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补片缝合针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2018-11-02 05:03李述剑
医药前沿 2018年31期
关键词:缝合线补片线圈

李述剑

(绵竹市土门镇卫生院 四川 德阳 618217)

疝气作为外科临床较常见病症之一,致病诱因相应多元,具体即脏器、组织脱离正常解剖位置而进入缺损、薄弱孔隙部位。从疝气分型角度来讲,以腹股沟直疝、斜疝,脐疝、股疝等最为常见,现代临床针对疝气患者治疗多主张实施腹腔镜下补片修复生理缺损,实现组织重建[1-3]。但基于腹腔镜疝修补术操作繁复,术中补片固定方式相应较多,选取有效的疝补片固定形式,强化术效同时,降低预后并发症率十分关键[4]。本研究为选择腹腔镜疝修补术期适用的补片固定方案,系统纳入了我院2017年3月以来收治的44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腹腔镜手术期间采用了自制补片缝合针作补片缝合固定。且为便于效果观察,另选取了同期收治的44例同病症患者设为对照组,于术期实施了医用胶疝补片固定方案,进而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实施了综合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88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确诊为腹股沟疝症状,无腹腔镜手术禁忌;患者实施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表示自愿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88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4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8例,年龄18~61岁,平均(39.5±14.6)岁,其中斜疝29例,直疝15例。对照组44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7例,年龄20~62岁,平均(38.9±15.2)岁,其中斜疝28例,直疝16例;本研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术式等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本研究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择期接受TAPP手术治疗,术前常规实施静脉麻醉并予气管插管,自脐下缘作10mm横行切口,建立CO2气腹,腹内压维持12~14mmHg,常规穿刺3枚Trocar,脐孔置入10mmTrocar及腹腔镜,患者腹直肌外侧平脐水平、对侧腹直肌外侧平脐水平各穿5mmTrocar作为操作孔,探查腹腔,先辨认5条皱襞、2个陷窝,再探查疝的部位、大小、内容物及有无对侧隐匿性疝,在缺损上方沿脐内侧襞至髂前上棘切开腹膜并游离两侧腹膜,进入腹膜前间隙,于腹横筋膜后方进行,不切开腹横筋膜[5]。若为斜疝时,将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斜疝疝囊自腹股沟管内拉回并向腹腔内高位回纳,尽量完整剥离疝囊壁,以减少术后血清肿的发生[6]。若为直疝时,则将直疝疝囊自直疝三角中全部回纳,无需结扎疝囊。分离腹膜前间隙,范围大致为内侧至耻骨联合并越过中线,外侧至髂腰肌、髂前上棘,上方至联合肌腱上2~3cm,内下方至耻骨梳韧带下方约2cm,外下方至“精索腹壁化”,其后开始修补操作[7]。

观察组44例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患者均采用自制新型缝合针作补片缝合操作,操作步骤遵循如下方法:首先将卷好补片徐徐送入腹腔、铺平,有效覆盖腹壁缺损、肌耻骨孔[8]。进而将缝合线置于橡皮圈内,在补片中央体表投影处无血管区将带缝合线的缝合针依次穿过皮肤、皮下、补片,进入腹腔,戴上封帽,抓钳抓住缝合线后拉离穿线孔,剪断缝合线,将一根剪断的缝合线抽出体外;退出缝合针至皮下,距原穿刺线位5~10mm处再次进针,然后将套线针插入针外鞘,将套线圈从斜形凹槽里伸出,在腹腔中可折叠四边形钢丝套线圈自动打开,将剪断的缝合线穿过套线圈,带缝合线的套线针拉出针外,最后取出橡皮圈下缝合线,退出缝合针、打结,线结埋于皮下[9]。

对照组44例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患者均采用医用胶固定法完成布片缝合操作,补片放置前的腹腔镜手术操作路径与观察组趋同,其后将卷好补片徐徐置入、铺平,使之有效覆盖腹壁缺损与肌耻骨孔[10],所用补片需根据患者股骨沟区范围大小预先修剪合适,进而选择a-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北京瞬康医用胶有限公司)固定补片,合理选取补片前、后外侧缘、耻骨结节、耻骨梳韧带作为粘合点,最后采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关闭腹膜[11]。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均时、术中出血量、术后1d疼痛评分、术后住院均时差异,并对术后皮下血肿、切口感染、阴囊积液等并发症率及术后复发率作综合比较。本研究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实施,疼痛程度以0~10分表示,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最痛,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疼痛程度越强。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可知:观察组44例患者的手术操作均时、术中出血量、术后1d疼痛评分、平均出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44例患者,组间差异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内容。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s)

