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质量通识教育的思考

2018-11-05 03:53◆王/
上海质量 2018年10期
关键词:通识职业技能培育

◆王 山 / 文

加强质量通识教育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深入研究质量通识教育问题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价值。本文拟围绕“什么是质量通识教育、发展什么样的质量通识教育、如何发展质量通识教育”,对质量教育的时代内涵、发展质量通识教育现实动因和实现路径、质量通识教育课程开发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准确把握质量通识教育的时代内涵

质量素养培育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英文为“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arts education”,是由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台湾学者翻译过来的,主要指非专业、非职业、非功利性,不直接为职业准备服务的知识和能力教育,目标是传授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培育某些共同的基本素养,以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质量素养是人的质量知识、质量技能和质量意识等水平的综合体现。质量素养培育是质量知识传授、质量技能培养、质量意识培育等质量活动过程的统称。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相关的内生性变量,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和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培育质量素养不仅成为新时代提升人的综合素质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因此,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应重视质量素养培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质量素养培育作为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

质量通识教育核心在于培育质量意识。质量通识教育是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基础质量知识传授、基本质量技能培养、质量意识培育。与直接为质量职业准备服务的质量专业教育不同,质量通识教育不直接为质量职业准备服务,而是面向不同人群的质量素养培育行为。质量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传授基础质量知识、培养基本质量技能来培育人才的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人对质量行为和现象的主观想象,是人对质量的知、情、意的三者的统一,即:人在经济生活过程中表现出的对质量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对质量的感受和评价、对质量实践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质量意识培育是指通过质量知识传授、质量技能培养使人对质量行为和想象树立正确、主动的主观印象,以促进人采取积极、合理的质量行为。

质量通识教育显著特征在于长期性和系统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质量意识是人脑对质量行为和现象的主观反映,是意识在质量领域的直接体现,遵循着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质量意识形成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决定了质量通识教育的长期性和系统性。长期性是质量通识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指质量通识教育对培育人的质量素养目标实现,需要久久为功,要贯穿于人的成长过程,贯穿于人才整个职业生涯。系统性是质量通识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指质量通识教育需融入人才培养其他方面、其他环节,实现质量通识教育与其他通识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相互衔接。质量通识教育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直接决定了质量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的选择。

质量通识教育的突破口在于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技术技能人才是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线劳动者,是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直接体现者,其质量素养直接关乎质量强国建设成效,最需要具备质量素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是面向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的客观要求,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充分释放技术技能红利的战略选择。将质量通识教育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一方面,有利于统筹破解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缺乏“瓶颈”和技能人才质量素养不高的“短板”,是协同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和质量强国建设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有利于积累质量通识教育先行先试经验,为更大范围内推行质量通识教育提供经验支持。

二、充分理解发展质量通识教育的现实动因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发展质量通识教育。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强调“坚持质量第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明确要建设质量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在于拥有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意识等质量素养,将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素质的表征指标之一。回顾我们经济发展历程不难看出,长期以来某些领域存在产品质量不优、服务质量不高、质量问题频现、质量事故频发等问题,虽然原因各异,但都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意识等质量素养不高密切相关。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意识等质量素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将会越来愈大,亟需通过加强质量通识教育来强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意识等质量素养,发挥其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新时代充分释放人才红利需要发展质量通识教育。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是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对人才工作的战略性定位,对人才红利的战略性判断。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人才红利成为我国逐步消失的人口红利的替代性红利,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需依赖的红利。人才红利是指国家或地区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因人才资源而存在的质量变革优势及其体现,是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价值集中体现。新时代正好处于建设质量强国和建设人才强国阶段,人才专业素质、职业素养与质量素养存在融合性,需要相互耦合。一方面,质量知识、质量技能成为专业素质的重要元素,质量意识成为职业素养的重要构成;另一方面,质量素养具有强实践性,质量素养培育对专业素质、职业素养水平的提升具有拉动作用。因此,协同建设质量强国和人才强国需要提升人才的质量素养,实现人才专业素质、职业素养与质量素养有效耦合,以充分释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红利。

