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素养评价的探索与尝试

2018-11-02 09:01陈静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陈静

【摘要】任何教育改革,评价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怎样的评价能关注到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怎样的评价与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更为匹配?怎样的评价对学生、家长、同行更有启发和促进?一线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去改变既有却陈旧的评价方式,从只重结果的检测评价走向关注学习全过程的评价,积极探索和尝试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向于“分析诊断”及“学习促进”的评价新范式。

【关键词】评价共同体“数学信用银行”积分评价

一、窘境:当下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现状及困难

1.“穿新鞋走老路”的困惑

任何教育改革,都应该从评价的改革开始推进。如果广大教师不能把围绕提升核心素养的评价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那么,再好的教育改革最终都将不了了之。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已不断走向深入,而以关注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评价改革,却一直裹足不前。也就是说,理念层面上我们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但实践层面上对如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还没有探索出更科学合理的方式,这很可能又迈入“穿新鞋走老路”的窘境。

2.“我的成长脚印”之尴尬

“我的成长脚印”(小学生素质发展记录册)是目前江苏省南京市中小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载体。小学阶段共三册,分别是低年段(一、二年级),中年段(三、四年级),高年段(五、六年级),每一学年有五个评价指标:“我的品德”——关注学生道德素质:“我的健康”——关注学生身体素质,“我的学习”——关注学生各科学习情况,“我的实践”——关注学生实践素养,我的总结(整理我的成长记录袋)——关注学生综合素养。

“我的成长脚印”从五个维度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方式涉及自评、小组评、家长评、老师评四个环节,评价的内容、方式符合对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要求。但是从学科的角度去考量,在“我的成长脚印”中,对学科学习给予的关注显然是不够的。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在“我的学习”评价内容中,留给数学学科的内容只有简单的三个空格,分别对应着“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总评成绩”,并且只能以“优、良、中、合格与不合格”五个等次进行评价,其中期末成绩一般是通过统一书面纸笔测试的方式获得分数,并兑换成相应等第,再结合平时成绩给出总评成绩。经统计,目前南京市仍然有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期末考试还是以统一纸笔测试的方式进行,這必然导致评价的片面性。

3.“纸笔检测”的局限

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局限,纸笔检测也不例外,它的优势在于题型多样,重点考查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测试结果具有唯一性,且有较高区分度。然而,最大局限在于无法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无法对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数学态度、数学情感、数学交流、数学思维等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进行评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小学数学综合素养的评价方式和标准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寻求一种新的路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程跟踪评价,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客观描述,并通过这种描述进一步指导儿童的学习。

二、思考:小学数学综合素养评价的出路与思路

孔凡哲教授曾经撰文指出:“与理论工作者相比,一线教师其实有显著优势,他们有多年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实践,其中蕴含着核心素养得以发展的丰富土壤。为此,一线教师不仅需要做理论的实践者,而且可以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物化的创生者。”可见,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不仅需要研究教学,更需要研究评价:不仅需要执行评价,更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去改变既有却陈旧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从只重结果的检测评价走向关注学习全过程的评价,积极探索和尝试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向于“分析诊断”及“学习促进”的评价新范式。

1.“谁将参与评价”——建立新的评价共同体

在讨论如何实施新的评价之前,我们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谁将参与评价?”也就是说谁将成为评价的主体?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无疑任课教师是评价学生的主体,并且是唯一主体。然而,当评价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评价重心从分数走向素养、评价手段从单一走向多元后,参与评价的主体也应从唯一走向新的评价共同体。

学生、家长、同行教师都将参与到评价共同体中,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伙伴参与评价,这种来自于小伙伴之间的学习指导和善意帮助将使学生从中获益良多:家长以评价者的身份介入学习并与教师形成协同合作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利于引导家长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并形成和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同行之间既指同学科教师,也指同一个班级不同学科的任课教师,同学科教师可以更深入地讨论如何建立个性化评价指标,来满足不同评价需求:而不同学科的教师则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讨论设立共同的评价机制或标准,对班级学生进行全面却有不同侧重的学科评价等。当然,这个评价共同体中的核心人物依然是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同行都是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沟通与寻求支持的评价伙伴,他将运用集体智慧形成评价合力,让评价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助力。

2.“评价指标的建立”——构建个性化的综合素养评价框架

除了知识的获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表现都值得评价,但关键是如何选择对学习最有帮助和促进的内容进行评价,从而获取重要反馈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建议。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与之匹配的评价也理应体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构建个性化评价框架,从单一维度的分数评价走向多维度的综合素养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指标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可以尝试分阶段、小步子、逐步推进,并不断完善。如:可以尝试对学生数学合作交流的评价、作业的评价、阅读与表达的评价,等等。

3.“如何实施评价”——多渠道创新评价手段

“纸笔测验、内容分析、观察法、档案袋评价法、问卷调查法”是《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几种主要评价手段。其中,纸笔检测是最常见的评价数学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自主创新评价手段,用多种形式实现多维度评价。例如,课堂观察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可以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实践能力;个别访谈、问卷交流可以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展交流,也可以对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进行深入解读:“成长档案袋”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学生学习的综合效果。事实上,正因为评价目标的多元,所以需要多种渠道去实施评价,这种手段的创新正是任课教师及其评价共同体教育教学智慧的结晶。

