够借助类似的支架进行游戏。因此,考虑到幼儿游戏水平的差异,我制作了三级难度层次的挑战牌作为支架,帮助幼儿提升讲述的深度。(图6)
三级难度:适合想要巩固经验的幼儿。他们可以选择讲述3-4个方面的特征(如上衣、裤子、鞋子),也可以选择讲述某一个方面(如上衣)的3-4个精细化特征;二级难度:适合想要有所提升的幼儿,他们可以选择讲述2个方面的特征(如发型、鞋子),也可以选择讲述某一个方面(如上衣)的2个精细化特征;一级难度:适合想要挑战的幼儿,他们只能选择讲述1个方面的独特特征。幼儿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层级,满足多种需要。
挑战牌一经使用,立刻受到幼儿的欢迎。他们都想去挑战,但是人数太多,轮到的时间太久,不免会打消幼儿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将幼儿分为8人一组,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参与挑战的频率。
在挑战中,有些幼儿过于自信,一开始就选择一级难度,结果挑战失败。有些幼儿倾向于选三级难度,因为这样更容易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感。其实,不论选择哪种难度层级,幼儿都在兴致勃勃地玩游戏,都在游戏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积累着经验,发展着讲述能力。
图6.1 三级难度
图6.2 二级难度
图6.3 一级难度
对于发展幼儿的说明性讲述核心经验来说,“老猫找小猫”是一个适宜的载体。该游戏需要老猫在观察小猫特征的基础上找出小猫的独特性,对独特性进行内部加工并组织恰当的语言讲述出这些特征,从而使游戏顺利开展下去。
在游戏的第一阶段,幼儿初次接触游戏,以自己的经验错误理解游戏规则,所以教师通过直接介入示范游戏玩法;当幼儿“会玩”游戏后,又因为对规则理解不清晰导致讲述过程出现中断,所以教师以规则牌为支架支持幼儿的游戏。在这一阶段,幼儿以“直观特征讲述”为主,且讲述内容缺乏逻辑性,比较随意。
在游戏的第二阶段,当同时找到两只“小猫”时,幼儿陷入了困境。他们以前的随意讲述策略已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教师先帮助幼儿梳理出可讲述的特征有哪些,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作提示牌,作为幼儿讲述的凭借物。实质上,提示牌所提供的是逻辑模型,幼儿可以模仿这些逻辑模型并逐渐内化进而形成自己的心智技能。
在游戏的第三阶段,当直观的、外在的特征趋于一致时,幼儿之前使用的直观讲述策略、顺序讲述策略就不再奏效。而幼儿的游戏水平显然没有达到分清主次讲述的阶段且存在差异,这就成为幼儿能力的临界点,也是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教师提供三个难度层级的挑战牌,满足幼儿的差异需要,也为发展幼儿更高层级讲述策略积蓄能量。
说明性讲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理解独白的语言形式、使用规范准确、简洁明了的说明性语句、形成说明性讲述策略。游戏的价值也是综合性的,它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当综合遇上综合,我们只有寻找最优的、最适宜的对接方式。案例中,“老猫找小猫”游戏重点对接的是说明性讲述策略,而实际上,它同样也能促进幼儿说明性语句的使用能力的发展和独白语言形式的理解,这些就留待以后根据幼儿游戏的具体情况再行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