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2018-11-06 10:46胡稳治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思考题课前预习例题

胡稳治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是数学教學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引导学生研读教材。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在课堂上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读教材。这种安排,虽然是在课堂上研读教材,但仍可看作是一种“课前预习”;由于是在课堂上进行研读,故与通常所说的“课前预习”又有所不同。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学生首先了解基本概念,对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进行初步学习,关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在教材中标出关键字词,对定理、公式进行推导;然后冷静地进行自主建构,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静心思考,重点突破。

第二,要设置有价值的思考题。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设置数量适中、难易适度的思考题,以促使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这样的问题,首先可从教材中已有的问题中选取,也可由教师从教材的每一章节之后的“练习”中选取,或者由教师根据具体学习内容自行设定。在设计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基础性、层次性和启发性,尽可能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美中不足的是,有的教材中的一些思考题,在提出问题之后,紧接着就给出了明确回答。这种内容呈现方式,会助长学生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气,不利于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解决这些思考题的过程进行“监控”,促使其深入而又独立地思考。

第三,还要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学习教材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不必急于讲解例题,可以针对教材上的例题及练习题,让学生在不看解答过程的情况下自行思考解决。学生在努力思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刚刚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提取、加工、迁移、应用,从而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由此,我们还可以提出一种更为大胆的设想:教师不必在布置作业之前,系统全面地讲解例题,归纳总结所谓的“题型”,而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所布置的作业题,从而使做作业的过程也成为探究的过程。在此情况下,只需教师在批改作业之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再进行归类评析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措施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也是让学生“动”起来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的前提,是学生进行了独立而又充分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讨论仅是“动”起来的一种手段,而非“动”起来的本质,不应把课堂讨论的开展情况作为评判学生参与程度的标准。

总而言之,让学生“动”起来的核心是在思维层面上动起来,学生课堂参与的核心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只有给学生提供“动”的时间,提供“动”的机会,营造“动”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实现课堂学习的真正参与。

(责 编 欣 航)

猜你喜欢
思考题课前预习例题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做好课前预习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六个连续的数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
减法变成加法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