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明
自2013年10月国家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来,各省(区、市)以及相关高校相继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基于集中面授的定期培训、基于“网络+面授”的培训等几种模式。“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协同研修的培训模式”,是以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把在职教师和师范生作为一个教师整体,作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共同体进行的培训。该模式践行了教师教育理念,符合教师教育理论要求。其基本流程分为组建共同体、网络研修、研修效果的评价等几个阶段。
一、组建共同体
该模式重视区域培训,重视发挥区域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区域师范院校的作用。以特定区域(省或者市)为基本单位,由师范院校的准教师、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等,通过行政命令或者自主自愿的方式组成学习共同体。
基于这种模式组建的共同体兼具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特点。准教师和中小学在职教师是此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成员,具有共同的地缘性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提升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力的同一目的性。相同的地缘性和学习目的奠定了开展协作交流、组成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同时,在职教师和师范生具有不同学习经历和学习需求,体现出此学习共同体的异质性特征。异质性的特征使得共同体的成员间具有不同的行为倾向和行为特点。中小学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这种表现还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的互动交流和协作。当然,最初组建的共同体可能是一种松散型的共同体。随着课程的进行,最终会形成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为特定对象,以準教师和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为流动成员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可分为专家(大学教师)、技术派(师范生,当然也包括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经验派(中小学教师)等。
二、网络研修
《现代教育技术》是大学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常设课程,每个学期均开设。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研修过程可以分为注册、研修等阶段。
1.注册
师范生根据本校教学计划的安排,登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平台,申请注册,进行登记。在职教师根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或者自主自愿的原则,在高等学校学期开学前,登录当地高师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平台,并进行注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主讲教师负责申请人资格的审核,根据相关要求确定申请人是否具有课程学习以及网络研修的资格。
2.研修
高校的课程主讲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平台,通过在线或者面授的方式,介绍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要求以及评价规则等,并结合该网络课程以及高校的教学计划,针对准教师开展面对面或者非面对面的系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所讲内容设计网络研修主题,组织学习共同体成员参与网络研修。《学科教学论》教师也可结合具体的学科特点以及内容,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设计和组织一定量的网络研修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研修。师范生和在职教师通过浏览网络课程资源、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参与网络研修等方式,达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研修是重要的学习形式。一般而言,研修的主要方式可分为自主学习、集中研修和随机研修等几种方式。
三、培训效果的评价
学期结束,教师采用综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成绩作为学习者的课程学习成绩。过程性评价以学习者网络研修的次数、发帖数量、跟帖数量、提交作业的数量和质量等作为学习者成绩的评价依据。终结性评价以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对于师范生而言,高校期末组织的考试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对于在职教师而言,可以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