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霞 张瑞珏 李馨
摘要:
首先提出在内涵建设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办学效率的思考,同时对利用DEA法研究高等教育办学效率的文献进行了概述和分析。然后根据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以及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投入和产出的特点,根据指标的选取依据与原则,构建了基于DEA效率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
关键词:DEA数据包络分析;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5.003
新常态下,高职教育由外延数量扩张模式开始转向内涵质量提高模式。而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就是在资源投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既不大幅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保证获得较高的办学质量。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着教育资源短缺和教育投资相对不足的问题。在我国,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投入不足和教育需求不断扩大的矛盾尤其突出。
这就要求高校在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教育投资效率的问题。现有的高职院校评估制度中大多是针对办学质量的评估。实际上,办学质量只是一个考察教育结果的概念,不能代表办学效率的高低,不能体现出高校对于资源的利用情况。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数学模型增加对高职院校办学效率的评价,以期更全面的反映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程度和成效。
1基于效率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1.1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浪费矛盾并存
与国际比较,我国各级政府财政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水平偏低,对于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更是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本来就稀缺的教育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当配置和成本控制失效等问题令人堪忧。相关领域研究者曾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做过调查分析,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资源配置上,受制于单纯的行政指令性管理,没有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二是教育资源的整合上,没有发挥整体效益,使得许多教育流失在非正常性教育开支上。
目前,由于各高校之间和高校内部各学院之间独立,自成体系,使得学校的许多实训室、一些贵重的教学设备长期处于利用率不高的状态。这些贵重的教学设备的重复购置和闲置,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且学校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效益。高职院校无效的资源配置和不合理的教育成本投入,小则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
1.2基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外延式发展模式追求的是数量指标要素,主要想通过增加资源投入和改善相应的教育条件来获得发展。这种模式过于强调资源的投入,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内涵式发展不再强调外在规模的扩张,而是试图寻找一条内在提升的发展路径。基于效率的内涵式评价能够帮助学校更好的审视和掌握学校内部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利用情况,发现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内部变革使得高职院校内部各要素的效用实现最大化。这也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纲领性思想。
1.3现有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评估制度的局限性
目前关于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和大学排名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目前的量化指标,给予权重和评价得分,最终根据获得的绝对值来判断学校的整体水平。这样来看,那些规模大,投入高的学校必然会得分较高,相反,那些规模小投入低的学校得分就会很低。因而产生一种假象,大家没有看到规模小的学校在现有资源水平下所做的努力,这对于引导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极为不利。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评估制度并逐步形成评估工作的长效机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我们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我國高职院校发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政策重点,同时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又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起着引领性、方向性、规范性和前瞻性的作用。因此,基于目前的政策背景就不能继续沿用传统的高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补充相关的评价项目体现时代特征,尤其是对于办学效率的评价应该给予相应的重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推进,作为高校必然要重点关注质量与效益两个方面,并力求在有限投资的基础上实现质量与效益的最优化。质量和效率也成为内涵式发展的两个关键评价维度。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对于高职质量方面的研究相对丰富,研究成果比较突出,而对于效益方面的研究稍显不足。所以,基于目前有关办学效益的研究现状和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关键要素分析,论文重点从高职内涵式发展的效率视角构建评价指标。
2利用DEA模型评价高校办学效率的文献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1978年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thames和W.W.copper创立的。自该方法创立以来,被应用在很多领域的评价研究。20世纪90年代,数据包络分析开始应用于教育评价领域。
1978年DEA被用于完结项目的决策单元有效性测评,是运用DEA 进行效率评价较早的研究。1987 年,Ahn,Tea Sik 通过研究证明可以应用DEA 方法来评价非赢利机构的效率。之后,很多学者用来进行学校及相关部门的绩效研究。2002年Abel A Moreno and Raghu Tadepalli在文中提出了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来评估学术部门的效率,讨论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优势,并再次强调DEA在教育投入产出应用中的有用性。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国内教育评估领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刘亚荣、张兴,陈通、向建英,黄朝峰、沈永平,郭新立,田东平、苗玉凤,李丽等学者都做过高校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方面的研究和评价。
