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培文 张敏
五峰县渔洋关镇中学的课堂上,“班班通”、录播教室、空中课堂、远程互动教学全面覆盖,教育信息化的春风扑面而来。回想起5年前第一部“班班通”教学设备落户学校时,学校师生既好奇又兴奋,摸索了好半天才知道怎么打开。现在,全校教师人人能录课,学生可以通过空中课堂实现校际互动。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渔洋关镇中学的教育信息化之路,印证了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破解“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命题所做的努力。
为实现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每一名学生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五峰教育人准备好了“互联网+教育”的破题新目标。在2020年的教育蓝图里,他们这样规划:全县校点教育专网快畅稳、教学终端班班有;平台资源有创新、远程课堂成常态;融合教学有深度、质量提升见实效……
搭建一座教育信息化的枢纽之桥
2016年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校园建设十分薄弱,对边远的农村中小学来说,能配全各科教师都有点奢侈,教育信息化和设备更无从谈起。就在此时,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五年发展提出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实现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政策规划可谓东风,来得及时。区域实践的经验表明,信息化对教育扶贫攻坚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在网络学习空间里,教师备课、授课,学生预习、自测……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贫困地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生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唐少华上任后,有个朴素又宏伟的愿望:通过教育信息化,让大山里的每一个孩子能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
在国家政策规划的引导下,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五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发展,走在宜昌市前列。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五峰县的政府工作重点里大写的是教育:突出抓好以教育为重点的民生事业;建成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先进县。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教育的地位不言而喻。大手笔的投入让信息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教育局多方筹措资金1200万,配备教学一体机235套,全县学校实现“班班通”;11套录播教室,联网整合建成网络教研系统,将网络直播、空中课堂、远程互动教学教研变为现实;2018年建成五峰特色课程资源库——五峰教学视频云平台,与宜昌市教育云平台无缝对接,利用“空中课堂”进行“远程教学”。全县基本实现“三个全覆盖”:录播教室覆盖每个乡镇,信息化教学设备覆盖到每所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覆盖到每个学生。一座教育信息化的枢纽桥梁基本搭建成形,具备了全县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
有了枢纽桥梁,如何指挥?这对管理者提出新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制度建设是保障。五峰县教育局首先量化指标,制定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2018年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教育信息化应用占课程建设工作考核评分的30%以上;设置“学科网络教研日”,大学科每月至少一次网络教研,小学科一学期至少一次网络教研;充分发挥录播教室的课堂教学的“CT诊断”作用,录播教室每天至少要有5节课在使用;每位教师一年要精选1节录课传至宜昌教育云和五峰特色课程资源库。五峰县采花中学语文教师罗利,2014年大学毕业,是随着五峰教育信息化变革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教师。信息化技术对她而言相对简单,但刚上三尺讲台的她对语文教学还是门外汉,不知所措,心理压力非常大。她帮助年纪较大的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在资源库共享微课,在网络教研中看、学、实践,思考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县教育局全面推行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考核中,全校教师“人人达标”全员过关。互补式学习让彼此拓宽视野,习得经验。罗利第一次在录播教室上的语文课深受好评,她找到了自信,面对教学更从容,完成了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次蜕变。? ? ? ?