三、突破:小学数学综合素养评价的创新案例

“数学信用银行”积分评价是一个团队对学生数学综合素养评价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其评价指标的建立,是一线教师在不断实践中逐步调整改进的。这个实例除了可以给同学科教师以启发,更想用实践说明,面对综合素养评价带来的挑战,教师究竟可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1.“全方位”——多角度关注数学学习

为学生建立一个“成长档案袋”,有利于让学生收集整理、归纳反思、自我评价学习成果,不过这种评价方式更适合于一些自我要求严格、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对普通学生而言,更需要一个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持续学习动机的评价机制。“数学信用银行”积分评价关注到学生学习的多个方面,其评价内容是多角度的,主要采用“积分制”来进行评价,教师可以为全班学生建立一个积分信用账户,按照每个评价项目登记学生积分,通过账户中的积分情况,了解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对学情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性评价,并反馈至评价共同体中,讨论改进学习的方案、策略,让评价真正发挥对学习的促进与帮助作用。如右表,是一则“数学信用银行”积分评价案例。

2.“全过程”——关注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

“数学信用银行”积分评价采用“积分换信用,信用换奖励,奖励促学习”的评价方式。在上述案例中,评价指标为“态度基金”“合作证券”“阅读理财”“思维优享”“整理定投”五个项目,对应数学学习的五个方面,分别是:“态度与习惯”“合作与交流”“阅读与表达”“能力与思维”“整理与归纳”,五项指标指向一个核心,即跟踪学习全程,培养综合素养。

其中,每一项指标都有独特的奖励规则,这里的奖励规则其实就是评价标准。例如:“态度基金”是通过“表扬信”和“免写卡”等形式进行评价,“表扬信”由教师签署,当学生在某方面有了突出表现后,教师就可以签发“表扬信”,让学生在享受精神奖励的同时也享受物质激励,从而激发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情感:“免写卡”是认真完成日常作业的一种奖励,对态度认真、书写规范、全对累积三次者,教师可签发一张“免写卡”,“免写卡”除了可以兑换积分,还可减免任意一次数学作业:“合作证券”主要是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小组合作与交流情况签发“合作徽章”,这项奖励针对小组全体成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观:“阅读理财”关注数学学习的课后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并通过主持集体晨会的方式开展全班交流,从中培养学生勇于表达的自信心和组织管理的领导力:“思维优享”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专门设置的评价指标,引导学优生把多余的精力投入到数学趣题、难题的研究上,通过“每日一题”的研究与解答,强化知识技能拓展数学思维:“整理定投”是通过“单元知识树”和“错题积累”等形式进行评价,“单元知识树”要求学生学完单元知识后及时进行梳理归纳,把新知纳入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并根据知识间的脉络结构绘制成“单元知识树”或“思维导图”,促使学生学会整理归纳和自我反思的学习方法:“错题整理”要求学生把作业中的错题、难题归类整理,主动分析错因,培养缜密思考、举一反三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上五项评价指标都聚焦于培养良好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发展数学思维,从而达到提升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3.“全员化”——差异评价尊重差异发展

“数学信用银行”积分评价是对学生起着积极导向作用的评价机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渠道都有获取积分的资格和权利。在数学学习上享有优势的学生,可以从“思维优享”“整理定投”等项目获得额外积分,即使学习相对吃力的学生,依然可以通过“态度基金”“合作证券”“阅读理财”等项目获得力所能及的积分奖励。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之后,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积分情况确定各人“数学信用”额度,信用额度可以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学習心理,正如银行揣摩消费者的心理一样,每个学生都想获取更多积分以便能升格成为信用银行的金牌或白金用户,以获取更多的兑换奖励。

积分兑换奖品,是根据学生需求设立的,不同兑换专区的奖品对应不同的学生群体。例如:能力较强的学生眼光往往投射在更有价值的奖品上,班级中有少部分学生,一开始便会瞄准“期末免试资格”的奖励,因此从学期伊始,他们所有的努力便是为了最后的免考。有意思的是,这个信用积分评价机制还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的消费心理,有的学生属于“即时消费”类型。一般来说,一旦信用账户里有了一些积分,便立刻会把积分兑现成奖品,在享受奖品的愉悦中再去挣得新的积分:而有的学生属于“长效理财”类型,会把所有的积分全部累积起来,积少成多,以获取更好的奖励:还有的学生属于“理性消费”人群,会对自己的积分进行分类使用。如:将其中一部分积分作为长期投资项目,用来支付“假期作业免写”或“单项测试免考”等,余下的积分用来兑换一些小奖品,等等。这样的积分评价,没有统一标准,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擅长的项目与奖励,差异评价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发展,这对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兴趣都至关重要,

任何一种评价的变革,都将带来学习的革命,其中最重要的改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决心和勇气,这种改变是无价的,教师是评价的实践者,更是评价的改革者、创新者,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评价做出必要的努力,这就是教师应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