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甲禄
说到“献媚”,通常指的是下级巴结讨好上级,所以又名“媚上”。在传统的道德中,“媚上”虽向来为人所不屑,却很难消停。但同时,也有种“媚下”之风值得关注和警惕。
所谓“媚下”,颐名思义就是巴结讨好下级。按说,执政为民,讨好下级不是很好吗?問题是“媚下”并不是“爱下”“助下”,而是没有原则地讨好下级、不愿意得罪下级。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一些人到处“栽花”、到处送高帽子、送廉价的赞扬,甚至将此作为官场诀窍。
明明基层工作落实不到位,但领导检查还是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对不足轻描淡写说几句,最后还不忘补充一句“这不是批评”,生怕下级听了批评的话不受用;年终工作总结,即使工作业绩平平,甚至存在不少问题,也照样评优评先,从不见评差;民主生活会是党纯洁自身、自我治病的一种组织形式,有的地方却流于形式,避重就轻,没有真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一些人“媚上”是因为想获得青睐,但为何还要“媚下”呢?不外乎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不硬。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一些人本身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自然不敢理直气壮地指出下级存在的问题。二是害怕得罪下级。怕年终民主评议时得差评,影响上级对自己的印象。三是担心关键时刻下级不捧自己,影响升迁。四是在目前自上而下加大巡视监察力度的情况下,一些人害怕下级和群众反映问题。于是,明知下级存在这样那样问题,不批評,不指正,无原则地搞一团和气。所以,“媚下”不是爱护下级,而是为了明哲保身;不是对他人好,而是为自己留后手。
如果说“媚上”带来曲意奉迎、不讲真话等歪风,“媚下”则导致政令难以有效贯彻,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媚上”与“媚下”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无原则、无是非、无责任、无担当,都是为政之大害。表面上看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实际是搁置了矛盾,必然积久为患,影响政治清明、社会进步。
铮铮铁骨、责任担当是中华文明的优秀品质,历史上魏征、海瑞等敢于直言之士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称颂。今天,中华民族进入了新时代,迈上了新征程,更需要我们尤其是领导干部拿出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和解决问题,既不能“媚上”也不能“媚下”。
(摘自《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