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秀,王 飞
(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 211100)
企业经营良好时,盈余状况就会表现出很高的持续性,继而外界的投资者对于企业未来盈余状况的判断就能够更加准确。所以,盈余的持续性属性要求企业的财务报告保持准确性,提高其的决策有用性。
关于盈余持续性的动因,学者们一直以来进行了诸多研究。例如,Dechow et al.(2010)认为,公司的基本经济业绩和会计系统共同决定了公司的盈余持续性水平。此外,Sloan(1996)、Dichev and Tang(2009)、孙世攀(2011)、潘征文(2012)等研究发现,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应计项目、破产概率、财务重述、盈余管理、会计谨慎性、审计质量、公司规模、无形资产、成长性、资本密集度等,但是现有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
本文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以及承担的风险水平两个影响盈余持续性的动因进行分析,研究二者影响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水平的机理,同时比较二者中哪个动因对盈余持续性水平有更大的影响。
一方面,内部控制的实施可以通过会计控制、财产安全控制和预算控制,处理公司业务过程中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税务管理。编制财务报表和提供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效防范会计信息重大差错。另一方面,为了最大化他们的利润,管理者经常管理公司的收益。管理层的盈余管理方法将影响公司在随后的会计期间的收益,并增加公司盈利的波动性。盈余连续性的降低使会计报告无法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监督管理者的行为,减少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此外,一些管理人员甚至为了自身利益而操纵公司的营业利润,故意歪曲或不报告重要事实和会计数据,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使得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不能通过当前的会计盈余信息对企业的未来盈余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败。
内部控制的实施可以通过分离不相容的职责、授权审批控制、会计控制制度、公司治理、财产保障控制制度、内部监督等措施来制衡和监督管理者的行为,防止管理者为了实现高薪酬而进行财务信息的造假。通过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人力资源、道德修养和内部环境能力,提高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减少金融信息欺诈的诱因。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可以通过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及时发现管理者的欺诈行为,确保盈余信息的准确性。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质量越高,那么企业盈余信息的准确性就越高,盈余的波动性越小,本期盈余向下期延时伸保持稳定或者增长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因此,我们提出假设H1:
H1: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其盈余持续性越高。
上市公司经营存在各种风险,大致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类。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供应、生产、销售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公司资本流动,导致公司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这是决定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由于业务风险是公司生产经营中固有的客观经济现象,因此公司各项业务活动中都可能存在着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财务结构不合理和融资不当而导致公司丧失偿付能力的风险,这可能导致投资者的预期回报下降。由于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企业管理者只能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不能充分消除风险。
正因为有风险的存在,所以上市的盈余水平存在很多的不确定。这些不确定的结果最终是否会发生必然会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产生影响,也会对将本期盈余水平持续到未来的能力产生影响,即对盈余持续性产生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具有相同盈余持续性能力的企业,由于所面临的风险不同,最终能实现的盈余持续性水平也是不同的。总的来说,企业承受的风险水平越高,预示着未来的盈余持续性水平越低,而承受的风险水平越低的企业,未来的盈余持续性水平越高。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2:
H2:承担风险水平越低的公司,盈余持续性越高。
既然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能够提高公司的盈余持续性,那么投资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就会优先选择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来提高自己预测的准确性,降低投资风险。
对于公司自身而言,内部控制过程的良好实施就是其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和合规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保证。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对公司经营过程和财务报告生成过程进行监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对盈余持续性产生影响。降低承担的风险水平仅从外部因素进行考虑,所以在盈余持续性方面内部控制质量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3:
H3: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持续性发挥的作用大于承担的风险水平。
本文是以2010—2014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研究需要进行了如下筛选:首先,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相关指标具有特殊性,故剔除;其次,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最后,剔除ST、ST*、PT类公司。
基于以上标准,最后得到1 277个样本,而样本中的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CSMAR据库以及根据手工整理所得。
国外的学者在最初进行研究时,对于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或者漏洞。而国内学者对于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广泛使用的标准包括企业是否存在会计舞弊、是否有财务重述的情形等。由于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原因很多,因此还产生了几种其他的衡量方法: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法、自我评价报告法、鉴证报告法等。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指标构建而成的,这些指标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分别给各个指标赋值,最终以体系评分的高低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系统评价的分数越高则说明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针对不同企业的特点,前人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会采用自己构建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来判断内控质量的高低,这种方法下得出的结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评价效果好的指标选择与赋值体系,所以在指标的选取以及赋值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和主观性,故此方法不具有普适性。
