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保
睡眠障碍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1],是儿童常见的多发病,可见于儿童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长期及反复发作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精神心理及认知行为发育和家庭生活[2]。有研究表明,我国儿童睡眠障碍合并报告率为35.1%[3],同时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4]。目前对于顽固性失眠的患儿临床治疗方法较少,用药局限性大,效果不佳。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将中医针药结合用于治疗儿童顽固性睡眠障碍,通过随访观察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开封市儿童医院中医科收治的顽固性睡眠障碍患儿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8.6±2.8)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6.8±2.6)年。对照组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8.4±3.1)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6.7±2.5)年。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5]中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且病程均大于1年;(2)年龄3~14岁;(3)监护人知情同意使用中医疗法治疗;(4)近1个月未使用其他药物及保健品者。
1.4 排除标准 (1)合并原发性疾病者;(2)先天性疾病者;(3)合并有其他精神类疾病及智力障碍者;(4)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5)对处方中中药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及照料者均给予科学的睡眠卫生宣教及家庭睡眠管理及饮食等指导。观察组给予自拟安魂饮加减:党参、川芎、白芍、茯神各15 g,钩藤、蝉蜕、琥珀各12 g,半夏10 g,天竺黄、灯芯草各6 g,龙骨、珍珠母、炒白朮各20 g,甘草3 g,血虚去珍珠母加当归12 g,阴虚去川芎、白芍加地黄15 g,五味子10 g,积滞加鸡内金12 g,便秘加郁李仁12 g,每日1剂,连续4周,均采用一方药业生产的中药颗粒剂,3~6岁患儿用半量,沸水100~400 mL冲服,待药物完全溶解,少量频服。同时配合针刺印堂穴单穴,针刺手法:采用提捏进针法,泻法进针,刺入穴位后迅速逆时针旋转针柄8~10圈,或有阻力时停止捻转,留针20 min,中间捻转一次,泻法出针,隔日1次,共针刺10次。对照组给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及小儿智力糖浆口服。
1.6 观察指标 临床治疗效果和服药后不良反应。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分:每个项目每周出现0~1次记1分,每周出现2~4次记2分,每个项目每周出现5~7次记3分。于治疗1个月及治疗结束3个月进行CSHQ评分。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6]。(1)治愈:患儿临床症状全部消失,CSHQ<54分,随访3个月无复发;(2)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全部消失,CSHQ<54分,3个月内虽偶有复发但经生活习惯调整后症状可自行消失;(3)有效:患儿症状明显好转,睡眠时间明显延长,睡眠质量提高,醒后不影响日常学习生活,但CSHQ>54分,3个月内症状仍有较频繁发作;(4)无效:患儿睡眠未见好转或有加重。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5.283,P<0.05。
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SHQ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CSHQ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与治疗前比较,at=5.36,5.30,10.42,10.53,P<0.05;与对照组比较,bt=4.93,5.08,P<0.05。
表2结果表明,两组患儿治疗后CSHQ总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CSHQ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2例患儿在服用中药早期出现呕吐症状,两组患儿并无其他不良反应。
睡眠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理活动,充足的睡眠是国际公认的健康标准之一。儿童睡眠障碍与成人有明显差异,对儿童而言,持续存在的睡眠障碍可影响多个脏器的发育成熟,从而导致儿童记忆力和免疫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及意外伤害等[7],甚至影响患儿家庭生活环境的和谐。同时儿童睡眠障碍也与多种成年期慢性疾病的发病相关,如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8-9]。目前儿童睡眠医学发展相对成人缓慢,同时由于儿科睡眠问题往往涉及多学科,多病因,多器官,且具有一定的环境性和社会性,因此儿童睡眠医学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整合。但由于现代医学专科分化的日益精细,多学科的整合往往相当困难,使儿童睡眠障碍诊疗服务流程变得较为困难[9]。虽然近年来,儿童睡眠障碍已逐步引起临床医学的重视,各地均有较为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并有一些相关专业书籍的出版和睡眠卫生指南的制定,并有详细的儿童睡眠障碍早期干预流程,但尚缺乏具体干预效果的明确报道及长时间大样本的数据分析。且由于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对于儿童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也相对较少,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科学的睡眠卫生宣教及家庭睡眠管理及饮食等指导,心理行为干预、针对原发病治疗等[9-10]。但由于现代家庭生活模式的改变,心理行为干预治疗需要患儿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学龄期儿童由于本身的学习压力较大,心理行为干预往往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在药物治疗方面,临床常用的药物有镇静催眠类及抗抑郁类药物或褪黑素治疗,但由于药物本身可能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产生不利影响和依赖性,及文化背景不同和传统的伦理学观念的影响,使得儿童临床用药范围往往较为局限和困难。我国学者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有效改善6个月至2岁睡眠障碍患儿的睡眠质量,但由于实验所选研究数量较小,不能很好的证实和说明实验研究结果[11]。而祖国传统医学在数千年前对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治已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借鉴并应用于临床。
祖国医学中历代医家均对儿童睡眠障碍有所论述,足见对其重视。在医籍中多将婴幼儿睡眠障碍归纳为夜惊,将较大年龄儿童得睡眠障碍归纳为不寐,对儿童睡眠障碍的调养、护理及预防亦有所论述但对睡行症、梦魇、梦语的论述相对较少。在治疗方法上更是覆盖药物、针灸、推拿、撮痧等各种疗法。笔者认为患儿长期睡眠障碍,易伤阴血,夹痰热,往往虚实夹杂,不易调治。《灵枢邪客篇》中记载:“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阴阳已通,其卧立至。”的经典论述,为我们奠定了治疗睡眠障碍调和阴阳、补虚泻实的理论基础。结合顽固性睡眠障碍患儿的疾病特点及儿童“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的生理特点,我院自拟安魂饮,以四君子健脾养血安神补虚并去生痰之源,天竺黄、半夏,一阴一阳,相辅相成,清热化痰,定魂魄,川芎、白芍,一动一静,补肝气,养肝阴,蝉蜕、灯芯草、钩藤清心肝之热而定惊,龙骨、琥珀、珍珠母安魂定惊,诸药同用以达到补虚损清痰热的目的。在临床使用时加减变化应需注意阴药与阳药的用量的协调,清补要恰到好处,以期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在针刺方面,我们继承了前辈们针刺印堂穴单穴治疗儿童睡眠障碍的临床经验,避免了患儿多穴针刺的痛苦。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常见到一些心律失常的患儿合并有睡眠障碍的问题,使用安魂饮结合印堂穴针刺治疗效果颇佳,其中有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复杂心律失常的患儿,自手术后一直失眠长达八年之久,经给予安魂汤及针刺印堂治疗后睡眠显著好转,长时间失眠导致的“黑眼圈”亦有明显消退,目前该病例仍在进一步观察随访中。同时该方法对于睡眠障碍患儿中异态睡眠的梦游、梦语、梦魇也有较好效果,对于部分睡眠障碍儿童伴随的磨牙、多动、厌食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顽固性睡眠障碍的儿童由于本身病程较长,病情复杂,且患儿家长往往使用多种治疗方法效果均较差痛苦不堪方求助于中医诊治,故须治之得法,行而有效。安魂饮结合印堂穴针刺治疗儿童顽固性睡眠障碍,痛苦小,经临床观察疗效好,且效果持久,不易反复。体现了中医疗法的优势,对顽固性睡眠障碍儿童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