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摘要:如果说教育是人类的智慧之源,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便是人类的文明之光。在当前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培养高素质型人才的必要课程,在高校德育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党和政府教育政策与培养目标在高校教育中的有效实施。纵观当前思政教学格局来说,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仍然有待提升,究其原因在于美育思想的严重缺失,导致思政理论课与学生生活出现脱钩的现象。因此,加强美育在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美育教学;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所谓美育,即是指美感教育或者审美教育,主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手段,具有陶冶性灵、培养情操、激发情感以及追求理想的特点,从而在无形之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综合来讲,美育是一种以情感动人的审美教育,是一种以美启真的教育,一种在无形之中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传统艺术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往往习惯性要求学生将一些观点理论、政策方针等知识死记硬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较为乏味且空洞,并且缺少实用价值,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故此,基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综合素质的教育大背景下,应正确认识美育在艺术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并充分利用美育功能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美育在思政理论课中渗透的重要意义
思政教育理论课致力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完善性人格以及高政治党悟的大学生,以充分满足社会主义人才建设需求为目标。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艺术类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存在多样化形式,从大学课堂到大学思政文化活动,并且已经逐渐拓展到学生公寓的日常管理层面。
(一)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理解与认可
纵观艺术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传统型的教学方式惯用“灌输式”说教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乏味,使学生难免对思政理论课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无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感与学习激情,在课堂中面对空洞单调的理论知识,难以产生共鸣与认同感,导致对“百思不解”的思政理论知识敬而远之。
多次实践教学表明,将美育渗透进思政理论课中,并充分合理的采用美育教学原则,可以极大提升整体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有效把握以及深入理解,以此来增加思政理论课的实用价值以及吸引力。
(二)美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
美育教学具有三个性质:即以情教学的情感性、以美教学的形象性、以趣教学的趣味性等。这三个性质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感性教育的方式,展现出生动、具体以及可感的形式,激发、陶冶并感染学生的情操,强化学生对美的感受与认知,使学生能够在不断感染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并提升师生之间的情感认同,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建立起高尚的审美情操,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学生能够欣赏美、感知美、追求美与创造美奠定一定的基础,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美育的渗透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王国维曾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由此可见,教育之宗旨是为了培养“完全之人物”,美育的最终教学目的在于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在进行美育渗透教学的阶段中,学生并不是一味的被束缚或者被动接受,而应该主动获取美的知识,并感到身心愉悦。思政教育者应利用美的形象、美的事物影响吸引学生,使学生的心灵能够近距离的感知美、接受美,并学会创造美。就培养人才的视角来说,美育可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二、艺术类高校思政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一)在思想理论课教学中以学生群体为核心进行美育渗透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学在国际开始兴起,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美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受众群体高度重视,突破了传统型的训导式、灌输式的教学传播方式,转变为以受众群体为中心,着重于对受众群体接受程度的高度重视,并不断追求与探索生活的真谛与意义,逐渐拓展审美领域,以提升整体信息的说服力、吸引力以及感染力等。渗透美学颠覆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核心的原则。在传统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教师与校方常常站在官方立場上,片面地认为学生在理论教学中只作为被动的受众群体,并单方面设定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乐观接受的态度,导致学生对思政教学理论课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现阶段仍然存在这种传统型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故此,艺术类高校若想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美育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核心的渗透原则,对学生心理进行深度剖析,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
在实际的思政教学理论课程中,学生作为唯一的受众群体,既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也是思政理论传播的起因,故此传播活动只有学生受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可观的效果。强化思政理论教学的美育渗透,便要求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立场,强化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理解,使单调的理解形式转化为多元化理解。针对艺术类高校的学生而言,应充分考虑到艺术因素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文化感受力,使学生全面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在思想理论课教学中以真善美为原则进行美育渗透
人类精神活动主要是由“知”、“情”、“意”三者结合产生的。其中“知”即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最终目的是对真的追求;而善德与美德作为人类的主要的感情表达方式,以“知”作为基础,目标是对情的追求。善德与美德的产生,起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情感选择,有效体现了人类自由意志选择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意”。由此观之,在思政理论教学中,应以客观的角度,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正如蔡元培所说:“所以吾人急应提倡美德,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拖于美,而将忧患忘却。于学校中可实现者,如音乐、图画、旅行、游戏、演剧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不好的消遣。”故此,在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应掌握真善美的规律,将其真正付之于实践教学中,以生动的形象诠释美的含义与真谛,进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针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来讲,若想渗透美育教学,教师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应用中将“善”进行完美诠释,并以“美”形式加以呈现,进而实现真善美的完美结合。马克思主义本身既是“真”的诠释,又是“善”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独有规律,并促进了人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在艺术类高校的思政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真善美之間的存在的关联,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以实践为原则进行美育渗透
