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晓敏 韩盼盼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统称《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物流系统优化理论与运营管理方法等为核心知识体系。同时,在“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中明确指出《供应链管理》为专业核心课程。这从国家标准层面正式确立了《供应链管理》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地位。但另一方面,目前在应用型本科有关《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阶段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并没有效凸显《供应链管理》在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此外,原有32或64课时的课堂“授课”模式也缺乏体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目前,《供应链管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该课程大多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相应的实验课也以演示性、验证性为主,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普遍不高。具体的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是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对课程整体教学质量起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教材数量并不少,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仍然十分明显。大部分的教材仍以概念性、理论性的知识点为主,且章节间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相对较弱。部分教材即使实现了知识点的“模块化”,也主要侧重于供应链管理的部分具体环节进行概括介绍,知识点缺少层次性。而随着高校改革的持续深化,针对高校教育的专业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专业教材建设滞后于教学和专业改革的问题愈发明显。
其次,不少高校对于专业课程教材选用方面的管理不够严谨,由任课教师决定教材的选用,教研室、院系以及学校的审核流于形式。《供应链管理》课程本身涉及物流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但目前《供应链管理》缺少一体化设计的教材,且很多教材的内容与物流管理专业其他课程内容存在较多的重叠。因此,也导致部分教师在选用《供应链管理》教材时偏好驾轻就熟,选择方便备课、讲解的教材,对选用的教材缺少科学论证与评估。而一旦选定教材,在授课过程中单一使用“指定”教材,缺少辅助性的参考教材或其他专著。
现有《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仍以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都较好地履行了给学生们传授专业知识的职责。只是在这个“传道授业”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得好”而非学生“学得好”为标准。教师的教学工具除了指定教材,就是教学课件,课堂上主要是教师围绕教材、课件进行讲解,学生负责记笔记。虽然这解决了有关《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的传递问题,但是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Bernon和Mean(2013)指出,本科生缺乏工作经验,故针对本科生《供应链管理》教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包含更多的技术内容,而现状与之明显南辕北辙。此外,目前这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一般而言,为了规范教学管理,全日制本科高校对于学科的考核方法均有较为严格的规定。《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考核主要通过规范但又较为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展开。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其他如课程小论文、小组研究策划案等检测,但其作为平时成绩,对课程考核结果的影响受学校有关规定所限,影响也相对较为有限。在这样的考核形式下,一大部分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在期末考试前,教师会圈定一定范围的复习重点。而这种默契也导致一大部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测评的重视度与参与度均较弱,养成“临时抱佛脚”式的集中性、突击性学习的不良习惯。这样的《供应链管理》课程考核形式不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供应链管理》学科交叉性以及实践性要求均比较高,仅通过单一的指定教材无法满足课程教学需求。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供应链管理》可采用主要教材、辅助教材、案例材料以及学术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课程教材组合化。在严格挑选课程主要教材的基础上,丰富并及时更新课程教学所用的辅助教材与案例材料。为保障组合化教学材料的使用效果,教师在开学之初应指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并以分享会、读书笔记、案例分析报告等途径检视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成果,同时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实现1+1>2的效果。其中,要重点突出学术论文的作用。供应链管理属于新兴学科,其实践及理论仍在快速更新、发展中,而教材受出版周期影响,从编纂到出版、上架,时效性较差,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加入学术论文作为辅助教学材料,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理论、新实践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资讯挖掘、资料收集、热点分析等能力。这恰好也符合《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知识要求”第一要点中的:了解相关专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学科前沿的要求。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学方法”中指出,应扩大小班教学的覆盖面。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侧重实践性的特点,小班教学模式尤其有助于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此外,在传统的演示讲解的基础上,开展启发式、体验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充分开发并利用慕课、蓝墨云班课等教学APP资源,通过信息与网络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适当展开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游戏互动等活动。通过有效的线上、线下教学方法改进,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多方面、多角度地锻炼与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按照《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学实施”要求,各高校应建设满足教学要求的专业实验室,并配置相应的硬件和软件;各高校应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目前高校《供应链管理》实训软件主要从“供应链计划”与“供应链执行”两个维度展开。《供应链管理》专任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学时要求,设计合理的实训项目与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教学资源,在演示的基础上,更要真正指导学生使用并一定程度上了解与掌握相应的操作要点、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供应链管理专业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性学习,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同时,定期安排学生到专门的实训基地进行实习,通过岗位工作进行观摩与实操,促使学生初步了解供应链管理的业务内容,并培养初步的供应链管理思维。
此外,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的理论与实训学习成果,教师应及时发布与介绍供应链管理专业技能大赛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信息,并积极动员与鼓励学生组队参加比赛,实现“以赛促学”。其中,包括“长风杯”全国大学生供应链运营大赛、“百碟杯”全国大学生智慧供应链创新创业挑战赛、全国供应链运营管理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等各类专业技能大赛。
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固定各占70%(60%)/30%(40%)的单一考核形式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而言,无法很好地指引学生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适当地侧重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更无法科学地考查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为此,本课程需要相对开放、灵活的考核形式,改“期末考核”为“全过程考核”,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测评,指引学生探索非标准化的答案。通过丰富课程考核方式,有利于教师开展多样的教学设计与安排,更有助于培养与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