注:①同对照组相比,均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用时(min) 手术出血量(ml)疼痛评分(分) 出院时间(d)观察组 44 41.5±7.6① 12.2±1.9① 1.2±0.4① 2.7±1.1①对照组 44 56.7±8.4 15.4±2.1 2.6±0.7 3.9±1.7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预后康复情况可知:观察组44例患者中,术后共出现并发症患者2例,并发症总率4.54%。相比对照组44例患者中,术后共出现并发症患者8例,并发症总率20.43%。综上内容可知,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院后开展为期3个月电话随访,两组患者均无疝气复发情况。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3.讨论

目前,随着临床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疝修补术得以广泛应用在疝气患者治疗范畴。事实上,腹腔镜疝修补术中补片固定方法较多,如钉合固定法、医用胶固定法、缝合固定法等,但不同方法各有利弊。如钉合固定法,手术操作简单,但存在术中大出血、术后长期疼痛并发症问题,且因价格昂贵、金属异物残留分析,目前基本被淘汰[12]。而医用胶固定补片,虽操作简单可缩短术时,但术后感染、血肿发生率高,且价格相对昂贵[13]。缝合法固定补片相比前2项方法而言,效果可靠,术后疼痛、感染、血肿发生率低,因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不容否认,缝合固定法存在较高的技术要求,且补片缝合固定方法存在2种:其一是完全腹腔镜下缝合法,此方法技术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很难完成;其二是使用钩针缝合固定,但钩针操作中存在钩线困难,且易钩住补片及其它肌肉组织,操作不便延长手术时间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生理损伤风险[14]。所以,为了有效解决此类局限问题,笔者尝试设计了实用新型缝合针,希望更好的提升手术成效。

观察组44例患者采用的自制补片缝合针为自主专利品,是由针外鞘、套线针一并构成;针外鞘共分为外鞘针座、外鞘针体、针头部分,外鞘针体为空心管,针头前端为实心锥形,针头与外鞘针体相连处有一斜形凹槽,凹槽面设有穿线孔;套线针由套线针针座、针体、套线圈组成,套线圈呈一角固定在针体头部的可折叠四边形;套线针针体直径≤针外鞘的外鞘针体内径,套线圈所用钢丝直径的2倍,≤针外鞘的外鞘针体内径。术中缝合针需穿过补片,而实心针头能够轻松穿过,因为缝合针中空不带针芯,针体表面光滑、针尖锐利,便于轻松穿过组织、补片;且针头为实心,避免了组织肌肉的嵌入。

(专利号:ZL 2017 2 0172554.9)

从实用新型缝合针的使用优势来讲,笔者通过自身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认为:此补片缝合针借助针头的巧妙设计,可在刺入补片期间方便引入缝合线,并利用套线圈拉出缝合线。且斜型凹槽便于套线圈顺利通过针体,套线圈通过套线原理将缝合线拉出体外并打结,在给腹股沟疝病人进行疝修补手术时,能够便捷实现补片的缝合固定操作,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另外,该缝合针可取代钉合固定法,避免了术中大出血、金属异物残留、术后长期疼痛等并发症风险;加上缝合线为可吸收线,可减少术后疼痛、血肿情况发生,对于人体组织损伤小,有效减少了复发机率[15];特别是缝合针的制作简便、成本低廉,重复消毒使用可降低医疗成本同时,也减轻了患者负担,临床实践应用价值相应较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44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水平、感染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0.05);由此,也进一步表明了实用新型缝合针用于腹腔镜疝修补术中,可有效缩短术时,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不适同时,降低后续感染等并发症问题,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康复水平,值得临床综合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缝合线补片线圈
医用PPDO倒刺缝合线的体外降解性能
基于LSTM的汽轮发电机线圈的早期异常检测
可拆分式线圈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医用倒刺缝合线的研究进展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超小型薄壁线圈架注射模设计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
2007款日产贵士车点火线圈频繁烧毁
缝合线构造与油气地质意义
改良Kugel补片修补腹股沟复发疝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