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工作本土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契合

2018-11-06 05:50孙宛莹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

孙宛莹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成功的经验,旨在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探究社会工作本土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者共同的契合点,从而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为发展出适合我国本土实际的社会工作提供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工作本土化

一、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必要性与机遇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指出:“本土化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本土化工作是一种变化和过程。”[1]西方社会工作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进入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至今已有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时间。作为一门学科,北京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才标志着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正式引入我国。从可比的方面看,显然我们比西方落后。一方面,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起步晚,缺乏系统的知识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指导。而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我国的本土实际不符,我们不能一味的实行“拿来主义”,必须要结合中国的本土实际,才能真正的为我国所用。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急需一种温和有效的方式来调节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促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我国在政策层面加快了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在最近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种来自中央党政部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方式来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两次重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首个理论成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局面。[2]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无不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结果,它的产生实现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3]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寻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4]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实践和时代相结合而产生的,它不仅延续了之前的优秀思想,还进行了突破和创新,这无疑加快了中国迈向现代化转变的步伐,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之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的建设发展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不断探索,并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优秀理论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近八十年间,硕果累累,其理论深受百姓喜闻乐见,这背后的原因莫过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任何发展都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片沃土,在这片沃土之上根生出了众多的枝干,没有沃土的枝干无法尽情生长,而马克思主义就是让枝干更加繁盛的灵魂养分,让其茁长成长。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契合

1.社会理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是中國传统文化中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指引着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探索。儒家代表孔子认为理想社会各处都应是一片和睦相处的景象,人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每个人都能获得社会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个人都能有所作为,不存在邪恶力量,整个社会处在最美好的状态下,这就是“大同”。辛亥革命领导者孙中山将“天下为公”作为大同社会的主要思想,并指出“共产主义即大同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属于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它要求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要丰富,让人人能够无约束充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要求人们要乐于帮助他人,走集体主义,生活在集体之中,凡事以大局为主,着重整体,反对极端个人主义。社会工作追求社会公正的专业价值观,认为只有处于一个相对公正的社会大环境中,每个人才能平等的追求个人的生活与价值,才能共同创建一个和谐安康的社会,这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是相契合的。

2. “和”思想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都表现出一种“和”思想。比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老子指出人应以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否定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而孔子则通过阐述“知天命”来促进人与天的协调。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他们提倡应宽容和气地对待这个世界,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求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友爱。

马克思主义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构建之中提出世间万物应和谐相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要处理好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包括“尊重”、“案主自觉”等方面,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中强调“无条件接纳服务对象”这一原则,要求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和谐、信任、开放的关系,用一种“非批判”的态度去对待案主,对服务对象进行无条件的接纳,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工作在对待人与其他各方面的关系中都倡导和谐相处。

3.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儒家学说中有着丰富体现,孔子的“仁学”中主张以民为重,要爱护民众并以爱来教化他们,统治者要用德来统治人民,要想着为人民带来好处并且敬畏人民。孟子则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更是用“君舟民水”的说法生动的阐述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在民本思想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工作都重视“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将民本思想作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并践行到底, 肯定了个体的重要性。社会工作在具体实践中更是强调“个别化”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解决案主的个人问题时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用统一的无差别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都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来到中国并和中国文化水乳交融,产生了适合中国本土实际的新的文化。所以在对待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把握平衡点,使它们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长久的,才能发展出适合本土实际,为我们国家所用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陈钟林、黄晓燕 . 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第61页.

[2]刘鹏飞,王晓伟.略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4):13-15.

[3]魏知信.毛泽东思想文化渊源刍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4-8.

[4]周建标.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3-38.

[5]范慧玲,周自明.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02):102-103.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