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品质

2018-11-02 08:23夏天
人民论坛 2018年26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思政教育

夏天

【摘要】“人性”“理性”“思想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品质,是理论根基、是教育导向,更是鲜活的生命力,要发挥以人为本。尊重客观规律、展现思想温度等多重价值,塑造民众健全人格,让受教育者知行合一,永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写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奋进之笔。

【关键词】思政教育 理论创新 内在品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人气、接地气,因此我们需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品质“三性”,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

思想政治教育品质的“三性”

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压舱石”。人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具有社会、自然以及实践三种既统一又相互制约的特性,正确把握人性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人的自然特性表现为温饱等生物性需求,受到社会性的约束,需要一定的社会关系方可满足;而人的社会性受到实践活动的约束,实践性也受到人的生物机能与社会关系的制约。由于上述三种特征往往不能实现协调,会让人产生困惑、迷茫,甚至会出现错误的行为选择。而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需要教育者以人为教育工作的“压舱石”,充分把握人作为实体的特性,不断地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

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南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迈入新征程,在变化的时代中重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的诠释模式,因势而新,肩负新时代赋予的重托,需要遵循人思想与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将理性作为“指南针”,有机结合观念、实践理性。

所谓的理性,可以看作是一种认知能力,涵盖对个人行为的选择,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能力,并随人类社会发展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基于社会发展需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塑造高尚思想品德,就是一种观念与实践相结合的理性活动,意在指引受教育者不断提升实践与认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以理论理性为支撑,从受教育者所接受的认知思维层面,由表及里,加深判断思考,逐渐形成正确世界观,坚守为人民服务与集体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知行合一。

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辞海》认为思想性是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并取决于艺术家的思想境界、认知能力以及生活表现的深度、广度。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土壤,充分吸收智慧养料,萌发并成长于我国深厚的思想文化中,拥有鲜明的思想性特点。相较于艺术的思想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指思想力量,内涵丰富的思想底蕴,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而体现,并不是抽象于学科理论中,彰显独特的思想魅力。

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体现,永葆思想政治教育青春活力。尽管思想性不仅只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不过思想政治教育所内含的思想性具有独特之处,以意识形态为基石,并为意识形态所服务,着手解决现实问题,指向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塑造正确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从而指导人们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与意识形态性两者相辅相成,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应具有能够体现人民诉求的思想,同时还要有思想灵性,即敏锐的思想感受力。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语”困境

随着社会变革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话语体系也由单一化形成了多元化,立足于时代语境变迁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多元文化的解构,而人们也开始质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倡导教育工作者要提升实效性。

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定程度的“失语”困境,主要体现于话语陷入断层化困境、呈现学院化趋势。具体来讲,教育与受教育双方,在思想政治话语体系中,都缺少共识价值领域,缺少双方共同话语,也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目标与意义的共享,呈现“失语化”情形,如教育者话语权,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兼有社会与个体性作用,其中个体作用是社会性的前提条件。但是,教育工作者往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追求社会的目标任务,忽视人性个体功能,将受教育者塑造成了容易被社会所接纳的社会人,教育对象的话语权被削弱。因教育者的主导性与权威性,导致教育对象无法畅所欲言,缺乏兴趣与关注,无法实现与教育者的精神平等,进行有关教育内容的心灵沟通。长此以往,社会大众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听觉疲劳,不愿且无力言说,教育对象的话语权被逐渐剥夺,不仅是教育者,教育对象也陷入了失语的困境,迫切需要探究思政教育新路径。

注重“三性”,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

以人为本,增强亲和力。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始终洋溢人文色彩,在教育过程中要凸显“人性”价值,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做好围绕人的价值导向,以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入手,将人文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有吸引力、感染力,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失语”难题,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关于重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以及人格健全的学科,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具体要求,要自身富有理想,要形成高尚情操,还要深入研究受教育者的特征,以平和的姿态走进教育对象,一定要将错误的说教模式抛弃,拒绝言不由衷的教育内容,摒弃刻板的说教面孔,通过人文性、真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刻打动每一名教育对象,达到塑造人、培养人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将思政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

尊重客观规律,注重接地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还要遵从教育个体的成长规律。教育对象所形成的思想矛盾,是外部不同思想问题的真实反映。现今,所有階层思想都具有不同的矛盾,而矛盾背后的成因纷繁复杂,如教育对象的成长经历不同,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最终造成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背离,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感知差异。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寻求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模式,携手社会各主体实现协同合作,进一步优化教育社会环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为实现教育双方的精神平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工作者要发挥主体引导作用,授课内容要接地气,引导提升教育对象作为客体的思想觉悟。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以身作则,不断地提升个体涵养,向教育对象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此外,还要加强对教育工作者必要的关怀,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教育工作者的品德、促进教育对象自身良好发展。

慎思笃行,展现思想温度。思想性,作为思想能力在当今并非是新生词汇,然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价值颇大,意义深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人来做思想工作,侧重于发展人的思想,提升人的思想力量。那么,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要重视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培养有思想能力的人,重在要让教育对象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努力追求更高思想境界,教育者要输送具有思想内涵的内容,能够指引教育对象现实实践,而不是简单搬运理论内容。二要重视启发教育对象。教育形式为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但是再好的内容也要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要启发教育对象进行思考,让其懂得思考,学会利用思考,为实践服务。此外,教育者还要在实践中赋予工作热情,从而展现思想的温度,帮助双方跨越思想差距的鸿沟,为思想自由插上双翼。

(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思政教育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