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奇 李海艳 刘璐
临床上脑卒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 更是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脑卒中患者双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高[1]。对脑卒中患者双下肢DVT发生率进行预防干预可极大的降低DVT发生, 若没有及时采取干预预防, 其发生率较高。经研究数据显示, 在合并严重瘫痪患者中DVT的发生率可高达75%, 也就是说除了临床治疗后, 临床护理干预预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2]。此次研究针对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患者双下肢DVT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25例。对照组男15例, 女10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72岁, 平均年龄(61.5±7.5)岁。研究组男16例, 女9例;年龄最小51岁, 最大73岁, 平均年龄(62.0±7.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因发病突然, 发病后对患者的生活及造成了较大影响, 导致其发生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 再加上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知, 更是加重了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 向患者讲解有关脑卒中疾病的知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同时向患者讲解双下肢DVT的因素、预防措施等, 提高患者预防DVT的意识。②环境护理: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定期更换床单被褥、保证病房的整洁, 控制好探视的人数及时间, 保证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
1.2.2 研究组 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评估干预: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DVT发生风险及出血风险进行详细全面的评估, 入院24 h内测量患者下肢周径, 并详细记录, 测量2次/d, 并与入院时做比较。注意患者肢体皮肤温度、色泽等变化, 在入院48 h内安排患者完成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起到排除以预防的作用, 抽取患者血液做常规验血及凝血检查。②体位护理干预:将肢体置于功能体位, 将肢体适当抬高, 促使肢体高于心脏约20~30 cm, 起到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 减少DVT。③血管护理干预: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 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成功率, 在穿刺时对血管进行保护。避免在双下肢穿刺, 同时禁止在一侧身体穿刺静脉输液, 禁止在下肢深静脉置入导管, 避免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 保证血液流速 , 避免DVT。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②比较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由患者本人填写本院统一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态度是否良好、护理人员的护理技巧是否娴熟、护理人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是否高等, 共20个问题, 是为1分, 否为0分。非常满意:17~20分;基本满意:12~16分;不满意: ≤11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DVT发生率8.0%低于对照组的3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100.0%高于对照组的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
血液流速慢、血管内膜受损及高凝状态是引发DVT的重要因素[3,4]。脑卒中患者双下肢DVT的发生几率较高, 主要是因为脑卒中患者具有DVT的风险因素, 包括:①患者长期卧床且肢体偏瘫, 导致下肢处在低剪切速率与低流速的环境下, 激活了凝血因子及血小板, 从而发生DVT;②患者血液黏度比较高, 脑卒中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脱水机与促高凝剂, 这就增加了血液黏度, 进而导致脑卒中患者极易发生双下肢 DVT[5,6]。
本研究通过实施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干预进行对比发现, 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后降低了脑卒中患者双下肢DVT发生率, 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患者入院后及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 在24 h内对下肢周径进行测量, 48 h内通过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排除了DVT的发生, 同时也起到了预防的目的, 在早期发现DVT潜在发生风险并尽早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 保证了患者的预后。
总之, 脑卒中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后有效的降低了DVT的发生几率, 进而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保证了患者的预后效果,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