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欣
摘 要:在“双一流”建设中,北京科技大学秉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以“探求真理、培育栋梁、造福社会、传承文明”为己任,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以内涵发展建设北科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提高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实现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北科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关于高等教育的新论述,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也是党和国家及人民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应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方位,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推进深化改革,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谋求新作为。
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定位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启动了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创新和教育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再次明确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做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这必将推动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确立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国家高等教育战略。与以往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战略相比,“双一流”建设更强调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统一,更强调综合发展与特色发展的统一。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中,高等教育必须彰显中国特色,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应对,更好地落实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是高校必须回答好的重大发展问题。
新时代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的历史使命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与形成与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过政治、法律、经济等手段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是分不开的。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国家宏观重点支持政策的稳步推进,使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将驱动一批基础条件好的高校迅速向一流研究型大学发展,若干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已经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冲击的实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近几年,相关数据显示:部分行业特色大学的一批学科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例如: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化学、物理4个领域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材料進入前1‰。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居全国高校第24位(7校并列),8个学科入选学科排名500强,入选学科数居全国高校第25位。这是我国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瞄准世界一流目标不断努力的结果,也表明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具备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坚实基础。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回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期待的必然选择,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应承担的时代责任和自身矢志不渝的追求。为此,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需要有宏观的审视和长远的战略谋划,周全部署,优化资源配置,注重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早日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目标。
坚持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2017年,北京科技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四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的五年,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同样也是北京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期。学校必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激励全校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学校的发展和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中国大地,努力建成一所大师群集、英才辈出、兼容并蓄、特色突出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在21世纪之初确立了到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近期(到2020年)目标:基本建成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成为国内一流的新型工业化教育科研中心,优势特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为建设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中期(到2030年)目标:力争跻身于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矿冶、材料领域成为世界范围有重要影响的教育科研中心,优势特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前列,更多学科进入一流行列。
远期(到2050年)目标:整体建设成为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矿冶、材料教育科研中心。
为实现以上目标,学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化、精品化、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以探求真理、培育栋梁、造福社会、传承文明为己任,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以内涵发展建设北科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提高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为保证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全面达成建设目标,需要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破解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更加开放和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要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高一流学科建设水平。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四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将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以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为核心。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在保持和巩固核心学科特色优势的同时,全面提高骨干工科和基础学科的水平,带动学校整体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拟建设的一流学科(群)涵盖了全链条的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服役与评价、循环利用,上游的冶金全流程,矿产资源开发与安全,以及以材料、冶金和矿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形成完整的学科链条。同时,辐射机械、能源与动力、环境、控制、计算机等主干工科以及物理、化学、人文等基础学科,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同时,学校将针对四个一流学科的建设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配套措施,保证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全面达成建设目标。这将为学校建设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矿冶、材料教育科研中心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是实施“北科学者”人才支持计划,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既需要一批引领学科发展、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以及潜心耕耘教坛、热爱学生的“教学名师”,还有默默无闻但给予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巨大支持的各类技术和保障人员。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特点的人事制度和运行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参与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校实施“北科学者”人才支持计划、高端人才及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支持一批高水平青年骨干教师。加快人才工作环境建设,设立高端人才特区,为高端人才的成长和汇聚提供条件和保障。构建教师队伍分类管理和流转体制。完善以教师基本工作量为基础,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工作评价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的薪酬体系,收入分配注重向高层次人才、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及青年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倾斜。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在部分单位试行“自主设岗、自主选聘、自主考核、自主定酬”的人事管理制度。
三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北科特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青年一代在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的使命担当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各学科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积极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冶金工程学科将着重建立跨学科的立体交叉式人才培养机制,增加与新经济、智能制造、绿色冶金相关的“冶金+”课程,增加面向产业的实践类课程,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冶金+”新工科人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学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确立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大材料”培养理念,将进一步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与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的融合交叉,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矿业工程学科将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建立“一带一路”国家冶金高校联盟、创办冶金国际班和国际矿业教育中心,构建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国际学生规模,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矿业精英人才。科学技术史学科将通过深入挖掘矿冶、材料相关学科的历史和文化,并通过开设“古代冶金与中华文明”“中国科学技术史”“世界科技文明史”“文化遗产概论”等人文素质课程,传承历史文化,引领文化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学术水平,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四是坚持优势特色,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学校将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为目标,围绕优势特色领域,构筑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
其中,冶金工程学科将坚持面向冶金工业需要,针对冶金全流程,促进冶金工程学科与能源、环境、信息、自动化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以“冶金+”为特点的冶金工程“新工科”学科体系,满足冶金工业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的需要和发展趋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关键高性能金属材料为重点,显著提升涵盖“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服役与评价、循环利用”全链条的材料研发能力,满足国家重大工程、航空航天和军工产品对高性能材料的重大需求。矿业工程学科以深部矿产资源开发与安全这一国家重大需求和研究前沿为牵引,融合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着力提高深部矿产资源的绿色开发与利用水平,加强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安全保障,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史学科将以冶金与材料史为核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与文化、工业史与工业遗产等方向的研究,积极为传承中华冶炼文明作出贡献。
五是坚定“国际化”办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坚持“外部拓展”与“内涵建设”并举,持续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争取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提升国际学术竞争力。积极参与并倡导大学联盟建设,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扩大学校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方位推动教、学、研的国际化建设,为建设一流学科提供支撑和保障。
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学校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和高水平团队。落实高端创新引智计划,建设符合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的“鼎新北科”院系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学校把来华留学教育置于“双一流”建设中,抓住“一带一路”机遇,依托优势学科,积极拓展招生渠道,构建更具吸引力的课程体系,提升国际学生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学校不断扩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比例,推进广覆盖、多元化的学生海(境)外经历拓展平台建设,深化多形式、特色化的学生国际化素质校内培养平台建设。引进高水平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和国际化教师团队,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及课程体系建设。
六是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支持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采取恰当的管理机制,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协同支持一流学科建设。学校统筹考虑校内外各种资源,依照“学科分类发展”的原则,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对一流学科建设进行精准支持,按照规划重点对人才培养、师資队伍建设、学科条件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支持。创新学科建设的组织模式,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推进重大项目和学科交叉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进一步推进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建设。
学校积极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着力解决优势学科转型升级、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组织协调等问题。学校将探索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组建学部等方式,整合校内资源,统领各学科建设单位,共同承担一流学科建设的任务,实现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学校将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学科建设动态监测和自评估制度,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优化学科结构、整合学科资源。根据评估和检查结果,施行学科建设动态调整,推动质量自律,激发各学科争创一流、办出特色的动力和活力。
党的十九大为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努力在领会精神、研究问题、推动工作上有新的收获、新的作为。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原校长)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