随着国内外高校对办学效率的关注,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评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在这些研究里面,关于模型本身的构建论文不做评述,简单的将相关文献当中的投入产出指标做了汇总,期望给本研究提供一些借鉴,见表1。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运用DEA 方法对高校进行评价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体系,也有了丰富的理论积累,对模型的应用也比较成熟。所以,本论文的研究切入点主要是基于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从效率的视角进行内涵发展评价,确定高职内涵式发展的投入产出指标,并对选择依据进行一定的阐述。
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指通过内部挖潜的方式促进发展,其发展动力来源于现有的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强调内涵式发展要重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效率的判断要通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来界定,高职教育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各投入与产出要素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学校在某一阶段的培养质量并不是取决于一种因素,可能是来自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具体哪些因素起决定作用,难以区分。因此,使用DEA方法能够有效避免这种区分对应关系,使评价工作更具可操作性。
以往的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研究,虽然也多次强调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性,但是并未从评价指标中体现出来。所以大多数指标还是站在综合水平评估的角度进行设置,认为所有用来推动和维系学校有效运转的要素都应该囊括在内,包含来自学校自身和社会的所有的办学资源。但是有些资源的投入,对于促进内涵建设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因此可以考虑剔除,尽量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内涵建设方面的投入。然后通过测评投入要素对产出要素的贡献程度来衡量内涵式发展的程度,为内涵式发展评估研究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视阈。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的是一般的高等院校,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的评价研究相对不足,而且侧重点并不突出。针对当前高校办学效益DEA评价主要偏重于方法应用和模型改进方面的现状,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内涵式的评价指标的构建进行了探讨,重点探讨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可操作的、能够体现评价目的的指标,以引导高职院校在推进内涵建设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办学效率的提升,使得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学校都能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能在自己所处的层次类型中建立优势地位。
3基于效率视角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构建基于效率视角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除了应考虑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外,还要遵循DEA方法对指标体系的特殊要求。
3.1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目的性
对于指标解释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说明,概念界定不清的会产生歧义的指标将难以得到准确数据,对于项目来说也难以获得科学有效的研究结果。同时,输入输出指标的选择要随时围绕研究课题的目的,即必须针对具体的评价目标选取相关的指标,舍弃与评价目的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指标。
3.2指标要有重要性和代表性
基于DEA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构建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会涉及到高职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指标越多越好,而是应该尽量利用现有相关资料,经过科学分析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
3.3可比性和可行性兼顾原则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纵向比较。这里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指标选择时,需要考虑参与评价的对象他们之间一些共性或共有的指标。另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还应兼顾整体的可操作性,即指标数量不宜过多,定量指标数据要容易获取,一些代表性强的定性指标和经验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进行量化处理。
3.4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理想选择。对于评价指标的筛选就是一个定性分析的过程,而对于具体指标的测量则需要利用数据统计来完成。可以说这两种方法缺一不可,因为一般来说,定性分析是作为定量判断的前提条件存在的,反过来,定量描述又是定性分析的基礎,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4基于效率视角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
通过对高职院校实际办学过程中的投入产出要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相关专家学者、用人单位、学院领导等各方意见以及内涵式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依照上述构建原则,以相关教育部门统计资料中的分类作为参照,构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DEA评价指标体系。这里主要是针对的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效率问题,所以在选取具体的指标时就要具体考虑高职院校的特色和内涵式发展的双重要求,尽量从指标的选取上就能明显体现出内涵式发展的指向性。
4.1内涵式发展评价投入指标
4.1.1人力投入
教师是内涵建设中最值得关注的人力投入要素,教师也是形成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师资力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学校未来的持续发展能力。一所高校的发展不能依赖装修豪华的大楼,而是应该依赖博学多识的大师,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更要强调实践技能,师资力量的投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而学生质量又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学校的社会声誉关系到一所学校能够可持续的发展。所以,根据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构成和特征,我们选取“专任教师数量”、“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师生比”来反映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投入。
4.1.2财力投入
财力投入主要是指学校每年经常性的支出,如教育经费总支出。高校教育投资资金的使用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参照之前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以及考虑到数据收集的可操作性,可以用学校“当年的事业性支出”作为财力投入的指标。
