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美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安徽 合肥 230001)
为术后的患者留置导尿管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但此方法可影响患者膀胱的功能,易导致其发生尿路感染[1]。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在排尿时存在膀胱疼痛的症状,若其病情严重可发生肾盂肾炎、菌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有资料显示,对留置导尿管的术后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的效果很好,可降低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了进一步探讨对留置导尿管的术后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在降低其尿路感染发生率方面的效果,笔者对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留置导尿管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留置导尿管的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120例患者进行尿检的结果均呈阴性。将这些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37例,女23例;其年龄为52~91岁,平均年龄为(71.3±3.5)岁。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35例,女25例;其年龄为51~90岁,平均年龄为(70.8±3.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为:1)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用药护理。2)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保持其病房的温度和湿度适宜。3)协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4)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其正确进食。对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集束化护理。进行集束化护理的方法为:1)护理人员通过查阅有关导尿管护理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的护理经验及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2)在对患者进行诱导排尿无效的情况下可为其留置导尿管,避免为不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留置导尿管。在为患者留置导尿管时应认真评估其身体状况,为其选择合适种类及型号的导尿管。为患者留置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其皮肤及黏膜的损伤。3)为患者采用密闭式防逆流引流袋,并将引流袋妥善固定。定期为患者更换引流袋,为其更换引流袋时要严格消毒导尿管与引流袋接口处的管壁。为患者妥善固定导尿管,使导尿管低于膀胱水平,以避免其发生尿液逆流。4)为患者留取尿标本时,用碘伏消毒其导尿管的分叉位置,然后使用5 ml的注射器抽取尿液。每次为患者的集尿袋放尿后须使用浓度为0.5%的碘伏液消毒集尿袋的放尿口,再将集尿袋拧紧[2]。5)嘱患者在每次排便后使用温水清洗会阴并擦拭尿道口,以防止其发生尿路感染。6)定期检查患者导尿管的情况,避免其导尿管出现弯曲及脱落。每天观察患者导尿管中尿液的颜色及性质,以降低其发生感染的风险。7)为患者定期倾倒储尿袋中的尿液,避免其发生尿液回流的情况,从而降低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观察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时间、膀胱刺激征消失的时间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及膀胱刺激征消失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导尿管留置的时间及膀胱刺激征消失时间的比较(d,±s )
表1 两组患者导尿管留置的时间及膀胱刺激征消失时间的比较(d,±s )
组别 例数 留置导尿管的时间 膀胱刺激征消失的时间观察组 60 10.36±1.67 3.26±1.07对照组 60 16.38±2.27 5.56±1.43 t值 13.844 8.346 P值 0.000 0.000
接受护理后,在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3.33%。在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集束化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该护理方法是指护理人员结合自身经验、相关资料及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按照护理方案的内容对患者实施护理,以促进其康复。临床上为术后不能正常排尿的患者常留置导尿管。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若接受不当的护理可发生尿路感染,导致其发生尿道疼痛等症状,进而导致其出现失眠、焦虑等不良情绪[3]。对留置导尿管的术后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可保证护理人员在无菌条件下对其进行护理操作,有效地降低其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对患者用该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时,要嘱其保持会阴及尿道口的清洁,以有效地改善其膀胱刺激征,防止其发生尿路感染[4]。本次的研究结果证实,对留置导尿管的术后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显著,可降低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