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队长进城“探亲”记

2009-05-08 10:02
新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列车长探亲上山

北 人

2008年12月中旬,当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中和公社插队的天津知青,高兴地得知生产队的老队长要来津看望他们。但兴奋中又有几分担忧:老队长已经77岁了,又是一个人第一次出远门,而且事先也没有与知青们取得联系,全部信息都来自老队长小儿子打来的一个电话:“我爸爸要去天津看你们,两个小时前他从村里直接走着去扎兰屯火车站了。估计转天下午6点左右到天津,请你们接一下。”至于乘哪趟车坐哪节车箱,连他儿子也不知道。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背着行李,也没有联络工具,万一发生什么事,可怎么办呢?

第二天上午,正在大家着急时,知青裴家俊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气哼哼劈头就问:“你是裘天风的孩子吗?”裘天风就是老队长的名字,家俊顾不上解释,忙连声回答“是!”“你们作子女的胆子可真大,天寒地冻的让一个老汉独自出门,要是出事了谁负责?”原来,对方是火车上的列车长。嘿,老队长没手机可有心眼,让列车长帮忙联系了。

傍晚时分,跑了一天一夜的火车进站了。从列车上下来的老队长又把知青们吓了一跳:已是满头白发的老爷子,双肩上背着两个大大的编织袋,两手还各拎着一个大提包,看上去沉重得很。原来,袋子里各装着两大块有三四十斤重的冻猪肉。老队长为了进城看知青,专门杀了一口猪,切下两块最好的肉,放在露天冻得结结实实再带上。老队长笑着说:“除了猪肉,还带上了柴鸡、木耳和山货,还有村里种的各色小杂粮,我把队上的土特产几乎带齐了。”

晚上,老知青、津南区政协主席邢纪茹设便宴给老队长接风,酒过三巡,气氛热烈起来。在知青们的记忆中,老队长是村里的能人,脑筋活、胆子大,在上世纪70年代那个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环境下,他就派人上山采山货,在村里搞粮食加工、磨豆腐、养猪养羊,把副业搞得红红火火。后来老队长挨批判了,队上的“三产”全被砍掉,全村的工分从1角4分一下子掉到了2分钱。看着老了的队长,看着老了的知青,大家的眼泪都忍不住流下来了。邢纪茹想起当年劳动回来做饭的情景:烧柴点灶,在烟熏火燎中贴锅出溜(饼子)、熬酸汤子,千方百计粗粮细做;老队长想起当年女知青们天不怕地不怕,硬是寒冬腊月踏着深雪上山去砍柴,把当地女人不上山不砍柴的老习俗给打破了。老书记还背起了当年教给知青们的节气歌: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第二天,知青们领着老队长逛津城,从百年老字号劝业场到商业金街,从市博物馆到古文化街,让从未出过山沟的老队长开了眼界。一天下来,知青们的脚板都走疼了,可老队长却一点儿事没有,每到一处还不忘让知青们给他录个像。老队长像赌气似地说:“我就是让说闲话的人看看,知青们是怎么接待我的!”原来,他出门看望知青的事,在村子里成了重大新闻,有人取笑他:“人家大城市的知青都回去那么多年了,还能认得你?人家不接待,你那猪肉可咋办,还不臭在火车上?”这些打趣的话刺激了老队长,他犟劲上来了,非要带回去“证据”。“我要告诉他们,人家知青当了大官,可是没忘了咱小山村,没忘了俺裘老汉。”

3天时间飞快地过去了,老队长执意要回去。他说:“我就呆3天,周五到,周一走,利用休息日看看你们,不能耽误你们干工作哩。”要上火车了,与来时相比,老队长肩上的负担更重了,大包小包都是鼓鼓的。知青们给乡亲们捎去了各种津门特色的食品与小吃,光是十八街麻花就装满一提包,老队长身上还穿着知青子女们给买的新毛衣。

老队长掉泪了,看着知青们对第二故乡的深情,他被深深地感动了;知青们也掉泪了,想起了在插队的日子里,乡亲们给予的殷殷关爱。老队长在知青们依依不舍的目光中,登上回乡的火车。

20来天过去了,今年春节前夕,知青们收到来自呼伦贝尔的一个圆圆鼓鼓的大包裹,打开一看,是老队长亲手制作的家乡大粉条。

(责编:辛娅)

猜你喜欢
列车长探亲上山
上山走“之”字
高速磁浮列车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参数计算
即将上山的驱熊犬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一二三 去上山
上山的路
(小品)探亲
徐向前的三次探亲
《探亲之夏》
笑不出声的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