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菊 张玉文
【摘要】经典古诗是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在班级开展经典古诗诵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经典,欣赏经典,诵读经典,在过程中拓展知识,培养语感,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古诗 诵读 策略 方法
经典古诗韵律和谐,朗朗上口却意蕴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新课标将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作为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及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理解、运用能力的重要抓手,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专门推荐了小学阶段古诗词背诵篇目70篇。可见,抓好古诗词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为此,笔者在执教一年级语文学科时,利用每周的语文活动课,制定方案,计划开展“经典古诗诵读”的活动,为班级每周开设一次为时30分钟的经典古诗诵读活动课,在轻松惬意中拓展知识,在审美愉悦中培养语感,在坚持中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一学期下来,我也总结了一些低年级经典古诗诵读的策略与方法。
一、创设情境“懂”古诗
活动开始,教师就要备好课,去努力营造符合文本的情感氛围,努力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让学生获得情感的充盈,为诵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一些特殊古诗,我的做法如下:
1.情景再现“补白”法
古诗是古人思维,情感与大自然瞬间进发的火花,我们读古诗就是要进入那一瞬间,引起心灵共鸣,从而体验到诗人那含蓄的情感。所以针对有跳跃性的古诗,非到那时那情那景是不能理解的,于是,就可以采用“情景再现引读法”。教师钻研文本,备好补充古诗中的跳跃的空白之处的衔接语。例如,《所见》一诗,“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与“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之间,有明显的地点与动静状态上的转变,而且后一句还必须是要看到结果再分析原因的情况。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此处的跳跃,继而理解古诗的意境,教师相机引读补充:“有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小牧童一边骑在黄牛上,一边唱着歌儿,那歌声传遍整个森林,就这样唱着,走着。突然,小牧童——”一学生接“忽然闭口立”,该学生应当是理解了“闭口立”的词义,再引导:这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忽然闭口立”了呢?啊,原来是看到了树上有一只在“知了知了……”叫着的蝉,小牧童有什么想法呢?学生接上“意欲捕鸣蝉”。经过教师对情境的补白,学生能较快了解诗意及诗句间的关系,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诗的外因,学生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活泼可爱的小牧童,何难领会古诗的意境?
2.藏诗于画“赏”诗法
古诗由诗人触景生情,应景而发。而低年级学生接触到的大都是以景为主的诗。可以说,每首诗都是一幅不同类型的山水画,有的大气磅礴,有的清新秀丽。课文中的古诗的主题图,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展现这首诗的意境与意思,教师课前预习要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与解读,图文结合,画中会意,还要及时补充主题图中未能全部展示的意境,再次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比如《村居》的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学生很难理解,特别是“醉春烟”。我在设计时就找到了一幅春天雾气迷蒙、柳树萌芽的西子湖畔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醉春烟”的美景。再如,《小池》一诗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此景学生如何理解再想象?你如何费尽口舌对其说出那种让人怜惜的“细流”,让人喜爱的“晴柔”?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那种轻松舒适的感受呢?我只下载了类似于此景的一段视频,再现了此句意境,反复吟诵,事半功倍地让学生自然悟出其中含义且印象深刻。
二、读中感悟“悟”古诗
俗話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以多种形式让学生生动地读诗句,并从诗中悟情呢?
1.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其大声朗读,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节奏,把握韵律是感受经典古诗文之美的第一环节。教师的示范作用还是不可缺少的,课前教师要备课,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深入钻研诵读的读本至关重要。然后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查,引导学生互教互学,最后全班反馈,以各种趣味游戏的形式检查学习的自觉情况,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2.多元评价,以评促读
教学评价结果彰显诊断、激励、调节等功能,能够发挥其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指导作用。所以不能采用单一的知识检测类型的题目,“请把诗句补充完整”可以补充上例题的作业展示,“请有感情地朗读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可以在准备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感悟诗句,联系生活实际处理诗句情感,增添了个性与完美的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以身示范,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如个人展示环节时,教师依据学生发言给予适当评价:“你的字音读得很准,声音如同百灵鸟!”“你读得太有节奏感了!假如声音能响亮点就完美了!”“你就像个小诗人,饱含感情,把大家带到了古诗意境中”……教会了学生评价的方法,就是告诉了学生应该怎样去处理感情基调,应该怎样去读诗。坚持教育评价的指导性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性的必要原则,
三、百般才艺“现”古诗
读古诗,重在“悦”读。如何让学生“悦”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又富有活力的,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能使学生“乐学”“活学”,使我们的课堂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教师不能满足于能读会背,要深入钻研诵读文本,以饱满的热情组织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到审美的愉悦,成功的满足,从而“悦”在其中。
1.游戏赛诗
好诗一般都有鲜明生动的形象与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活动阶段的评价中,例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离离原上草”“床前明月光”等诗句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也可借助“班班通”多媒体,展示一幅幅与诗句相匹配的画面,让学生猜一猜诗句等。这些游戏,不仅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诵读,并积累和感悟,还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可谓一举多得。
2.读写结合写古诗
一切语文活动,都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读,把知识内化吸收,那么写,就是外化的表达,是对文本的理解与运用过程。在教学《静夜思》时,我就在说古诗情境之后,增添了一个环节——“写古诗中的故事”,类似于上文中的“情景再现补白法”,引导学生说一说古诗:有一天,李白住在一个酒店里,他站在窗前,看见天空中一轮圆圆的月亮,月光洒在地上就像……在说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故事写出来,这就把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了,学生在乐中学会了写!
3.展示活动成果
新课标指出:古诗具有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等特点,如果将其与美术、音乐、舞蹈等学科结合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即节目进行展示,获取成就感。节目可以“诗配画”“诗配舞”“诗配曲”等形式编排,可以用古典音乐伴奏,达到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的效果,让学生充分体会和享受古诗文的音乐美,再配以相匹配的课件展现诗中描绘的情景,通过美轮美奂的图画,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意境,借助肢体语言(动作)会对古诗有更好的诠释,也获得更多的掌声。
综上所述,在低年级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其实是把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结合起来围绕着教语文进行诗文感悟,培养学生语感。把灵性的古诗赋予了生动与活泼,让学生学得情趣盎然,以最佳的状态投入这艺术长河之中。这是一个长期而又递进的过程,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在活动中学生发展了理解能力,提高了文学素养,培养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