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较为重要的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若想凸显美育渗透,则应该高度重视“实践论”教学。现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一定的脱钩现象,学生通常将这门课看作成理论知识学习,并未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理论实践学习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现象,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理论教学有效融合到实践当中,即是将精神与实践相融合。思政理论课教学不能仅仅圈定于课堂讲述教学中,教师应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建设,鼓励艺术类大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对形式美的认识有效呈现出来。由于美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结合,实践中的“真”与“善”同样会激发学生对美产生思考与表达的欲望,因此应将实践美元素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三、加强美育在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渗透
(一)提高师生对思政理论课美育渗透的高度关注
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的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地方在于,除了具备学科专业素质,还要具备科学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就使得一些思政课教师上课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而一味注重灌输理论知识。所以,增强高等院校对思政理论教育课美育教育功能的正视至关重要。而对于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应重点引导学生开始重视思政课的美育教育功能。
第一,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意识到美感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但是思政课教育的关键内容,更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极其重要的部分,所以说,增强美感教育功能意义重大。除此之外,思政教师还应认识到美感教育是思政教育在当今时代的主要课题,也是凸显其价值的必经之路。所以,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对思政课的美感教育重视起来。
第二,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的教师需要使自己的课堂活跃起来,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理论活起来,让其具有一定的魅力,使学生可以被吸引与感染。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努力,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理论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这样在教授知识时,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身,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尤其可以涉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可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好感。
第三,学生是否重视思政教育理论课的美感教育与学习环境以及教师的授课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而,教师在授课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优质的美感教育的教学环境,通过与学生交流,以及教师自身形象,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独特魅力。
(二)在思政理论课程的基本元素中渗透美育观念
首先,应合理利用高效思政理论教学中的美育教材,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从一个角度来说,应对思政理论课的美育教材保持高度的敏感,并教材中体现的美言美德等进行充分把握,合理运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应及时挖掘并拓展美育教材,丰富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具备审美吸引力,例如可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词、美术作品、两汉辞赋以及与美育相关的图片影音资料等,都可以拿来用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
其次,打造优质的美育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助推教学效果的提升,古代“孟母三迁”便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故此,高校若想强化美育功能在思政理论课中的渗透,则应该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环境,主要可以从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两个角度进行。首先,就硬件设备来讲,艺术类学生本身对美有一定的独特见解,高校便可“顺水推舟”,合理引入书法、影视作品、网络互动平台以及绘画等方式,丰富艺术类高校的思政教育理论课内容,进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就软件配置来说,艺术类高校应积极开展美育文化活动,以美育活动强化学生的美育教学,并在舒适的教学氛围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在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美育理念
其一,在思政教学设计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与高尚品格作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合理运用美育教学素材,充分发挥美育素材的有效作用;美育教学方法应与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紧密联系,并合理运用美育方法与思政方法等,进而实现美育教学手段的互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准备中应充分凸显美育教学的价值。
其次,在实际的思政教学中,应注重凸显教学实践的美育特性。从一个层面来说,应合理运用美育方法与文艺媒介。将艺术类高校的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的审美情感进行有效结合,并运用审美情感的舒适性、愉悦性、感染性等建立舒适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理论与精神的教育中感知美。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应灵活运用美的语言艺术,采用美的语言感染人心,加强课堂的感染力。
最后,在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评价中,应着重于以提升学生精神面貌与美育修养为主。艺术类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一旦难以改变学生精神萎靡、压抑低落的精神状态,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气质与生命活力,则得以说明这种美育教学是缺少实用价值的。因此,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因此,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思想的高度,更要合理把握美育尺度,积极引导学生向美而生,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四、结束语
一个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时代,必定是一个人人具备高素质的时代。美育教学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对培养人才素质、塑造人才品格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艺术类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高度重视美育的渗透,采用灵活生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等,向社会输送专业性较强的高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远.基于美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7.
[2]田雅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渗透问题研究[D].大理大学,2017.
[3]侯苗苗.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7.
[4]冯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5):280-281.
[5]索凤秀.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审美价值的实现途径[D].天津师范大学,2016.
[6]陈欢,田华.美育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借鉴意义和方法[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02):85-90.
[7]陈泽云,陈芹.关于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美育的调查问卷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105+107.
[8]孙继红.试论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1):69-71.
[9]付丽丽.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5):10-11.
[10]付桂军.美育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