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航 李发迁 菜洪坤
特许离监探亲,是对罪犯一场心灵净化之旅,可以让罪犯感受到法治的温度,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社会的关怀,感受到新时代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向善向上。
服刑14年后,朱某第一次回到昆明的家。喂母亲吃饭,给母亲洗脚,尽管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已不记得他的样貌。
朱某是2018年春节全国27个省份999名离监探亲的罪犯之一。
在过年的返乡大军里,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候鸟”。在节前回到熟悉中有几分陌生的家,又在2月20日下午5点前全部归巢。
这不是创举,而是延续,是书写在清平之世的传奇。
纵囚归家的“幻唐旋律”
1400年前的盛唐,唐太宗李世民就曾与几百名死囚,有过一场名垂青史的“生死约定”。
在“慎刑”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来就有“录囚”的制度,也就是要定期对在押犯人进行询问,核实罪状以平雪冤狱。
唐代,录囚制度有所发展并趋于完备,皇帝亲录囚徒、尤其是死囚成为不废的常典。
贞观七年,唐太宗“亲录系囚”。其中是否发现有冤错的,史籍无载。
但此前两年,因痛悔“死者不能复生”,唐太宗先是下诏“死刑虽令即决,皆三覆奏”,对于判死刑立即执行的,在行刑前也要三次奏报,以便皇帝多做考虑;后又将“三复奏”改为“五复奏”。
如此“慎刑”,狱中囚犯恐怕并无隐情,多是“应死”。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唐太宗“以宽仁治天下”。哪怕看到死囚都是罪有应得之徒,但终究也是李唐治下之民,这位皇帝也不由得心生怜悯。于是,他与系狱待死的囚徒们做了个“生死约定”:现在将你们从狱中放归家里,与亲人团聚,待明年秋天行刑的时候,你们自行前来赴死。约定既成,刑徒尽释之。
唐太宗的宽仁收到了应有的回应。9个月后,放归的390名死囚在“无人督帅”的情况下,都按期自行赶赴官署,无一人逾期不至。唐太宗感念囚犯的诚信,将他们全部赦免。
纵囚尽返,自此成为仅属于盛世的佳话。
诗人白居易就曾做歌云“死囚四百来归狱”、“以心感人人心归”。清代甚至有学者专门考证“纵囚不始于唐太宗”,足见此事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之深。也无怪乎北宋时司马光感叹:“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这是青史留名的盛世气度。
重启探亲,续写传奇
千年之后的中国,“纵囚”已经从仁君心血来潮的德政,发展为法律明文规定的“离监探亲”。
我国《监狱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在服刑期间一贯表现好,离开监狱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监狱可以根据情况准其离监探亲。
法律虽有规定,但在执行中难免有些顾虑:服刑人员逾期不归怎么办?在探亲期间发生故意犯罪或意外事件怎么办?社会接受度不高又怎么办?
因此,除了四川等个别省份外,离监探亲在过去的十年里折戟沉沙。
但是,如果我们承认,监禁的刑罚不只是对过去罪行的报应,更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与改造;如果我们承认,除特殊情况外,服刑人员总有一天要走出高墙,那么,就不能让羁押期间仅仅成为服刑人员人生中失落的时光。
离监探亲体现着信任,但也决不能把它的顺利开展完全寄托于信任。这不但是对服刑人员、更是对社会负责。
确定离监探亲的人选,首先就要慎之又慎。
在上海,人选必须同时满足服刑期已过半、服刑期间一贯表现良好、在监狱内属于“宽管”待遇、离监后不致危害社会等一系列条件。
此次离监探亲的朱某曾因犯走私罪被判有期徒刑11年,目前已经服刑6年多,他的父母都已年过七旬,身体不好,无法到监狱看望儿子,而朱某在监狱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朱某才能成为上海共计10名离监探亲的服刑人员之一。
狱外不等于脱管。在全国各地,服刑人员在探亲期间都要佩戴具有定位功能的电子手环。手环可以实时反馈所在位置,在服刑人员摘掉或损坏手环时,手环会立即报警。
北京的服刑人员郑某在狱外期间,不能离开电子手环划定的规定区域,每天上下午要两次报告活动情况,具保人还需每天向监狱民警转发郑某在家过年的照片或视频。科技手段与管理制度,是挥手打开离监探亲大幕的底气。
在一直坚持探索的四川,监狱系统12年来共批准4387名罪犯離监探亲,全部安全按期返监,无一起监管事故和治安案件,无一起执法投诉,无一起不公不廉反映。回到监狱后现身说法的服刑人员们,提到最多的是“再次感受到对不起被害人、家人和社会”。
7年再相见,痴呆老人認出儿子
没有警察押送,不穿囚服穿便装,自行离监、自行回监。
春节期间,福建全省监狱启动的“为爱回家”罪犯离监探亲活动,5天期满,被特许离监探亲的34名服刑罪犯或提前回监或准时回监,无一人脱逃,无一人犯错。
在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镇一户人家,八旬黄奶奶一看到儿子突然出现在眼前,原本老年痴呆的她一眼就认出了儿子,嘴角哆嗦着,老泪纵横:“儿啊,你终于回来了!我以为这辈子再也看不到你了!”
