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型”课堂的教学策略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8-11-05 09:50徐晨
考试周刊 2018年89期
关键词:课堂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开始引入“思维型”课堂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提问形式,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推动了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对其必要性和开展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并以“表格规划与修饰”一课为例探索思维型课堂的教学策略——培养三种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型”课堂;教学策略分析;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表格规划与修饰

一、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伴随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地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行业内部的革新与变化,教育教学行业也不例外。最近几年,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初中阶段的教学成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教师们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思维型”课堂的主要设计原则

(一) 从良构问题看“思维型”课堂中的设计原则

基于良构本身简单易懂、清晰明了、直观性强等特点来看“思维型”课堂的设计原则是相对简单的一种方式。所谓良构问题,指的是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已经清楚体现出来,并且编制教材时已经规定好的知识概念和逻辑架构,是老师和学生在后期的教学与学习互动环节中不可以更改的一般性原则,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们可以针对良构问题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思维上的考证。比如:在讲解表格规划与修饰这一课时,其中涉及如何创建表格、如何进行简单的表格设计和修饰等问题,已经在教材中有具体的操作规范和要求,那么学生在学习时只需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熟悉表格规划与修饰的相关功能,在规定的操作要求和具体的操作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扩展,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基于良构本身特点下的“思维型”课堂的设计原则应该尊重教材本身的内容,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课堂形式,熟知信息技术知识,将枯燥、机械化的信息技术知识点以较为生动的形式为学生讲解。在课程开始前,教师们应该先对学生设定课堂上需要完成的目标,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研究,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进行统一解答,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到监督和引导的责任。积极开展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课后教师们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獎励,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 从劣构问题看“思维型”课堂中的设计原则

所谓的劣构问题,一般与良构问题的概念式特征相反,它通常指的是具有趣味性的信息技术知识,其具体的概念和知识点并没有在教材中直接体现出来,或者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讲解便能获得,而是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反复地思考和训练,进一步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在这个基础上得出结论。比如:在开展表格设计与修饰这一课时,可以根据教师备课所准备的内容,如超市库存表,让学生自行分组,并观察教师准备好的超市近三个月以来的库存表,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此时提问关于库存表上的单项内容,并要求学生按照组别进行教师指定项目的表格设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表格的修饰练习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形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逐步养成热爱思考的习惯。因此,从劣构问题的角度来看“思维型”课堂的具体设计原则,应该紧紧地抓住课程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和思考探索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使学生可以高效地掌握信息技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学会基础表格设计之后,可以融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进行修饰和美化。

二、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思维型”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思维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因此,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有利于促进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培养思维技巧,又能够提升学生看待或者判断一个具体问题的真实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型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所谓“思维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着眼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监督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监控和对知识的自我应用能力,一改以往知识灌输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课堂目标锻炼自主能力的形成过程。通过“思维型”课堂的模式来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主要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通过不断地思考进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实践能力,为之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思维型”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增强信息技术课堂的互动性,从而使学生增强知识的获得感。比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开展表格规划与修饰这一课题时,通过教师运用“思维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课堂的预习、课中的操作、课后的总结等环节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在整个的教学工作中锻炼学生的思维素养和思考能力,并结合实际的实践操作进行思维设计的检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热爱。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思维型”课堂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工作之一。

三、 以“表格规划与修饰”一课为例探索“思维型”课堂的教学策略

笔者在本文中结合具体的课程——表格规划与修饰,进一步地探索和分析了“思维型”课堂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现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可以为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 在开展课程评价的基础上培养分析性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分析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开展课程评价,为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比如:在开展表格规划与修饰一课时,当课程讲解完毕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对数据的输入和工作表格的制作方面的内容进行操作和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其中的不足和知识盲点。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word中的表格修饰与excel中的表格修饰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更好地掌握对于表格规划与修饰的知识,并且加强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促进分析性思维的养成和提高。

(二) 实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用性思维能力指的是培养学生在理解、记忆信息技术教材上的具体知识点之后,如何可以在实践活动上进行具体的操作,并在操作中培养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在具体的表格规划与修饰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知识点疏漏和运用不熟练等不足之处,进一步培养实用性的思维能力,将枯燥、生涩的知识点转化为趣味性的应用过程,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紧密地结合。

(三) 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當具体的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理化的想象和思考,对于课上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点与具体的表格规划与修饰步骤之间进行充分地结合思考,使学生在已学习的知识点和自己的理解之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检验所学知识点,并进一步增强自己运用教材知识进行表格规划与修饰的熟练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且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灵感。除此之外,在思维课堂上要着重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种愉快的氛围,为学生放飞自己的思维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学习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的思维能效,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在掌握所学的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对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和讲解,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引导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对自己的创新的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纠正,让学生在合作和竞争的氛围中不断扩展自身的想象能力,提高思维的创造能力。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型”课堂的教学策略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已经初步得到了应用,但在课堂的具体运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必须针对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地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从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并且,教师们应积极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

参考文献:

[1]晁薛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情境的感悟[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11).

作者简介:

徐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嘻游课堂
翻滚吧,课堂
如何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我家的勤俭节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