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

2018-11-06 10:45赵思齐王新宇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

赵思齐 王新宇

摘 要:在需要层次理论视角下,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作出基于六个维度的深入分析,从而把握大学生志愿者的动机特征;研究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跨度和性别相关,参与过与未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在动机水平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为高校有关部门和组织提出建议,以促进有效激励措施的建立。

关键词:志愿服务动机;需要层次理论;大学生

随着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在高校深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志愿服务工作中,已然成为我国志愿者队伍中的主力军[1]。尽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整体进展理想,但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存在的发展空间仍值得关注。其中,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把脉尤为迫切。本研究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出发,依据对北京8所高校学生的问卷与访谈结果,分析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特征,以供有关组织和部门深入推进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需要层次理论下志愿服务动机的阐释

动机是行为的原因,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需要作为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个人的某种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就会推动个体去寻找能够满足其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行为的动机。由于动机与需要相互关联,我们按照个体需要层次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进行区分:采用由克拉里(Clary)等人将志愿者动机所划分的六个维度,即自我保护(Protective function)、职业生涯(Career function)、社会交往(Social function)、自我增强(Enhancement function)、学习理解(Understanding function)和价值表达(Values function),[2]分别对应着人需求的五个層次,即自我保护与职业生涯对应“安全需要”层次、社会交往对应“归属与爱的需要”层次、自我增强对应“自尊需要”层次、学习理解对应“认知需要”层次、价值表达对应“自我实现需要”层次。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选择了北京8所大学各个专业随机抽取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共回收有效问卷1,297份,并与8名不同高校的主要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或资深志愿者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

1.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在1,297名受访学生中,1,089人在大学期间参与过志愿服务工作,占总受访人数的83.96%;未参加过的学生占比不足两成,且人数随年级增长而显著减少,佐证当前大学生群体志愿服务参与度极高。

学校公益团体或社团组织等专职统筹学生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的高校组织及社团是多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70.16%)。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及社团在组织、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印证了推进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及社团发展的必要性。

2.志愿服务动机受不同动机维度的影响程度

受访大学生在六个维度的平均评分值在3.764至4.508之间,均分自高到低排序。可见,对高校学生而言,在志愿服务中接触并学习新事物、新方法以提升自身多方面能力,普遍被认为最重要;此外,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身内在价值认同的需求对大学生而言也颇具意义。将受访者自评价值表达等六个动机维度因素对其参与志愿服务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参与志愿服务时间跨度为分类依据,得到如下结果(见表1):

对稳定参与志愿服务时间为1年及以下、1年~2年、2年~3年和3年及以上的受访大学生在六个动机维度上呈现的态度分别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自我保护、职业生涯和社会交往三个维度的动机,随稳定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增长而整体减弱;学习理解和自我增强两个维度动机,随稳定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的增长呈现先加强后减弱的趋势;价值表达动机,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逐渐增强。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以上六个动机维度在需要层次划分中属于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关系;高层次需要的出现建立在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基础上,低层次的需要实现并达到高峰后,高层次的需要将会产生优势作用。[3]参加志愿服务时间较短的大学生,动机主要来源于低层次的个体需求,即自我保护与职业生涯等“安全需要”层次的体现;随着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增长,个体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自我保护和职业生涯两方面的动机作用就会相对降低,更高层次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和“自尊需要”成为志愿服务动机的主要来源;此后,“学习理解”和“价值表达”分别成为大学生坚持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机来源,即在需要层次上寻求“认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3.性别因素对动机的影响

对比男生、女生在六个动机维度上表现出的受影响程度差异,进行差异性检验分析,以探究性别因素对动机维度所呈现出的差异影响(见表2):

在“自我保护”维度上男生与女生呈现显著差异,男生相比于女生受到“自我保护”维度下产生的动机影响更大。而在其余五个动机维度上,男生、女生并未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说明,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只在“自我保护”这一个维度上有着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加认可志愿服务具有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减轻孤独感和愧疚感、缓解坏心情的作用。

整体来看,男生受低层次需要而产生的动机影响要强于女生受到的影响,女生受高层次需要而产生的动机影响要强于男生受到的影响。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男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更多处于低需要层次阶段,女生相比男生在“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上从志愿服务活动中已获得更强的满足感,女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来源于更高层次的个体需求。男生更希望通过志愿服务调节自身心理情绪与状态,助力自身未来职业发展,获得他人的认可;女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更倾向于满足自我需要,接触并学习新事物、新方法,并实现自身内在的价值认同。

4.有无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动机差异

通过对受访大学生在动机因素上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量表涉及的六个动机维度上,参加过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比未参加相关活动的大学生,在价值表达等六个维度上均表现出更明显的动机激励,对通过志愿服务实现一定的个体需求有更为强烈的愿望。这为高校有关部门和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在如何调动学生志愿服务积极性上提出了要求,即重视从认识上提高大学生群体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从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个体成长。

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一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最为重要的动机因素是学习理解,即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接触并学习新事物,从而提升自身能力与见识。二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也与其参与时间长短相关。随着参与志愿服务时间的增长,激励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动机发生转换,从满足低层次需要转换为满足高层次需要。三是男生、女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只在“自我保护”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更易受此动机影响。男生普遍更易受低层次需要而产生志愿服务动机,女生普遍更易受高层次需要而产生志愿服务动机。四是参与过与未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在价值表达、学习理解、社会交往、职业生涯、自我保护、自我增强六个动机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未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明显动机认同偏低。

2.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我们对高校今后发展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科学规划。政府、高校和学生组织应各司其职,建设志愿者组织网络体系。政府要当好舵手,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大方向,优化志愿服务人力、物力配置,形成全方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律保护体系。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组织体系、智力资源等优势,建立符合校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学生组织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点,广泛了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设计并开展符合大学生群体个体发展需要的志愿服务项目。

第二,完善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参与者多元动机。高校志愿组织及社团应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多元化设计,使志愿者通过参与相关活动能获得能力与见识的提升,自我价值认同的满足及其他符合个体发展需要的、有助于自身成长的动机激励。

第三,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意识与情感共鸣。志愿服务活动要将社会需要与志愿者个体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要强化志愿者的情感体验,深刻的情感体验可使志愿服务精神得到内化。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应尝试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意识与情感共鸣,从而充分调动起大学生较为强烈的学习理解与价值表达层面的动机和发展需求。

第四,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保障机制。高校志愿服务管理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保障机制。对动机源于自我保护等低层次需要的志愿者可加强外在激励,对其个体发展予以肯定和助力;对动机源于价值表达等高层次需要的志愿者可強化内在激励,使其产生内在认同感、获得感与满足感。

第五,开拓志愿服务新领域与新模式。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多元化的平台实现自我需要。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要在现有基础上丰富志愿服务活动涉及的领域,充实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高校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文化特征创新服务项目,打造活动品牌。此外,服务模式应更丰富灵活,以满足不同情况、需要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为社会奉献力量的愿望。

参考文献:

[1]胡凯,杨欣.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9-22.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327-328.

[3]Clary, E.G.,Synder, M., Ridge, R., Copeland, J., Stukas, A.A., Haugen, J., &Miene;, P. 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the motivations of volunteers; A functional approach[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74):1516-1530.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