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福兰
(江西省九江县中医院妇产科,江西 九江 332100)
产后缺乳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产后症状,多发于产后4~7 d内,可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同时能对婴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1]。目前,母乳喂养指导和健康教育乃临床妇产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预防产后缺乳措施,但效果不佳。对此,护士还应采取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对产妇进行干预,以减少其发生产后缺乳的风险。本研究将着重分析中医护理在预防产后缺乳中的干预作用,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3月本院接诊的产妇44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2例。试验组:年龄为21~38岁,平均(27.14±2.58) 岁;孕周为38~42周,平均(39.2±1.1) 周;剖宫产者10例;顺产者12例。对照组:年龄为21~37岁,平均 (27.25±2.31)岁;孕周为38~42周,平均(39.3±1.0) 周;剖宫产者9例;顺产者13例。所有产妇都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资料齐全,依从性良好,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的分娩方式和孕周等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排除标准 (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者;(2)乳房疾病者;(3)造血系统疾病者;(4)心肾等重要脏器原发病者;(5)有其它产科疾病者;(6)精神系统紊乱者[2]。
1.3 护理方法 对2组产妇都施以常规母乳喂养护理和健康教育,内容有:告诉产妇产后尽早吮吸以及皮肤接触的重要性,教给产妇哺乳的技巧和人工挤奶的方法,并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临床优势,让产妇能够主动且自愿地进行母乳喂养。哺乳前利用热毛巾热敷乳房和乳头,以加快乳汁分娩的速度。试验组加用中医护理方案,详细如下:(1)密切观察产妇的乳汁情况、伴随症状和乳房情况,明确症候。注意观察产妇有无盗汗、腹泻、产后自汗以及恶露过多等病症,若发现立即予以对症治疗,防止影响乳汁分泌。(2)鼓励产妇产后早吸吮,早接触,按需对新生儿进行哺乳,加快乳汁分泌的速度。在哺乳前后,需对乳头进行充分的清洗,以免因乳头干裂对哺乳次数造成影响。(3)产后2 h,指导产妇取仰卧位亦或者是半卧位,利用拇指对膻中穴、少泽穴、水分穴、乳根穴、足三里穴、脾俞穴以及劳宫穴进行点按,每个穴位点按2 min,力度从轻到重。此后,利用双手拇指从上到下于胸部中线开始朝两侧分推,需分推3~5遍。利用手掌对乳房进行科学的按摩,右乳顺着逆时针方向,左乳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20~30次。(4)根据产妇耳穴的分布情况,选择脾穴、内分泌穴以及胸穴,经常规消毒后,贴上王不留行籽,稍微用力,让产妇有酸麻胀痛感,然后再指导产妇进行按摩,1~2 min/次,每日3~5次。 (5)纠正产妇的睡眠姿势,严禁压迫乳房。按时将乳房排空,防止乳汁淤积化热。鼓励产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防止肝郁气滞。指导取仰卧位亦或者是半卧位,利用温热毛巾(39℃~45℃)对产妇的乳房进行热敷,3~5 min,然后再利用右手手掌的大小鱼际自产妇的乳房边缘开始朝乳头方向进行按摩,同时轻轻拍打和抖动,此后,再将右手的环指、食指和中指并拢,于乳晕以及乳房部位利用指梳、指摩、指抹以及指柔法进行按摩,尤其是肿块处应加强按摩。随后,再对天池穴、少泽穴、乳根穴、曲池穴、合谷穴、乳根穴以及乳中穴等进行点按,2 min/次。
1.4 观察指标 干预前和干预后6 d,检测2组的外周血血清泌乳素水平,并对其作出比较。记录2组的产后缺乳发生情况以及泌乳始动时间,其中,产后缺乳的判断标准[3]为:产后2~3 d未排除乳汁,挤压少乳汁亦或者是无乳汁,且产生自觉有乳房不充盈的症状。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泌乳素水平比较 干预前,试验组的泌乳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 d后,试验组的泌乳素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如表1。
表1 2组泌乳素水平对比 (x±s,μg/L)
2.2 泌乳始动时间比较 试验组的泌乳始动时间为(48.31±10.25) h,明显比对照组的 (70.58±12.36) h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52,P<0.05)。
2.3 产后缺乳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中1例发生产后缺乳,占总比例的4.55%;对照组中8例发生产后缺乳,占总比例的36.36%。和对照组作比较,试验组的产后缺乳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44,P<0.05)。
因受作息、心理、营养状况和生理等因素的影响,产妇在产后比较容易发生无乳亦或者是少乳等情况,也就是临床上所谓的缺乳[4]。因母乳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有助于新生儿的健康生长发育,若产妇出现产后缺乳的情况,将会对新生儿的健康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中医学中,阴血、肝气、脾胃与冲任等共调可确保女性的乳汁分泌处于正常状态,但若上述指标中有任意一项出现异常,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乳汁的正常分泌[5]。故气滞血瘀以及肝气郁结乃产后缺乳的两个重要因素。中医护理在我国临床现阶段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能够通过对产妇进行耳穴贴压、膳食疗法和穴位按摩等方式,促进乳汁分泌,减少产后缺乳发生风险,缩短泌乳始动时间[6]。并且,通过药膳干预能够起到疏通乳脉以及充盈气血的作用,有助于泌乳。对相关穴位进行按摩,能够起到健脾补气、催乳、化生气血以及补益脾胃的作用,并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泌乳功能,从而达到催乳的效果[7]。
本研究中,试验组的产后缺乳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6 d后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医护理不仅有助于预防产后缺乳,还能起到缩短泌乳始动时间以及改善血清泌乳素水平的作用。
总之,积极采取中医护理方案对产妇进行干预,能够有效促进产后泌乳,降低产后缺乳发生率,确保母婴身体健康,建议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