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笛
(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二科,辽宁 沈阳 110000)
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它导致大量儿童长期或终生残疾,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妨碍提高人口素质。脑性瘫痪患儿中以痉挛型最为常见,我院采用传统医学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瘫痉挛型患儿,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康复二科收治的脑瘫痉挛型患儿80例。年龄1~7岁,其中男54例,女26例。将入选的8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1~7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13个月,最大6岁。2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2006年8月全国(长沙)小儿脑性瘫痪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脑性瘫痪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3]。根据中医“五迟”“五软”“五硬”界定肝强脾弱证。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的脑性瘫痪痉挛型诊断标准和中医肝强脾弱辨证分型诊断标准;(2)年龄1~7岁;(3)无心肺疾患,无皮肤破损,无急性炎症及感染性皮肤病等;(4)能够坚持系统的康复治疗;(5)患儿监护人签字同意。
1.4 排除标准 (1)年龄<1岁或>7岁;(2) 重度脑瘫,根据国家伤残鉴定分级确定;(3)伴有癫痫发作者;(4)不能够坚持治疗或接受其它治疗者(手术或肉毒素治疗);(5)过敏性体质;(6) 有皮肤破损、急性炎症及感染性皮肤病者;(7)自发性出血倾向者。
1.5 脱落标准 (1)受试者依从性差;(2)自动中途终止治疗;(3) 不愿意继续进行临床试验而终止试验;(4)出现血肿等意外事件,经判断停止试验。
1.6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儿采用我院康复二科改良后的经筋疗法(以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为指导,采用循经推按、异常姿势按摩等基础治疗手法)及传统针灸疗法、基础康复疗法(PT、OT、理疗)。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针灸疗法及基础康复疗法。
1.6.1 准备工作 室内备温度计,以便随时测试室内温度变化并加以调节。室温保持在22~25℃,夏季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使空气流通。
1.6.2 操作方法 理筋疗法:操作按照一侧下肢到上肢,然后是对侧上肢到下肢的顺序来进行。若是偏瘫患儿,只取患侧肢体治疗即可。
四肢操作程序:患儿先仰卧位后转换为俯卧位或坐位,手法轻柔,首先以按揉法轻轻按揉上肢及肩关节躯干部运动肌群2~3 min,并以捏拿法、滚法等放松,以患儿无痛感为度。至上肢相关穴位时,穿插应用点法,每穴操作5~8 s,力度稍大,以患儿有轻微痛感为度,而后迅速放松周围肌群。操作至手部及脚部时,先应用掐法,后迅速应用揉法、捻法等放松手部及脚部穴位及关节。
躯干部操作过程:患儿俯卧位,以督脉为主要经络。先应用捏脊法,自下向上捏脊,操作3~5次,并在相应穴位点按压、提拉。着力点予大椎、命门、腰阳关、心俞、脾俞、肾俞等穴位及两侧夹脊穴,每穴5~6 s。以患儿有轻微痛感适宜。并均衡地向前滑行,操作2~3次。最后用叩脊法、拍脊法、收脊法放松小儿背部肌肤,每次持续3 min左右。
头面部相关穴位以传统推拿方法为主,不宜过度刺激,以患儿有轻微痛感为度,头面穴位每穴3~5 s。操作完成后以拍法及揉法结束理筋治疗。理筋治疗每天1次,每次15~30 min,连续1个月为一疗程。
1.6.3 选穴方法 四肢选穴:髀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太冲、环跳、风市、委中、承山、涌泉。背部选穴:大椎、命门、腰阳关、心俞、脾俞、肾俞等穴位及两侧夹脊穴。头部选穴:太阳、印堂、神庭、百会、四神聪、四白、睛明、瞳子髎、攒竹、丝竹空、头维等。
1.6.4 注意事项 操作时适当安抚患儿情绪,避免患儿过度紧张,适宜在相对安静,温度及湿度相对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操作时一般先从刺激性较小的四肢推拿开始,其次是背部,最后是头面颈部。理筋操作时患儿多不配合,所以手法要轻柔适中,逐渐加力,注意患儿生理状态。鼓励患儿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推拿过程中需患儿转换体位,应尽量让患儿自己主动完成),积极参加室外锻炼,以避免其产生自卑、孤僻的异常心理。
1.7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肌张力在熏洗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根据肌张力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肌张力评估:显效:肌张力下降1个等级及以上。好转:临床上可检测出肌张力的变化,但未降低1个等级。无效:肌张力无变化或增高。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 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1.9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组患儿有1例在第1次治疗中出现烦躁、哭闹,适当降低手法强度后,患儿逐渐适应训练至结束。2组疗效比较见表1,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小儿脑性瘫痪 (痉挛型) 在中医学中归属“五硬”范畴,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瘀血阻滞,导致髓海不足,筋脉失养,筋脉拘急而发生痉挛即现代医学中的肌张力高。小儿脑瘫是儿童时期伤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特效治疗方法,临床多采用西药、针刺、按摩、运动疗法或外科手术等方法综合治疗。在脑瘫各种类型中痉挛型发病率最高,占全部患儿的60%~70%[4]。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张力和硬度很高,关节和骨骼的排列也会出现异常,从而严重限制了机体的活动性,所以为了提高康复的有效性,降低患儿肌张力在康复过程中是极其重要。单纯依靠药物治疗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增高,所表现更突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例如嗜睡。而使用我院康复二科改良后的理筋疗法来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则可完全避免这些副作用。改良后的理筋疗法较传统理筋疗法对手法操作更加严格,操作部位更加精准,并规定了较为明确的穴位及操作时间,且较为广大患儿所接受。
从本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本疗法较单纯使用传统康复疗法更为有效,治疗组即应用理筋疗法组较单纯应用针灸、PT组总有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该疗法操作更为简单规范,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