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苏志强,洪晓东,张帅,林纪阳,林亚贤
白内障是临床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因素比较复杂,中毒、免疫和代谢异常、老化以及创伤、局部营养障碍等均可能导致本病,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晶状体代谢处于紊乱状态,晶状体蛋白质随之出现混浊,光线不能在患者视网膜上投射,最终导致视物模糊现象[1]。白内障是中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的疾病类型,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临床对白内障提出了诸多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治疗依然是首选。超声乳化吸出术虽然是临床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效果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但操作难度较大,用到的设备也比较昂贵,不易在基层医院推广[2]。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20例作为观察对象,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7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2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4.8±1.7)岁;其中左眼23例,右眼27例;核硬度分级:Ⅰ级13例,Ⅱ级14例,Ⅲ级9例,Ⅳ级11例,Ⅴ级3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16例,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7例;研究组570例中男320例,女250例,患者年龄55~77岁,平均年龄(65.4±1.6)岁;其中左眼250例,右眼320例;核硬度分级:Ⅰ级120例,Ⅱ级190例,Ⅲ级100例,Ⅳ级120例,Ⅴ级40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180例,高血压病170例,糖尿病80例,冠心病14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白内障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并经相关辅助检查和体格检查确诊;②不存在性质严重的基础性疾病,不属于手术禁忌证;③患者知晓研究目的,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性眼底疾病、眼部感染性疾病;②确诊为晶状体脱位、眼球震颤、严重弱视;③属于手术禁忌证或暂时不适合手术操作;④存在精神疾病或肝肾功能严重异常。
1.3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均进行了眼压、角膜曲率以及双眼AB超等眼科基础性检查,术前2小时予以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1021793,药品规格:化学药品,5 ml)的方式实现散瞳,采用浓度为2%的奥布卡因(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587,药品规格:化学药品,0.5 ml)2 ml实施表表面麻醉处理。
研究组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采用抗生素滴眼散瞳后对结膜囊进行冲洗,通过盐酸奥布卡因实施表面麻醉,采用美国眼力健小白星超乳机,作透明角膜缘2.8 mm切口,进行环形撕囊,在囊袋内插入负压、能量均已预先设定好的超声乳化头,对晶状体进行超声乳化,抽吸完晶体皮质后,将人工晶体植入,将粘弹剂吸除后以水密封角膜切口。对照组接受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分别在角巩膜缘后2 mm处、12点位按照反眉状切开的方式将1/2巩膜厚度切开,实施组织分离处理,完全分离晶体核心后,向前房内旋转,将巩膜隧道切口扩大,促使核由前房脱出,对角膜内皮与后囊膜做好保护措施,采用椭圆形注水匙自前房将核脱出,并将核劈成2~3块的样子,待残留皮质被吸出后,将粘弹剂注入前房,并在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对位置进行调整后结膜瓣烧灼黏合,对切口水密状态进行检查,将球结膜对合后进行缝合,并将地塞米松与万古霉素注射至球结膜下。
1.4 观察指标 ①视力恢复情况:分别在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时对患者视力>0.5的情况进行随访;②角膜散光值:在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时观察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值变化;③并发症:观察和统计两组随访期间前房虹膜反应、后囊破裂、角膜水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视力恢复情况进行比较 对照组术后1 d视力>0.5的患者显著低于研究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力>0.5的患者与研究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对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视力恢复情况进行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visual acuity recovery between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s[n(%)]
2.2 对两组术前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值变化进行比较 术前两组角膜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对两组术前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值变化进行比较(x±s)Table 2 Compares the changes of mean corneal astigmatism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in both groups(x±s)
2.3 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0%,其与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进行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both groups[n(%)]
白内障是老年患者十分常见的疾病类型,随着年龄的逐年增长,人体角膜内皮数量处于明显减少的状态,再加上密度明显降低,一旦发生内皮细胞损伤现象,将无法再生,最终引起白内障,影响患者视力健康和生活质量[4]。
近年来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发展与应用,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症状,达到了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改善视力的目标,但其会对患者眼表结构造成破坏,使泪膜功能无法保持稳定,随之导致各种不适感出现,对患者术后生理功能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除此之外,非超声乳化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的治疗方法可使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出现程度各异的损伤现象,严重者还会造成患者角膜内皮失代偿[5]。
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与革新,超声乳化手术在临床白内障治疗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主要优势体现在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视力恢复快等方面。相关研究证实[6],超声乳化手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相当,二者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和生活质量。由本组实验结果可知,研究组术后1天视力改善情况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改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不同时段角膜散光值比较上,对照组与研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提示实施超声乳化的临床疗效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本组通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发现对照组与研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超声乳化手术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由于超声乳化术的手术设备比较昂贵,导致其手术治疗成本比较高,临床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手术方法进行合理选择[7]。针对过熟期白内障和硬核性白内障患者,可优先选择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因为术后并发症会无可避免的出现,在开展手术治疗时,要求主治医生必须熟练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操作要求,尽可能减少动作重复,以免损伤角膜和虹膜,达到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目的[8-9]。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治疗效果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且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