自我评价报告法是指企业动员自己内部的员工参与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具体做法是由公司内部人员对其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并打分,最终进行汇总计算得出结果。这一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是十分明显的,优点在于,由于参与评价的都是内部员工,所以对公司的情况比较熟悉,做出的评价相对更加准确。但是,它的评价结果往往主观性较强,不具有客观性。另外,存在着参与评价人员可能会受其上层领导指挥或压迫后做出违反自身意志的判断的可能性,缺乏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独立判断。因此,这种方法能够更多地满足企业的自身目标,却无法满足公众对于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客观性要求。
鉴证报告法是指雇佣外部独立第三方的会计师(满足独立性要求的注册会计师等),对企业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情况及其是否有效实施进行鉴证的过程,作为独立第三方的会计师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或漏洞客观地进行检查,并出具有限保证或合理保证的鉴证意见。对于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内部鉴证的结果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企业内部管理者可以自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早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外部利益相关者能够依据鉴证结果更好地了解企业内部信息,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同时,我国上市公司实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自愿披露制度,而非强制性地披露,这一做法能够使这种方法对于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更加准确。
本文参照的是迪博公司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将该指数将内部控制缺陷作为修正变量,对内部控制的基本指数进行了修正,最终形成了内部控制指数,使得结果能够综合反映出该上市公司的内控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为了便于不同规模的公司进行比较,本文先将内部控制指数扩大1 000 000倍后,再除以平均总资产,从而得到内部控制质量指数IC。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承担的风险水平越高,未来盈余的不确定越高,当期盈余水平持续到下期的可能就越小。基于前人的研究,用盈利的标准差来表示盈余的不确定性来衡量企业承担的风险水平。盈利的标准差越大,说明企业的盈利越不稳定,承担的风险水平越高;反之越低。本文采用总资产报酬率ROA的标准差,来衡量企业风险承担的水平。
1.盈余持续性检验。20世纪80年代开始,Freeman等首次利用线性一阶回归模型来研究盈余的持续性问题。在这之后的Sloan和Richardson对其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得出结论:盈余的持续性是指盈余业绩持续到下一期的程度,借助线性回归模型,用当其盈余预测未来盈余,回归系数越大,盈余持续性就越高,故:
在检验样本的盈余持续性时使用的财务指标是公司的利润总额,为了便于不同规模公司的比较,利用公司当期的平均总资产指标消除规模效应,即该模型中,若α1显著,则表示盈余具有持续性。
2.内部控制与盈余持续性。为了检验假设H1,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上内部控制相关的变量,即IC,形成模型2:
该模型中,如果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盈余持续性呈正相关的关系,则β3显著大于0。
3.企业承担风险水平与盈余持续性。为了检验假设H2,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上承担风险水平相关的变量,即Risk,形成模型3:
该模型中,如果企业承担风险水平与盈余持续性呈负相关关系,则γ3显著小于0。
4.为了检验假设H3,建立模型4:
若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更大,则δ4>0,δ5将不显著。
以上各个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及其度量方式(如表1所示)。
表2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消除规模效应之后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指数的可行范围为0—5,样本数据的极差为4.31,在中位数为0.22的情况下,实际平均值只有0.34。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大多数内部控制质量水平偏低。相反,用于衡量企业承担风险水平的Risk指标平均值为0.019,中位数为0.01,标准差为0.047,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承担的风险水平整体上很稳定。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在相同的盈余水平下,Ei,t×ICt的平均值和中位数都大于 Ei,t×Riskt,这与假设 H3 基本吻合。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3 变量相关性分析
表3是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50%,说明各变量之间是足够相互独立解释因变量Ei,t+1。此外,根据表格可以初步推断出内部控制与盈余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企业承担的风险水平与盈余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Ei,t×ICt与E的系数比 Ei,t×Riskt更显著,与前文假设基本一致。
由表4可知,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水平交叉项的回归系数与预期一致为正且表现显著,说明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盈余水平,证明了假设H1。盈余波动性以及Et×Riskt的回归系数与预期一致为负数,说明企业承担的风险越大,盈余水平越低,验证了假设H2。由模型4的结果显示,Ei,t×ICt的系数大于0,而Ei,t×Riskt系数为不显著,说明对于企业的盈余持续性,内部控制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支持了假设H3。
表4 全样本多元面板回归结果
表5 稳健性检验面板回归结果
考虑到在正常生产经营中,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水平还可以用现金流CFO表示,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内部控制和承担的风险水平对于CFO的影响来进行稳健性检验。新的模型如下:
由表 5 可知,CFOi,t×ICt的系数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而CFOi,t×Riskt却缺乏显著性,这依然支持了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持续性发挥的作用大于承担的风险水平的假设。因此,检验结果与前文一致。综上,本文认为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本文以2010—2014年度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内部控制质量、企业承担风险水平与盈余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水平越高;企业承担的风险水平越低,盈余持续性水平越高;并且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对提高盈余持续性水平发挥的作用更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从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来看,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提高盈余水平,这对证券市场的估值具有积极意义。尽管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但仍存在很多尚未规范的领域,导致内部控制制度运作不力。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可以借鉴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做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帮助企业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第二,除了外部的制约,企业自身也需要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内部控制不仅仅是单纯的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会计活动的控制及监督,还包括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等多个细节。只有把握好内部控制的每个环节,才能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进而提高盈余持续性水平。
第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风险预防和控制系统,及时预防和检测企业潜在的各种风险,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水平,提高盈余持续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