4.1.3物力方面的投入
高校物力资源投入主要是指学校的固定资产和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和易耗品。为了凸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和高职院校的特点,将固定资产中的实训仪器设备作为独立的投入指标有利于问题的深入分析。教育投入中的学校面积、校舍规模等,这方面内容并未给予考虑,主要是弱化对外延式发展的追求。
内涵式发展意味着对更高的管理效率的追求,而高等院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能够帮助高校最大程度的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而这些恰恰是内涵式发展追求的目标。这里考虑增加“信息化建设”指标, 这一指标的纳入也是为了引导学校推进信息化进程。
4.2内涵式发展评价产出指标
对于教育产出,大多数研究主张从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即: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四个方面来进行梳理。相对于其他指标,科研产出指标更容易获取数据,但是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在于其目的并不是培养科技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且因为职称评定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导向,跟本科院校以及研究型大学相比,科研产出显然不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产出。另外,在运用DEA 模型进行分析时,选择的指标个数增加会影响到决策单元的有效性的准确性,使得决策单元之间的差异变小,增加分析的难度和准确度,很多文献当中都有对投入产出指标数量的限制。所以,经过反复斟酌与考量,本研究决定不采用科研产出指标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评价指标。
4.2.1人才培养成果
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以后,办学目标必然要回归到高职办学的核心职能上,即:为社会培养的具有各类知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质量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教育产出的两个基本指标,它反映了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的贡献程度。
在对高职教育内涵式评价中,还应当把学生对学校提供教育的满意程度作为产出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能够最大程度的反映学校在内涵建设的倾向性,学生满意度包括对学校提供知识传授、课外实训、教学设施、学校管理服务等的满意度。
除了对学生质量和学生满意度的评价,企业的参与,也是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没有行业、企业的主体性参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难以体现,也反映不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更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所以,在人才培养成果的评估要从“学生质量”和“学生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整体满意度三个方面予以衡量和评估。
4.2.2文化传承产出
内涵建设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中一种内在、自发的需求,当前高职院校已从以规模扩大和数量增长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过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职院校开展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动力。国家倡导的文化育人,实际上就是通过文化的浸润、教化,培育出人格更健全,更有担当的高职专门人才。
所以在指標选取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评定更能体现出文化育人的成果。另外,学校是否形成了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4.2.3社会服务产出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不同于普通高校,要更多的考虑如何满足当地的实际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是提供职业培训、进行技术推广、提供社区服务等。
从表象来看,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表现在优质生源和办学质量的竞争,但究其实质,实际上,学校间的竞争表现在为社会提供优质化服务的能力和满足社会需求的水平。目前,生源数量逐年下降以及各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日趋同质化,学校之间的竞争也会日趋加剧。
以往的研究中,因为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各自的差异性,目前没有统一的针对社会服务的评价标准,所以对于社会服务的衡量存在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依然要保留该指标,以此引导和推进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视和开发,在进行数据统计的时候,可以将“重点或特色社会服务项目的收入”作为社会服务产出的二级指标。
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2。
5结束语
现有的研究只是初步探讨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后续研究会通过对模型的构建和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高职教育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的一些问题,以期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并不是唯一的,只是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具体指标的选择和指标的分类细化程度由评价研究的侧重点、决策单元自身的特点等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倩.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高等教育效率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153156.
[2]曹叔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素分析与内在逻辑[J].职教论坛,2013,(10):3942.
[3]张洪春,温中梅.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结构与规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59.
[4]张宏.提升区域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研究——基于DEA方法和TOBIT模型分析[J].教育评论,2015,(10):8083.
[5]鲁武霞,马建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四个能力”[J].职教论坛,2012,(10):2629.
[6]高等教育办学效益与成本控制——基于1996-2008年的DEA实证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18.
[7]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1214.
[8]左文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DEA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1820
[9]张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