离开家已经7年多了,黄福一直不敢告诉80岁的老母亲他是在福建省榕城监狱服刑改造,每次打电话回家,他都告诉母亲说自己在国外做生意,无法回来看她老人家。
母亲患脑梗塞、老年痴呆症已卧床多年,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经常忘事,经常哭泣,经常无端发脾气,但每次喃喃自语总忘不了呼唤儿子的名字。
这次离监探亲回到家,黄福在妈妈的病榻前寸步不离。白天,他和母亲总有说不完的话;晚上,他就躺在母亲身旁睡觉。
每天,他帮母亲喂水喂饭、擦身子、翻身、按摩,帮母亲接小便,倒粪便,还小心翼翼地帮母亲修剪指甲,半夜时,只要母亲一有动静,他便起床查看。
在离监探亲的5天里,除了亲戚朋友来看望,黄福都未曾离开过母亲,总是守在母亲的病榻前。
他说母亲生病受了很多苦,虽然糊涂的时间比清醒多,但看到儿子与她聊天却奇迹般回忆起了很多往事,他生怕回监后此生再也见不着母亲了,要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直奔爸妈坟前磕个头
2月14日一早,杨东办理完离监探亲手续,向中队警官一一道别之后,马上一路小跑出了福清监狱大门,坐上堂弟开来的小车,一路风驰电掣直奔南平老家。
3小时后,他来到了南平市郊外的一个小山坡,“噗通”一声跪倒在父母的坟前放声嚎啕大哭起来。
“爸妈,不孝儿看你们来了,我来晚了……对不起,对不起……”
杨东一边磕着头,一边泪流满面,回想起父母含辛茹苦将自己拉扯大的点点滴滴,他悲痛欲绝。忏悔着自己犯罪入狱,他刻骨体会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痛楚。
3年前,杨东犯罪入狱不久,妻子便跟他离了婚不知所踪,父亲也因悲愤交加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去年,母亲也因劳累过度患肺癌撒手人寰。
这一切的一切,杨东都是从堂弟口中得知的,还好,家庭多次变故堂弟一家多方照料,儿子成绩不错考上了大学给了他些许的安慰。
因此,一向坚强沉稳的杨东闯过了一关又一关,他化悲痛为力量一心扑在改造上,每年都是改造积极分子,因此才有了这次特许离监探亲的机会。
一回到泉州安溪老家,37岁的黄河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花店,精心挑选了一束鲜花送给了妻子李凤。2月14日是情人节,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妻子感动得直抹泪。
在泉州监狱服刑7年多,每年情人节,亲手给妻子送上一束“勿忘我”成了奢望。这次离监探亲,终于可以抱着妻子说“我爱你”了,在离监的前几天,黄河就一直兴奋不已,一直想象着妻子接到鮮花时娇羞的表情。
回到家的5天里,他白天一手拉着妻子,一手拉着孩子,转转家门口的菜地,瞅瞅绿油油的青菜,看看猪圈里哼哼唧唧的肥猪,闻着农家特有气息,吃着口感鲜美的家乡菜,回味着回家的感觉,更深刻领悟到犯罪的代价和自由的可贵。
晚上睡觉时,他一直侧卧搂着妻子直到手臂麻木了也舍不得松开,他说回家5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感觉万分的珍贵,笑话自己都舍不得睡觉,要拿这有限的时间多陪陪老婆孩子,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浪费,因为5天特殊的日子是他积极改造换来的。
有人情的法律更有威严
2月18日,福建全省监狱离监探亲的34名服刑人员全部回监报到,他们有的提前4小时,有的提前1小时,有的定了闹鐘,生怕迟到1分钟。
虽然只是短短的5天时间,但对于回家过年的服刑人员和监狱里其他服刑人员来说却有着不平凡的意义。
离监探亲的服刑人员一回到监狱,就被其他服刑人员团团围住:“外面的世界真的太美好了,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都是机会,只要我们好好改造,重头再来不是梦。”
“社会充满着人情味,出去后只要踏实肯干,挣钱的机会多的是,干嘛非要去干违法乱纪的勾当呢?”
“我一定要更加积极的改造,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服刑人员向善向上。”
“离监探亲一人,教育感化一大片。”福建全省监狱不断出现罪犯和家属跪谢民警,齐唱“感恩的心”的动人场面,34名离监探亲的罪犯现身说法,让数万名罪犯深刻体会到:“只要真心悔改,加分受奖,便可早日回家。”
“这么多罪犯放回来,安全吗?”“就不怕他们逃跑吗?”节前,当离监探亲的消息传开后,社会上也曾出现过不同的声音。
但当人们得知这些罪犯都是长期表现好、认罪悔罪、符合《监狱法》规定而获得离监探亲机会时,人们的关注也开始从困惑走向理解、走向支持、走向赞赏。
正如福建省监狱管理局领导所说:“监狱是一所改造灵魂唤醒人性的特殊学校,打破过去高压粗管、呆板说教的治标模式,让罪犯在阳光和希望中改造,是激发服刑罪犯自警自励内在动力的方向标,可以达到改造一个犯人、挽救一个家庭、稳定一片社区、和谐一方百姓的效果。”
(摘自《东西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