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菊红
一、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学前教育专业有自己的培养目标,该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和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幼教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保育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幼儿园班级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特长和沟通协作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前教育运用型人才。
二、行业及市场需求导向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强调教育的开放,将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和其他社会力量看作是促进人的发展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共同因素,并特别强调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儿童教育必须依靠社会的各种力量,尤其是家长的力量与学校相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沟通已成为世界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
“新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培养规模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培养模式亟待完善、质量缺乏保障、职前职后一体化程度较低。”[1]学前教育行业普遍认同幼稚教育非常烦琐和复杂,不是家庭和幼儿园一方面能够承担的,必须依靠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好的功效。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否一致,取决于家校是否能共同合作,取决于学校教育良好的教学绩效是否能得到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和全力支持。
三、家校沟通能力训练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则是幼儿园和家庭合作共育的桥梁。幼儿教育不仅是幼儿园一方面的教育,还是需要家长积极参与的教育,是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家长能否很好地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并形成良好的家校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校能否有效沟通。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迫在眉睫。如果家校双方建立联系,加强沟通,就可以促进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而学前教育专业通过提升与家长沟通能力训练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发展的需要。
1.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其中包括学前教育,人们意识到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极其重要,也领悟到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这直接刺激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2.师资良莠不齐,缺乏创新
目前幼儿教师师资良莠不齐,专业水平不高,职业素养欠佳,是阻碍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学前教育专业素养培养与家长沟通能力训练缺乏教学创新性思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沟通能力不强,缺乏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学前教育专业提升与家长沟通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养成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家校沟通能力训练教学模式研究
1.加强家校沟通方式的认知
沟通能力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通常重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然而,却忽视了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只要自己平时工作兢兢业业,对待孩子认真负责,即使不主动与幼儿家长沟通,也无愧于幼儿家长的重托。这种想法看似朴实、诚恳,却也存在不小的误区。与家长沟通并不是简单地向家长汇报或者回答家长的问题,对于家长来说,沟通是与幼儿教师共同营造和谐教育氛圍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沟通具有家园合作共育使孩子的成长优势最大化的重要意义;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沟通能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校沟通方式多种多样,不能停留于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当然也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本,架起家校互通的桥梁、组建家长委员会,增强家校互信,但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通信等新媒介,拓宽家校互动渠道、利用活动强化家校互利效应、转变家长观念,指导家庭教育方法,构建平等、开放、共荣的家校共育工作机制,创新拓宽家校共育互通渠道,利用家长到校接送学生进行交流,建立班级博客和QQ群等,让学生了解家校沟通的多种形式,提前了解沟通,应用沟通,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2.实践教学
在培养学生的家校沟通能力时,注意加强课堂讨论、案例研究、情景模拟等。而除了传统的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更应该强调社会发展,全民受教育程度得到提升,信息化增强等带来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家长的参与态度整体比较积极,参与行为相对滞后,且参与态度与行为显著相关;在参与过程中呈现出层级型分化、父职缺位、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家长教育素养偏低等现象;在互动过程中表现为亲师缺乏有效沟通、亲师对在家参与的要求存在显著差异。”[2]我们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家校沟通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分享多样的案例,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3.实习期间的观察反思
通过行业调研、学生实习,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实习期间容易出现多种不适应,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见习中会出现 “观察期、混乱期、调适期与稳定期”等,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无论是观察期阶段的一日安排、幼儿情况、课堂教学的观察,或是混乱期时对班级管理、集体教学、个别教育、职业失望,还是到后面的调适期以及稳定期,我们都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而实习期,也是学生观察、了解幼儿心理、教师心理、幼儿园要求以及家长心理的好时机,合理地安排任务,将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学前教育生涯有更好的理解与把握。
五、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培养既符合社会需求又契合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卓越人才,推动学前教育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家校沟通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点,从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现状出发,以不断提升与家长沟通能力训练的教学创新研究为基础,不断加强各项问题的探索,是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贺红芳.新世纪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成效、问题及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7(8):109-113.
[2]朱丽娜.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