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眼界的开阔”
信息技术在课堂的运用,教师是关键,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得以放大,优秀教师城乡分布的局限性可以改变。渔洋关镇中学,教师平均年龄48岁。即使对信息化教学不在行,教师也能感受到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一场改变教育形式的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教育的状态,甚至教育的本质。改,意味着这些教师首先要“自我革命”,学习信息化教学模式。该校领导班子在艰难抉择之后,确立了“走信息化教学之路,结素质教育之果”的办学思路,彻底执行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进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变革。学校在学科队伍建设上实行“老带新”,在信息化素养提升上实行“新带老”策略,开展校本培训,培养出了较强的教学研究的团队。随着教师队伍的主动变革,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也发生了变化,课堂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为目标,以信息技術与全学科融合教学为途径。
“网络教研”已经成为五峰教研探索的新方式,它打破了边远山区教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状。眼界的开阔,引发思想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更新,教学效果随之提高。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论坛等方式,实现了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网络教研互动。网络阅卷,质量分析智能化,已经成为常态。五峰实验中学教师桑玉蓉很有体会:“全县开展的两次语文网络教研活动中,我有幸参与其中,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既能学习他人之经验,又可交流自己之做法,颇有收获。观阅读讲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思考着怎样取长补短;听汇报讲座,让我学到了一些新的做法,用以指导改进教学方法;亲自参与交流,给了我压力,逼着我思考,鞭策着我努力前行。”
以网络媒介为工具,通过上课、观课和评课的方式来学习。活动前的精心备课和磨课,充分挖掘内在潜力,观摩同行的优质课,从不同维度来评课,反思教学的不足。在这种教研模式下交流、反思、学习,产生新观点、新智慧、新知识。教师参与网络教研后,深切体会到网络教研因地制宜,助力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一是在偏远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助力教师成长,教师将网络研修中所学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研究新现象,总结新规律,为课堂教学服务;二是在网络教研中,突破了交流的地域、时空局限性,实现各学校教师分享教学的理念和经验,评议课例的优点和不足,探讨备考的疑惑和困难,使得问题得到解决,形成团体交流和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三是借助网络,将专家学者“请进来”,使农村教师可以和名师零距离的对话,体悟名师的思想,教学的方法和理念得到提升。
在办公室“听课”的教育局局长
五峰县教育局局长唐少华每天都会打开云平台,在办公室看录播教室的课堂情况,全县11个录播教室的窗口同时呈现,点击窗口就能看其中一个课堂教学的直播。牛庄小学,距离县城4个小时车程。作为村级教学点,自从建了录播教室,牛庄小学每天每堂课必須上,从不空着。幸福小学,是新县城最早创建智慧校园的学校,师资力量较强,研发了校本资源幸福云。幸福小学正在上一节音乐课,牛庄小学的学生跟着幸福小学的音乐老师哼唱节拍。两所学校通过远程教学,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带动城镇学生和乡村学生的融合,二是解决边远农村学校小学科师资匮乏的难题,三是带动学校薄弱学科的发展。
远程教学、微课等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给薄弱学校,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城乡学生有了新的学习空间,区域差距、数字差距逐步缩小,教育公平在短期内看到成效。全县以“初中数学与信息化教学整合”课题为示范,拉动数学教师学习、应用信息化教学,初中数学教师都能制作微课,熟练运用几何画板教学。中小学其他学科紧紧跟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E教能手”评选活动发挥示范作用,共19所学校参与“晒课”,469人次在国家教育公共平台晒课488节次,评选市级优课24节,省级优课5节,部级优课3节;湖北省信息技术作品交流展示中,5件作品获奖,1件参评部优。
“融合”的课堂教学与“融合”的未来蓝图
以信息技术化为手段的教学重在融合,关键在课堂,核心是学生发展。利用信息化的基础设备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在“聚焦表达课堂”课例研讨上,第二节课是仁和坪小学刘运芳执教高段口语交际课《劝说》。学生每四人形成一个探究小组。刘老师创设多个生活情境,学生在表演、体验中习得交际方法,体验交际魅力。第三节课是渔洋关镇小学的黄小华老师执教的作文指导课《童诗写作》,她带领学生激趣读,快乐赏,轻松仿,自由创。整个课堂由仿生到拓展写,再到自由创作,脉络清晰。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开阔,想象丰富。
信息技术对学生有天然吸引力,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深层次整合,可以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新技术新思想营造的新的教学环境,充分满足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等多方面教学需求。真正把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落实素质教育。教师通过专题研讨,主题统领,以“问题”解决为起点,开展真实的课堂实践探索,教学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每一位学生都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迁移运用的学习历程,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实现了学与教方式的变革,构建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下思维发展样态。
未来五峰教育信息化改革之路怎么走?唐少华有一番规划,并已着力实施。他提出五峰县教育要“融合发展”,重点打造智慧校园,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更深层次的改革。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学校,探索信息技术在跨学科学习、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建造创客教室、科技馆,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五峰这个国家贫困县里的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成长为有内涵、有品位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