创造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展质量通识教育。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历史性判断,并特别提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的时代特点。在“人民美好生活”诸多元素中,“质量”成为了其中的基本元素。人民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满足程度直接决定人民美好生活水平,人民对“质量”的向往也直接决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语境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成为了人民对“质量”向往的践行者。质量意识塑造质量行为的目的性、主动性、创造性,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意识以及质量意识养成所必备的质量基础知识、质量基本技能,对实现人民对“质量”的向往,进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看出,新时代破解我国主要矛盾离不开公民质量素养的培养,或者说,需要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公民的质量通识教育。

破除质量教育发展不足需要发展质量通识教育。日本质量管理之父石川馨将日本的成功秘诀归结为“质量,始于教育,终于教育”,诠释了质量教育与人才强国建设、质量强国建设之间的关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质量教育发展跟不上发展要求,承担培育人才质量素养、培养质量专业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质量教育系统性不够强、协同性不足、融合性也不够,既有经济发展阶段性原因,也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既有人才培养方面的原因,还有人才使用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质量通识教育发展滞后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质量通识教育发展滞后,一方面,质量通识教育是质量教育的“基础工程”,质量教育“基础”不牢,直接影响质量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质量教育的系统性、协同性、融合性等方面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与质量通识教育发展滞后有关;另一方面,质量通识教育是“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前提,当前质量教育作用发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与质量通识教育发展滞后密切相关。可见,破除质量教育发展不足,发挥质量教育的时代价值,需要推进质量通识教育。

三、科学谋划发展质量通识教育的实现路径

将质量通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将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为发展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质量通识教育提供了依据和方向。当前,我国各类学校在质量基础知识传授、质量基本技能培养、质量意识培育方面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小学质量通识教育整体流于形式,质量元素在中小学课程标准中体现不够,质量教育尚未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普遍开展;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质量教育更多分散在专业教学中,“碎片化”明显,质量通识教育缺乏,已开展的质量通识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融合性不够、兼容性不足、专业性较强,导致质量通识教育的“非专业、非职业、非功利性”特点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对培育学生质量意识等质量素养作用有限。鉴于此,各类学校要从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教材开发等方面将质量通识教育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全面培育学生质量素养,为面向质量时代储备具有高质量素养的各类人才。

将质量通识教育融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指出“加强职业素质培育,将职业道德、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环保和健康卫生等要求贯穿职业培训全过程”,明确了把质量意识作为职业素质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强调了质量意识培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融合性和长期性,这为将质量通识教育融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供了方向。如果将质量通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质量教育“基础工程”,那么将质量通识教育融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是质量教育的“强基工程”,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强化质量通识教育已成为政策的要求、时代的需要。当前,在我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除了面向专门质量岗位的职业技能培训之外,面向非专门质量岗位的职业技能培训很少涉及质量通识培训,即使是面向专门质量岗位的职业技能培训,所涉及的质量通识教育普遍存在较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的问题,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质量通识教育。因此,需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为契机,研究推动将质量通识教育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选择、具体措施、方式方法等,发挥好质量通识教育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的作用。

将质量通识教育融入人才开发全过程。培养开发、使用管理、激励保障、流动配置是人才开发的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相互连接、相互依存构成人才开发的生态链系统。质量通识教育表面上属于人才培养开发环节,以培育人才质量意识等质量素养为使命,然而质量通识教育需要与使用管理、激励保障、流动配置深度融合,才能发挥好作用。质量通识教育用以培育人才质量素养,质量素养有利于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质量素养的价值才能在人才经济活动中得到体现,人才才能够由于质量素养得到顺畅流动。唯有如此,质量通识教育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价值才能得到持续发挥。因此,需要将质量通识教育放在人才开发生态链系统中考虑,从人才开发全环节层面谋划,将质量通识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开发全过程。

将质量通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政策体系。人才培养政策在人才培养开发中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当前,质量通识教育已成为有关国家政策的关注点;《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的质量素养”;《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到“开发质量素质提升课程,面向社会开展质量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将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一线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水平”。特别是《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强调,要将质量意识融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之中,这些政策安排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质量通识教育作了要求和部署。对此,需要以贯彻落实这些政策要求为契机,做好质量通识教育精细化顶层设计,并在相关人才培养政策中充实质量通识教育内容。

