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国俊,黄志军,刘世中,严华,刘陈莎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幻觉、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性心理问题,患者多缺乏自知力,无主动求治意愿。并常伴有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常有遗传因素作基础,由精神刺激引发。由于本院长期住院的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久治不愈,社会功能几乎衰退,且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除此之外,大部分家庭因经济困难无法长期住院治疗,在家里并不能得到医生以及护士的指导,导致患者病情更加得不到缓解和康复。因此,本院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农疗来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恢复其社会功能,特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进行治疗的7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进行研究,并对研究数据做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治疗的7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使用入院号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经过诊断,所有患者病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患者的家属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同时患者家属积极地配合治疗。本次研究中,本院已经排除了正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患者;癫痫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肾脏器官疾病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37~60岁,平均年龄(48.51±3.18)岁;平均患病时间为(19.76±8.09)年;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41~58岁,平均年龄(49.52±3.09)岁;平均患病时间为(20.55±9.12)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都进行了常规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治疗,对照组患者具体有:常规药物治疗,比如奥氮平片治疗。观察组的农疗内容如下。
1.2.1 农疗准备 本院利用现有空余的约20亩土地进行整理,作为农疗区。同时,本院还聘请了5位专业的技师,各自负责栽花、种果树、种蔬菜等,专业技师每周进行两次的现场示范培训以及农业知识宣传[1]。
1.2.2 农疗方法 所谓农疗指的就是以农业作业为基础,使用其他的一些辅助治疗手段进行的治疗方法,从而促进患者康复。主要的农业作业内容有果树栽培、花卉种植、蔬菜种植、农作物种植等,同时,还在农疗的产地设有健身器材、休闲区等,为患者提供休闲和健身。农疗区的医护人员负责组织活动,农疗区技师负责为患者的示范操作和指导患者操作[2]。
1.2.3 农疗时间 患者进行农疗的时间需要控制在每天一个小时左右,农疗时长为8个月。在进行农疗之前,农疗区的医护人员首先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能力以及身体状况,在进行具体的农疗活动时,也需要全面评估和记录患者的能力以及身体状况,以便于农疗结束后统计分析具体的数据[3]。患者的农疗强度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以患者轻微出汗且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为宜,避免患者的因劳累过度而对农疗产生抵触,不愿意再次进行农疗活动,影响后续的研究活动。
1.2.4 农疗内容 首先,农疗区的技师先要为患者示范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各农作物的种植方法,比如如何栽培花卉、果树,种植蔬菜等。技师需要遵从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比如患者先学习浇水、除虫、除草,继而学习栽种、施肥以及各种工具的使用,最后学习修剪果树、培土等技能[4]。在农疗活动中,医护人员需要引导患者互相合作以及互相鼓励,当患者有所进步时,医护人员可以采取正强化法,及时的给予患者相应的奖励,激发患者的兴趣,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激励患者不断进步。在农作物有所收获时,医护人员可以引导患者共同分享,同时也可以将劳动成果送给其他患者食用,让患者享受自然环境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提高患者的成就感,从而使得其心情变得愉悦[5]。
1.3 观察指标 经过治疗后,分析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的治疗效果、精神症状、病情康复情况以及社会功能。治疗效果有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的精神症状明显好转,病情康复情况以及社会功能恢复的都比较明显;有效:患者的精神症状有所好转,病情康复情况以及社会功能都有所恢复,但是好转以及恢复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无效:患者所有症状均未发生变化。精神症状参考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来评分分析,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症状越严重;病情康复情况以患者农疗前后的生活能力、工疗情况、社交能力、关心和兴趣以及讲究卫生能力来分析;社会功能参考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来对治疗前、治疗后一年以及治疗后两年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97.14%)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80.00%)的治疗总有效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精神症状比较 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的精神症状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病情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病情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社会功能比较 对照组的社会功能比观察组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慢性精神分裂症至今还缺乏明确定义,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考虑。临床认为凡病期达两年以上,以思想内容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行为退缩等阴性症状为主,出现精神衰退或后遗状态的病例,可认定为慢性精神分裂症[6]。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日益减少,而精神衰退现象变得愈来愈明显。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患者与现实脱离退缩,出现怪异行为,如收集废物、自言自语、丧失个人卫生习惯,常蓬头垢面;情感淡漠或不协调,说话离题、含糊,或赘述,或词汇短缺,言谈无内容,基本生活不能自理,一般需要长期监护。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医生需要严格的掌握诊断标准,患者必须要符合慢性的临床标志才能确诊,因为“慢性”二字会给医生以及家属、患者带来消极的情绪,导致患者失去治疗的信心[7]。
表2 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比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mental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x±s)
表3 两组患者病情康复情况比较(x±s)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x±s)
表4 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比较(x±s)Table 4 Comparison of social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x±s)
通过研究发现,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农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效果、精神症状、病情康复情况以及社会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为:根据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除去使用药物治疗和控制患者病情之外,更需要注重患者的情绪[8]。由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在院长期治疗,且治疗效果并不能完全保证,因此患者病情很容易再次发展,甚至发生抑郁,对疾病产生病耻感,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农疗,能够让患者有效的接受药物、社会以及心理的全面治疗,从而可以有效地改进患者的认知功能,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行为以及个性,提高其生活质量[9]。长期以来,精神科医护人员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做出了各种研究,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Ye Xiuping的研究中发现农疗能够减轻患者的孤独感,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10]。
与药物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手段相比,农疗使得患者走出了封闭的环境,能够在大自然中感受快乐,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的恢复[11]。农疗的优点主要有:①农疗给予了患者家的感觉,利于患者间的合作交流,增加了亲密感,促进了患者的恢复。②通过农疗活动,提高了患者的竞争感觉,避免了患者意志减退。③劳动成果能够为患者带来希望,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12]。
综上所述,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以常规治疗为基础上,实施农疗,对患者的精神症状、康复情况等都有一定的帮助,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