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张琼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升高趋势。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主张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实现缺血心肌血流灌注[1]。然后部分患者心肌梗死症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不完全一致,给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影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心电图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心肌梗死进行早期诊断,但仅通过CK-MB、cTnI、心电图和患者临床表现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法准确评估[2-3]。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新型的急性心肌损伤标记物,可以反映心肌损伤情况[4]。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反映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两者可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评估价值[5]。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s-CR、ANP水平改变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估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作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5],并经冠状动脉动脉造影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参照肝肾功能异常患者;②存在炎症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患者;③发病时间超过12 h,血流动力学不稳或存在心力衰竭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7.43±6.09)岁;双支病变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8.12±7.13)岁;多支病变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7.24±5.88)岁。轻度狭窄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46~78岁,平均(57.38±5.72)岁;中度狭窄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56.24±5.92)岁;重度狭窄组29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6.81±5.81)岁。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人40名作为对照组,男23名,女17名,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8.31±7.22)岁。各组受试对象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
1.2 分组标准[6-7]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动脉造影检查,①病变支数分组。单支病变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累及1支动脉;双支病变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累及2支动脉;多支病变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累及3支及以上动脉。②狭窄程度分组。轻度狭窄组:冠状动脉狭窄最大直径达到50%~70%;中度狭窄组:冠状动脉狭窄最大直径达到71%~89%;重度狭窄组冠状动脉狭窄最大直径达到90%以上。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于发病12 h内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对照组受试者于体检当日采集空腹外周血5 ml,静置5 min后5 000 r/min离心10分钟分离血清,应用日立5 100 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CK-MB、cTnI水平,应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hs-CRP水平及HFABP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美联生物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比较 研究组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比较(x±s)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levels of H-FABP,hs-CRP,CK-MB and cTnI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healthy persons(x±s)
2.2 不同病变支数患者和健康人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比较 随病变支数的增加患者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呈升高趋势,不同病变支数患者和健康人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和健康人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比较 随病变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呈升高趋势,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和健康人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当前,国内急性心肌梗死病发率较高,患者死亡率较高。有报道显示:目前,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约为45~55/万,并呈逐年升高的趋势[8]。目前认为,早期诊断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实现缺血心肌血流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国外有研究显示,每延迟1 h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会增加2.1%[9]。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早期诊断及对血管病变程度进行早期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血清学标志物有助于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H-FABP是一种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脂肪酸结合蛋白,生理情况下在人体血浆占比0.01%,分泌规律不受进餐、昼夜影响,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时,H-FABP能够迅速的释放到血液中,其水平可以反映心肌损伤情况[10]。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可作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的标记物质[11]。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血管和缺血心肌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血清CRP升高。
表2 不同病变支数患者和健康人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比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H-FABP,hs-CRP,CK-MB and cTnI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pathological branches and healthy persons(x±s)
表3 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和健康人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比较(x±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levels of H-FABP,hs-CRP,CK-MB and cTnI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stenosis and healthy subjects(x±s)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和健康人的对照发现,研究组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异常升高。其中CK-MB、cTnI是临床上常用的心肌损伤标记物。本研究结果提示,血清H-FABP、hs-CRP也可以反映心肌损伤情况,具备评价心肌损伤情况的的条件。从不同病变情况的急性心肌梗死血清学指标比较来看,随病变支数的增加患者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呈升高趋势,不同病变支数患者和健康人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病变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呈升高趋势,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和健康人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有效指标。
但与CK-MB、cTnI相比,血清H-FABP、hs-CRP也具备一定优势。首先,H-FABP是一种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脂肪酸结合蛋白,CK-MB存在与心肌、骨骼肌中,与CK-MB相比,H-FABP特异性更强[12]。而cTnI大部分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细丝上,但心肌损伤后3~4 h后升高,11~24 h达到高峰[13]。而H-FABP在心肌损伤后1 h就可以在血清中检测到,6 h可达高峰,因此更适合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14]。而hs-CRP是反映炎症程度的敏感指标,结合血清H-FABP可以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早期评价,从而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FABP、hs-CRP异常升高,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血清H-FABP、hs-CRP不同,其水平有助于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