四、精准推进质量通识教育的课程开发

质量通识教育课程开发是质量通识教育的基石,开发科学性、实用性的质量通识课程直接决定质量通识教育成效。需要站在新的时代方位,立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势,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精准推进质量通识教育。

做好质量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精准定位。质量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直接为培养专门质量人才服务,而是为提升公民质量素养服务。遵循质量素养培育的非专业、非职业、非功利性特点,提升公民对质量的知、情、意等质量意识是其核心。这就决定了质量通识教育与专业领域的质量教育在定位上的不同。专业领域的质量教育是直接以胜任岗位为目的,凸显质量教育的工具性特征,即质量教育的专业性、职业性和功利性。与此不同,质量通识教育是以塑造质量时代“完整人”为直接目的,凸显质量教育的主体性特征,即质量通识教育直接目的是提升质量时代人的综合素质,使人能够认知质量、应用质量、享受质量,增强人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于此,质量通识教育定位至少体现在以四个方面:一是质量通识教育应定位在契合经济高质量要求的素质教育,无论是国民教育,还是职业培训,都需要从塑造“完整人”、实现人自由发展的高度来推进人的质量素养提升。二是质量通识教育应定位为普适性教育,无论是在校学生、非在职人员,还是在职人员,都是质量通识教育的受教育对象。三是质量通识教育应定位于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应是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质量教育,不受专业背景、学历层次、职业岗位等影响。四是质量通识教育的立足点在于培育人的质量意识,让质量基因深深扎根于人脑中,发挥人的质量意识对质量行为的能动性作用。

做好质量通识教育内容框架的精准设计。质量通识教育的非专业、非职业、非功利性的内在要求决定了质量通识教育内容。纵观我国质量相关图书,质量通识教育图书很少,即使是质量通识教育图书,无论是质量提升知识丛书如《质量发展》《质量基础》《质量与生活》《质量安全》(中国质检出版社出版)等,还是全民质量教育系列图书如《质量大视野》《首席质量观必修》《蓝领质量素质提升》《守住您的质量安全习惯(百姓读本)》《探寻质量的基因(学生读本)》等,都没有很好体现质量通识教育的特点,或专业性较强、或职业性较强、或功利性较强,或兼而有之。对此,需要做好质量通识教育教材开发的规划设计工作,以弥补当前质量通识教育教材的不足。质量通识教育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质量的历史与文化,旨在培育公民质量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增强公民的质量民族自信;二是质量的道德与伦理,旨在培育公民质量价值观和质量使命感,增强公民的质量认同感;三是质量的美学与哲学,旨在培育公民的质量审美能力和质量思辨能力,树立公民的质量思维;四是质量的法治与责任,旨在培育公民的质量法律素养和担当意识,增强公民的质量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五是质量的经济与政治,旨在培育公民的质量经济思维和政治素养,增强公民的质量经济意识和政治意识;六是质量科技与质量基础设施,旨在培育公民的质量科技素质,强化公民对质量基础设施的认识。

做好质量通识教育方式的精准创新。首先,质量通识教育需要找准突破点,先试先行。质量通识教育起步晚、积累少,需要找准突破口。考虑到我国技能人才质量素养的“短板”和技能人才培养相对灵活的特点,可在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先行推进质量通识教育,组织编写质量通识教育标准、教材,试点推进,积累经验后加以推广。其次,质量通识教育要适应信息时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要求。质量通识教育核心是质量意识培育,而质量意识培训需要立足人的偏好特点,因人施教。考虑到信息化时代公民对移动互联网的偏好,在发展质量通识线下教育的同时,要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工具,开发适合群体偏好特点的质量通识教育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质量通识教育的线上“效应”和线下“效应”叠加。再次,质量通识教育需要注重体验性。质量素养培育只有与人的经济生活和直接感知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质量通识教育方式的选择要注重人的生产生活体验,增强人的质量感知,实现质量通识教育与人的现实体验深度融合。

综上分析,质量通识教育具有丰富内涵,新时代发展质量通识教育有着深层的动因,需要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质量教育部署要求为契机,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站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谋划发展质量通识教育,精准推进质量通识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通识职业技能培育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