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子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出现破裂的现象,造成冠状动脉内的血小板出现活化聚集的情况,导致血小板血栓,冠状动脉闭塞,血流受阻。因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将抗血小板聚集当做是主要治疗方法。因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存在非常高的支架内血栓出现率,所以文中具体针对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为其中的25例患者提供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心血管介入治疗,探究其临床治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0.76±3.08)岁;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60.56±3.18)岁。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人员为两组患者提供常规治疗,包含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提供镇静、镇痛药物,为患者提供呼吸机吸氧辅助呼吸等。对照组提供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方法:手术前要为患者提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照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全部的治疗过程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来进行,术中利用70 U/kg的普通肝素鞘管内动脉推注给药。手术之后为患者提供5000 U低分子肝素钙实现皮下注射,手术之后一共注射5天。观察组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前提基础上提供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加入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初始的剂量是10 μg/kg,经过导管进行引导冠状动脉内推注治疗,在三分钟里将推注完成,之后持续静脉推注36小时,推注的剂量为每分钟0.15 μg/kg。
针对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与不良心脏事件出现率进行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TIMI血流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情况的比较 [n(%)]
观察组出现1例慢血流、1例心衰,不良心脏事件出现率为8.00%;对照组出现3例慢血流、1例心衰、2例无复流、2例再梗塞、1例死亡,不良心脏事件出现率为36.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临床上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十分普遍,治疗之后能够快速的使梗死的血管开通,恢复前向性血流,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以及缺氧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介入治疗当中,易出现新鲜血栓脱落、破裂以及远端血管阻塞的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再灌注血流缓慢的情况,影响治疗效果。单纯利用心血管介入治疗可产生炎症反应,增大不良事件出现率,治疗安全性不高。证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但要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而且要完成介入治疗后,提供药物治疗,保证血小板聚集的完全,提高治疗效率,预后良好。
根据文中研究表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观察组利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对照组单纯利用心血管介入治疗,观察组的TIMI灌注血流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因为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可以有效抑制血管物质收缩,降低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有效改善动脉血流以及心肌微循环。心血管介入治疗,粥样硬化斑块当中血小板产生暴露激活的作用,产生不良反应事件增多,因而替罗非班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改善不良反应,实现良好预后的效果。文中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出现率,观察组的不良心脏事件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方法,有效改善了血流灌注情况,降低了不良心脏事件出现率,对患者预后有良好的作用,应用价值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